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希明 盧世晴 劉巧園
(武漢大學 武漢 430072)
?
【理論·探索】
2013~2015年我國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熱點問題
●肖希明 盧世晴 劉巧園
(武漢大學 武漢 430072)
文章以2013~2015年CSSCI期刊論文與國家社科、自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為數據源進行詞頻統計與可視化信息分析,得出近三年來信息資源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大數據在信息資源建設中的應用、“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資源建設、讀者決策采購(PDA)、信息資源整合、信息資源共享。文章對這些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在此基礎上預測了信息資源建設未來研究趨勢。參考文獻37。
信息資源建設 研究熱點 趨勢分析
信息資源建設是一個外界環境聯系十分緊密的領域。外部信息環境任何一點變化,都會很快在信息資源建設領域引起反響。2011年,麥肯錫公司首次提出“大數據”的概念,并于2012年進入中國。2014~2015年,“互聯網+”引發國人熱議。所有這些新概念、新理念,都迅速被引入信息資源建設領域,從而帶來信息資源建設內容和方式的變革和發展,信息資源建設研究領域也隨之出現了諸多熱點。本文從學術論文和科研項目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試圖揭示和分析2013~2015年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現狀和熱點,探討其發展趨勢,以期為我國信息資源建設研究提供參考。
1.1 調查方法和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采用基于詞頻統計的內容分析法,從論文、科研項目兩個方面入手,在對所得資料進行選擇、分類、歸納的基礎上,通過詞頻統計,將其轉換為定量的數據,并以這些數據為依據,對內容進行定量分析,篩選出2013年以來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熱點問題。
1.2 論文主題分析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我國社會人文科學主要文獻信息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筆者在CSSCI數據庫中對2013~2015年間發表的針對信息資源建設領域開展研究的論文進行檢索,通過篩選去重,剔除無關文獻,得到有效結果1 103個。
本節以CSSCI數據庫為統計源,運用文獻計量學的詞頻分析方法,對2013~2015年圖書館學期刊論文、綜述、報告、評論等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統計,通過詞頻分析與信息可視化分析描述該領域學術研究狀況,進而揭示三年來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圖1是利用CiteSpaceIII 軟件生成的1 103篇論文關鍵詞共現圖譜。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高低,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兩個節點之間連線越粗表示兩個關鍵詞共現頻次越高。

圖1 2013~2015信息資源建設領域CSSCI收錄論文關鍵詞共現圖譜
從圖中可以發現,各節點間的連線較為明顯,這說明關鍵詞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共現關系較強。圖中形成了幾個聚類,包括資源建設、共建共享、用戶服務等研究主題。資源建設主題聚類的節點包括信息資源建設、文獻資源建設、館藏建設、數字圖書館、大數據、數據挖掘等。共建共享主題聚類節點有信息資源共享、數據共享、資源整合、圖書館聯盟等。讀者服務主題聚類節點包含服務模式、讀者決策采購、信息服務等內容。在各節點中,除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外,服務模式、大數據、資源共享、資源整合、資源建設、數字圖書館與其他節點間的連線最多,說明它們與其他內容間存在更多的共同點與更緊密的聯系。
表1列舉了頻次在前15位的關鍵詞,情況如下:

表1 2013~2015信息資源建設領域CSSCI收錄論文關鍵詞前15位情況
分析表1數據不難看出,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等不同類型的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仍受到較多關注,另一方面數據挖掘、服務模式、大數據、資源共享等也是研究的熱點。與此同時,與館藏建設相關的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也相對較高,如館藏建設(27次)、文獻資源建設(26次)、讀者決策采購(25次)、資源建設(25次),說明館藏建設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1.3 科研項目統計分析
筆者選取2013年以來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中與信息資源建設相關的96個科研項目,利用ROST WordParser工具對其題名進行中文分詞處理,校正后導入語意庫工具AntConc做詞頻統計分析。利用AntConc的Clusters工具N-Grams統計由相鄰單一詞匯組成的詞組頻次,篩選去重后,取詞頻前10位的詞組,結果見表2。
大數據是詞頻最高的詞組,共計出現13次,研究主題主要圍繞大數據環境下信息資源建設的有關內容展開。此外,頻次較高的詞組還包括信息資源共享(8次)、共享平臺(4次)以及整合研究(4次),說明信息資源共享以及信息資源整合是近年來業界關注的焦點,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也已付諸實踐。其中保障體系(6次)、機制研究(6次)和策略研究(6次)等實踐對策方面的內容也得到了關注,體現了近年來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另外隨著政府信息公開和電子政務的發展,政務信息資源(5次)成為本領域研究的熱點,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等。

