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組織評估5A級社會組織——河北省農業產業協會(上篇)



河北省農業產業協會成立于2004年7月,是河北省民政廳注冊登記的省經濟類綜合性重點行業協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由名不見經傳的草根民間社團發展形成方向正確、目標明確、上下貫通、內外協調、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制度完善、運作規范、服務多元、成效明顯、多方喜歡的大會服務體系,于2013年被省民政廳評為5A級社會組織。現擁有單位會員270多家,遍布全省11個地市、110個縣(市),涵蓋除漁業外的各個農業領域。下設10個專業委員會和6個研發中心。
十二年來,協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利用其人才、觀念、思路、技術、管理、條件、優勢互補、龍頭帶動、品牌和傳播等十大優勢,積極為政府、企業、社會和廣大會員開展信息、技術、管理、資源、流通、維權、立項、咨詢、對外交流、評價認證等十項服務,在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農業專題及熱點調研、新理念技術推廣傳播、開展農產品展銷活動、組織技術培訓、大力促進有機和特色農業等方面取得實質性效果。
協會一直重視制度和文化建設。相繼出臺了20多項制度和規范性文件,并不斷完善和嚴格執行,總結出協會具有民間性、松散性、分散性、多元性、實效性和公益性等特點并據此指導工作,整合了從實踐中提煉的一系列文化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協會文化理念體系,形成了堅持制度、勤儉節約、規范務實、艱苦奮斗的作風和良好發展氛圍。而協會的發展經驗曾在2010年省民政廳社團創新發展論壇和2012年省工經聯工作會議上被重點介紹,受到廣泛肯定和贊揚。
協會在《現代農村科技》中開辟《會員天地》欄目傳遞農業及有關信息,于2007年6月創辦《河北農業產業信息》,已編印50多期,累計發放10萬余冊;創辦了自己的官方網站——hbnongyechanyexinxi.org.cn,還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創建了短信和微信平臺,更加便捷為廣大會員和河北省農業提供服務。
在國家、省有關方針政策指引及有關部門幫助下,協會對外開放活躍。先后從日本、亞美尼亞、美國、波蘭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葡萄、甜杏、草莓、樹莓等珍貴果品和特色花卉、節水灌溉等農業新特品種資源和技術10余批50多個新品種。已向社會直接或間接提供苗木和接穗達數萬棵(穗);推廣輻射地域達十余萬畝;培育技術示范點20多處,提供信息和技術資料數萬份;尤其是自2006年起連續邀請日本專家來河北傳授的富士蘋果開心形修剪等系列管理技術,已推廣輻射達2萬余畝,畝效益平均增加1~1.5倍,惠及300多個村、2萬余果農。同時,也為全省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提質增效、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二年來,與國(境)外農業組織及部門簽訂了10多項合作協議或意向,引進國外專家、技術達40余人次。取得數億元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同時,農業“走出去”也取得實質進展。2008年5月,協會組團赴非洲進行農業考察,與埃塞俄比亞簽訂了“張雜谷”試種合作協議,并于當年取得成功,比當地傳統谷種增產2倍以上。引起了國務院領導和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還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極大關切。2009年6月,該組織將“張雜谷”作為“南南合作”協議的核心項目在全球推廣,目前,已在非洲20多個國家試種成功。

協會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兩度組團赴非洲南非和納米比亞農業考察,隨后兩次派遣蔬菜和蘑菇技術人員赴納試種、指導,均取得成功。赴非考察報告得到省政府趙勇、沈小平、張杰輝、楊崇勇四位副省長的重要批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