郭曉英
[摘 要]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具體來說就是重新整合課堂的內容,與此同時,在綜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讓學生能夠得到整體發展。
[關鍵詞]語文;綜合
一、思維成長的第一步――提出問題
在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時,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開發存在于生活中的資源,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提問的熱情。當主題活動確定之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關于這個主題的各種問題,并且師生一起評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講解四年級上冊的課文《春聯》時,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誦讀春聯、知曉春聯、積累春聯和編創春聯。教師根據課文,可以在課后開展一次綜合性活動,延伸、拓展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對中華民間文學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從中體會文化所特有的內涵。
二、思維發生的重要途徑――重組信息
我們在提出問題后就需要解決問題。那么美怎么解決問題呢?首先就需要學生搜集與問題有關的資料,然后對資料的討論、分析來解決問題。其實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會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搜集資料。這一要求并不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報刊、書籍等諸多途徑獲得所需要的資訊。但是學生每次搜集到的資料和信息都是“量大質雜”的。學生為了應付檢查,往往把搜集到的所有資料都堆放在一起;而教師往往采取“多多益善”的態度,也不愿意整理和篩選資料。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就變成了一堆“被人遺忘在角落的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讓學生學會對信息的重組,使信息簡約化、言語化、概括化。所以,可以說思維發生的重要途徑就是重組信息。
1.文字縮寫
信息重組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文字縮寫。文字縮寫指的是對資料進行整理時,不是機械的“堆積、粘貼”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一些簡單的加工和概括之后,用自己的語言對信息進行說明。例如,在《趣識春聯》主題研究小組中,學生收集了許多介紹春聯來歷、介紹春聯意義的文章。該文作者還開展了一項名為“縮寫小短文”的活動。由研究結果可知,學生不僅可以對信息進行更好的包括,同時還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其總結概括能力。“文字縮寫”活動就是讓學生把信息進行簡約和概括。通過活動,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思維層次得到了提升。
2.通過多種方式展現自己的研究收獲
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研究收貨通過多種方式(特別是藝術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激發學生其它方面的潛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倒如《我來對對子》主題活動小組的二位同學把馬季的相聲《送春聯》改編了一下,并自導自演,把對對子的要求表達得淋漓盡致;《春聯欣賞》主題活動小組,編制了一個古代皇帝和大臣們出去游玩的背景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臺詞就是收集來的優秀春聯。不能說這些形式一定比文字表達更準確,但可以說,多種手段的設計和編排給了學生進行深層次、換角度思考的機會,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鍛煉。
三、思維品質的競技場――開展辯論
辯論是一種鍛煉口才的好形式。學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辨中彰顯個性;在“唇槍舌戰”中錘煉語言。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可是,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爭執”,教師此時往往會采取傾向一方而盡快終止辯論的做法。這樣簡單灌輸的方法只會使辯論“索然無味”。辯論的精彩往往就在這“爭執”之處,那是學生思維火花的“綻放點”。綜合性學習非常強調活動過程本身的育人價值。教師在處理有爭議的問題時,應持中立原則,暫緩判斷,使課堂成為學生的大舞臺。
例如:《春聯欣賞》主題活動小組的同學在收集春聯的時候,發現春聯成了商品的“廣告牌”,許多商家把春聯用來宣傳商品。如:鉆石“至真至純晶瑩剔透,盡善盡美愛心恒久”、阿迪達斯“遍及綠茵譽滿四海,運動健身更添風采”等。當發現者向同學們介紹時,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有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絕對要制止。春聯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能成為商家謀利的手段;有的同學則認為商家將自己廣告打得很小,并不影響整幅春聯的美觀。筆者抓住這一論點,決定組織大家開展一個小小辯論會,就“春聯能不能被商家所用”的問題展開辯論。辯論會之前學生對準備工作的投入是出乎意料的。他們在筆者的幫助下設計了調查問卷,通過市民訪問、數據分析等方式研究出百姓對這一現象的看法;有的同學甚至還請來了文學博士,對商家春聯的內容進行評析。辯論會上他們的表現也令人吃驚,那專心致志的態度、機敏靈活的反應不斷贏得老師、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的語言也變得流暢與犀利。通過組織開展辯論會,學生經歷了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總結這一系列的過程。在活動中,他們學會了全面而細致地考慮問題,學會了用客觀事實說話,學生思維的綜合品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在課外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后適當地進行拓展、延伸、指導課外活動,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學校地處工業園區,生活周圍的環境因經濟的發達而造成嚴重的污染,學校周圍大小河道不少,工廠隨處可見,小食店、小賣部更是遍地開花。這些環境的變化,我們的學生都是親眼目睹的現象,保護環境的行動迫在眉睫。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了《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課后,結合環保教育這一主題安排了“我們與周圍的環境”的實踐活動內容,指導學生開展一次實地調查活動。首先我要求學生自己組成小組,然后指導學生在 活動前制訂好調查計劃,并要求在活動時做好資料的記錄,必要時拍攝些照片作為活動匯報的材料,最后在活動后還要把資料統計、分類,還要做好活動匯報。作品可以是調查報告,也可以辦手抄、表揚稿、攝影展等。一切安排就緒,筆者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調查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得以課堂為中心的空間約束得到減少,同時縮短了語文和社會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得到鍛煉,使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得到提高。
可以說,思維的成長不單單是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同時還是深層次開展活動的不可或缺的“催化劑”。思維的成長是一種活動境界,深層次思維是較高活動水平的標志。思維的成長的過程比較復雜,學生首先需要學會提出問題,隨后學生還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信息搜集、信息重組,最后運用這些信息對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只有經過不斷的訓練,才能夠積累經驗,從而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讓我們共同努力,給孩子一些情境,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片天地,讓他們自己向前走!讓該子們去感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魅力,讓他們的思維在活動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