表2 國內科研項目詞頻前10位的詞組
我們對表1和表2的關鍵詞進行比對、歸類,并組成能完整表達語義的短語,得到近三年來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研究熱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大數據與信息資源建設
“大數據”概念引入我國后便引起了廣泛關注,圖書館界以大數據環境為背景,探討了大數據在信息資源建設領域中的應用、帶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等問題。
(1)大數據在信息資源體系評估中的應用。圖書館通過分析大數據的主要信息源,包括文獻資源使用數據、讀者使用行為、社交媒體數據、多媒體等,建設大數據采集平臺,了解用戶的知識服務需求。根據需求建設特色資源平臺,根據特定采集規則和機制,創建特色學科、專題信息資源庫,提升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1]。在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還可以利用數據資源更新館藏資源建設成效評估標準,根據評估結果不斷優化館藏文獻結構[2]。
(2)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存儲與挖掘。井噴式數據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及服務提供了新機遇。在數據存儲方面,非結構化數據占圖書館存儲大數據的85%以上,傳統的存儲模式受到挑戰,圖書館應當建立基于云計算架構的大數據存儲系統[3]。從被動存儲轉換至積極存儲,注重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構建數據監護模型,實現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4]。也有學者提出應當建立數據倉儲來存儲、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5]。在數據挖掘方面,有學者提出圖書館應當系統地整合異構數據,分析其學科關聯性,通過數據挖掘尋找新的服務方式,建設“生態和諧”的數據管理、數據服務和數據創新的圖書館[6]。圖書館在大數據挖掘中應當讓數據關聯起來,讓“休眠數據”活躍起來,把高價值的數據知識挖掘出來[7]。
(3)大數據環境下信息資源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讀者隱私泄漏風險:如何在不暴露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有效采集和利用讀者數據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首先應當通過立法規范各機構對用戶隱私數據的使用[8]。圖書館有必要謹慎使用和嚴格過濾讀者的個人數據[9],采用云計算技術以及公鑰基礎設施技術(PKI)等來保護讀者隱私,并對其有效性進行評估和預警[10]。
2.2 “互聯網+”與信息資源建設
“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并創造新的發展生態的過程。圖書館與“互聯網+”不僅體現在管理與服務技術上的“+”,更是知識服務理念、思維、模式與創新上的“+”[11]。2015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開設“互聯網+環境下公共特色資源數字化建設與服務”、“圖書采訪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模式”兩大分會場,浙江圖書館聯合全省11個市級公共圖書館發布《浙江省公共圖書館“互聯網+”行動計劃》[12]等等。“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資源建設在學界掀起了研究熱潮,主要圍繞跨界融合、創新驅動和連接一切等“互聯網+”的特征為主題展開。
(1)跨界融合。 “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將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多行業領域信息資源的融匯,通過深度傳播、流動、分享和利用實現數據的增值利用和存儲。圖書館一方面應當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各類型的信息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實現信息資源的互聯;另一方面應當密切關注用戶的信息需求和興趣偏好,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應對能力。
跨界融合應當重視以下兩個問題[13]:第一,數據資源的互聯融合。如何將圖書館現有信息資源同非結構化的用戶數據資源相融合,實現對其的管理、整合與開發利用是圖書館轉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二,多類型圖書館的協同。各圖書館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達成管理觀念、文化氛圍的協同,盡早實現圖書館間的高效互聯。
(2)創新驅動。“互聯網+”追求創新驅動。在信息資源建設中具體表現為館藏資源建設方式的創新。單個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早已無法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整合更加受到關注。信息資源共享與整合需從資源、技術和服務三個層次入手,并融入到互聯網中,從而打破封閉格局,重塑資源結構,實現創新驅動[14]。也有學者以圖書館眾籌受贈為樣本探討了基于“互聯網+”的資源建設創新,旨在構建一種捐贈者、讀者、圖書電商、圖書館多方制衡并具備信息披露和反饋機制的新型受贈模式,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多方共贏[15]。
(3) 連接一切。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應當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建立一個涵蓋資源環境、信息建設、知識服務、應用集成和基礎設施的多層面的功能體系,實現智慧互聯[16]。圖書館通過建設移動物聯、深度感知和智慧互聯網絡,建設大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來實現各主體與客體間的深度互聯,連接一切也是“互聯網+”環境下信息資源建設的終極目標。
2.3 讀者決策采購(PDA)
讀者決策采購(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作為一種新興的文獻采訪模式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它以網絡系統為依托,以圖書館事先制定的文獻采購標準和使用參數為依據,由讀者的閱讀需求或實際使用情況來確定采購文獻。讀者決策采購起源于美國高校圖書館,2012年,讀者決策采購被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 ACRL)評選為“學術圖書館十大趨勢”之一[17],學術界相繼展開了研究。國內圖書館界則于2011年以來開始關注該領域。
(1)讀者決策采購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PDA模式憑借其參與讀者的廣泛性、參與過程的直接性、選購圖書的針對性、選購圖書的零散性等特性而在讀者群中備受親睞[18]。有的從利用率、流通率、平均流通次數和每次流通的平均成本衡量了PDA模式的效益,認為讀者決策采購可以作為圖書館一種有效的、較好的輔助采購方式[19]。有的則對PDA模式的實踐效果進行了評估和分析,指出PDA模式能夠有效地優化館藏資源結構、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和節約購書經費[20]。PDA模式彌補了圖書館館際互借業務存在的缺陷,賦予了讀者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改變了傳統的資源建設模式。
(2)讀者決策采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PDA模式的實踐仍需注意以下問題:第一,采購標準制定。圖書館應當根據本館的資源建設目標、服務對象以及經費現狀科學合理地制定采購標準。圖書館在實踐PDA模式的過程中有必要設置包括時間跨度、經費金額、學科范圍、出版年限、購買點擊次數等參數在內的PDA購買參數,有效地實現書目控制[21]。第二,館員角色定位。PDA對館員在館藏建設中的權威地位提出了挑戰,但不可否認地是PDA模式下館員仍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將具有全新的職業前景[22]。第三,讀者閱讀習慣問題。現階段PDA模式的采訪對象主要以電子資源為主,然而研究表明讀者仍更加傾向紙質圖書,特別是教參圖書。圖書館應當借鑒電子資源采訪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本館的紙質資源采選方案。第四,出版商合作問題。PDA破壞了出版商原有的捆綁銷售模式,使其資金回籠線拉長,圖書館有必要通過談判擴大與出版商的合作,找出實現共贏的商業模式[23]。
(3)新興技術在讀者決策采購中的應用。首先,利用大數據分析法提高PDA效能。圖書館應當收集并處理讀者參與PDA流程所產生的海量非結構化數據信息,包括瀏覽書目信息、OPAC檢索行為信息以及電子書鏈接點擊信息等,為PDA提供準確的數據源。在現有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挖掘預測讀者的需求,進行讀者興趣偏好分析,拓展PDA模式的服務內容和質量[24]。其次,基于知識發現的PDA研究。借助數據挖掘的工具和方法,將知識發現應用到PDA流程中,利用決策樹挖掘讀者需求,采用關聯規則挖掘并進行圖書推薦,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PDA服務[25]。總體來看,我國PDA研究目前仍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實踐性研究有待加強。
2.4 信息資源整合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用戶一站式獲取數字文化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數字資源整合與共享的研究近年來備受關注。國內有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圖書情報領域,而國外研究還涉及包括醫療、生物、化學、城市規劃、企業管理等在內的眾多領域[26]。
(1)信息資源整合的模式。第一,基于總分館模式的信息資源整合。總分館模式因其在解決服務均等與資源稀缺方面的突出作用而受到關注。現代公共圖書館應抓住信息資源整合的機遇,加強總分館制的頂層設計,豐富整合資源的方式和手段,加強多元化的服務體系建設,運用先進技術保障無差別均等服務,提高公共圖書館的資源整合和服務水平[27]。第二,基于用戶的信息資源整合。社會網絡環境下,用戶已經參與到信息資源建設的各個環節,網絡社區驅動圖書館信息資源流轉與整合發生變化[28]。圖書館依托社交軟件為用戶參與信息資源組織與整合建立模型及系統,鼓勵用戶參與,在實踐中檢驗與完善模型和整合系統的建設[29]。
(2)信息資源整合的實踐研究。近年來有不少信息資源整合項目啟動并運行。學者們發文介紹了包括“CALIS資源整合與云服務”、“浙江省高校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網”、“國家圖書館文津搜索系統”、“天津圖書館縮微影像數據庫建設標準研究”等在內的信息資源整合實例項目。研究表明,信息資源整合進度地域差異顯著、整合層次普遍較低、項目經費不足、人才匱乏、合作機制的構建以及專業技術難題等都是我國信息資源整合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30],信息資源整合仍將是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研究重點。
(3)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研究。近年來,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都在致力于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紛紛將各自的文獻或文化資源加工轉化為數字資源,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不同形式的數字文化服務。然而,在網絡環境下,公眾更希望能夠在同一平臺上檢索不同來源的數字文化資源,獲取更為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文化和信息服務。這就要求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分散無序、相對獨立的數字對象進行類聚、融合和重組,形成一個服務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數字資源體系,這成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也相繼啟動了一些項目或工程,標志性的工程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地區性的工程有“深圳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州城市記憶工程”、“北京記憶”等。這些項目都是試圖通過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對文獻、文物、藝術等各類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與整合,建成的大規模數字資源庫,通過網絡向公眾提供服務。在研究方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資源整合》對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模式、國內的現狀與存在的障礙、資源整合中信息組織、元數據標準、平臺建設、政策保障及運行機制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2.5 信息資源共享
信息資源共享一直是國內外圖書情報界關注的熱點,從80年代的館藏資源共享,90年代的聯合編目,到新世紀的圖書館聯盟,信息資源共享的實踐和內涵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31]。近年來,關于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技術在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云倉儲所帶來的資源存儲量的無限增大和開放化共享,為圖書館進行大規模的知識發現及知識利用創造了條件[32]。圖書館可以以信息資源標準化為基礎,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與云共享平臺[33],用戶通過移動終端或應用接口可以獲得公共存儲與訪問服務,實現云端資源的共享[34]。
開放數據從根本上看是一種信息資源共享方式,各個圖書館之間進行開放數據的探索將是實踐信息資源共享理念的重要方式。開放數據的應用擴大了信息資源共享的范圍,降低了共享成本,有效提高了共享效率[35]。
(2)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與系統。我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建設的,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等保障機制的基礎上,建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向社會開放信息資源以實現信息資源最大范圍內的共享和共享效率的提高[36]。但我國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并不完善,存在著全國性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開放力度不夠、省級平臺缺乏統一的建設規范與標準、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夠的問題,應制定協作機制,突破單純的政府主導模式,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與規范,建立完善的績效評估機制與合理的人才培訓機制[37]。
筆者認為,未來幾年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研究趨勢可能會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信息資源建設將進一步融入“大數據”與“互聯網+”的環境之中。主要表現為大數據、“互聯網+”環境對館藏建設、數據存儲與挖掘的影響,以及大數據技術在信息共享、特色資源服務中的應用。大數據技術可實現關聯數據,對數據挖掘有著深刻的影響。通過大數據挖掘,可預測讀者的需求,實現按需采購。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云計算應用于圖書館,促進了數據資源的長期保存,實現了信息資源云端共享,使信息資源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總之,在新的信息環境下,圖書館需要將新技術與自身發展相結合是學界的共識,對大數據、互聯網+與信息資源建設的融合的相關研究熱度將會繼續保持甚至持續走高。
第二,信息資源建設以用戶/讀者為中心的趨勢將得到加強。以用戶/讀者為中心的信息資源建設,直接體現在讀者決策采購(PDA)中。PDA雖然不可能取代現有的文獻采訪模式,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采訪輔助方式,其優點、效益是很明顯的。以用戶/讀者為中心是信息資源建設的一種理念,一種與傳統圖書館不同的理念,這種理念完全有可能再催生出某種新的文獻采訪模式,這是信息資源建設必然的發展趨勢。
第三,信息資源建設向多領域擴展,構建全社會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是必然趨勢。信息資源建設、信息資源整合、信息資源共享等仍是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但關注的不再局限于圖書館界或圖書情報界,而是將資源建設、整合與共享的視野擴大到圖書情報界之外。如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人們將研究如何實現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的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讓不同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共享。在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人們將關注如何構建涵蓋政府信息資源、企業信息資源、公共領域信息資源的社會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實現全社會的信息資源共享。
[1] 榮翠琴,張 勇,都 靜.基于大數據驅動的特色資源服務平臺建設[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4):29-32.
[2] 王玉林,曾詠梅.圖書館大數據功能實現的障礙與對策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48-51.
[3] 陳 臣.大數據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安全威脅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1):34-38.
[4] 馬曉亭.圖書館大數據監護系統的構建——以生命周期理論為視角[J].圖書館建設,2014(12):31-33.
[5] Siguenza-Guzman L,Abbeele A V D,Vandewalle J,et al.A Holistic Approach to Suppor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J].Library Quarterly,2015,85(3):295-318.
[6] 彭羽佳,潘杏仙.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生態危機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4):9-12.
[7] 毛曉燕.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走向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3):72-75.
[8] 馬曉亭.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個性化服務讀者隱私保護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2):84-89.
[9] 彭華杰.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的隱私危機與隱私保護[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2) :56-59.
[10]馬曉亭.大數據時代基于服務等級協議的圖書館讀者隱私感知與保護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4):57-60.
[11]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4):63-70.
[12]《浙江省公共圖書館“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5):39.
[13]李立睿,鄧仲華.基于“互聯網+”的融合圖書館構建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6):33-37.
[14]康耀瑋.“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網絡服務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10):100-102.
[15]周建芳,劉桂芳,沙玉萍."互聯網+"視角下圖書館創新的邏輯與行動——以圖書館受贈創新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5(17):26-32.
[16]張興旺,李晨暉."互聯網+圖書館"頂層設計相關問題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5):33-40.
[17]Resource Sharing Strategic Plan 2012-2015[EB/OL].http://www.nla.gov.au/node/5743.[2016-03-25].
[18]彭 鳳,黃力軍.讀者決策采購模式的特性分析及實施策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9):23-26.
[19]魏秀娟.美國高校圖書館讀者決策采購模式探析[J].圖書館,2014(3):95-97.
[20]丁海暉.讀者決策采購在紙質圖書采購中的應用分析與效果評估[J].圖書與情報,2014(4):127-131.
[21]侯君潔.讀者決策采購在國內高校圖書館實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J].圖書館論壇,2013(4):115-119.
[22]張 丹.讀者決策采購(PDA)模式中館員的角色定位及職業前景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4(2):86-89.
[23]王 淼.美國圖書館“讀者決策采購”的興起、特點與發展趨勢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2):42-45.
[24]楊丹丹.利用大數據分析法提高圖書館讀者決策采購(PDA)效能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1):60-62.
[25]劉 軍,金淑娜.基于知識發現的讀者決策采購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42-45.
[26]肖希明,唐 義.國外多領域數字資源整合研究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4):26-35.
[27]倪曉建,高 瑩,虞 敏.公共圖書館總分館資源整合模式研究[J].圖書館,2014(6):53-56.
[28]金潔琴,趙乃瑄.網絡社區驅動的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流轉與整合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5(4):69-74.
[29]劉 磊,高海燕,何 琳,等.社會網絡環境下用戶參與的圖書館數字資源組織與整合的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4(2):60-71.
[30]劉小瑛.我國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數字資源整合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2014(12):63-66.
[31]夏翠軍,何杰鋒.廣東省區域性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實踐的調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12):50-54.
[32]李卓卓,沈 妍.云倉儲環境下圖書館聯盟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合作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14):45-49.
[33]YANG W J,ZHAO H Y,MENG J,et al.Study on Colleg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loud Computing[J].2015:379-383.
[34][36] 彭 潔,白 晨.信息資源共享促進模式分析[J].情報
理論與實踐,2014(3): 16-20.
[35]余 紅,劉 娟.開放數據及其對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影響[J].圖書館,2014 (4): 87-90.
[37]金洪文,袁 藝.高校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與運行保障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15(5): 58-62.
(劉 平 編發)
Hot Issu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5
Xiao Ximing Lu Shiqing Liu Qiaoyua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Taking periodical papers which have been indexed by CSSCI and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rom 2013 to 2015 as data source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hot issu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recent three years based on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and visual analysis. The hot issues includ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uture. 37 ref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Hot issues. Trend analysis.
G253
A
1003-7845(2016)05-0003-06
肖希明,教授,現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工作;盧世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巧園,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