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縣農機局 郭棟梁 匡 莉
雙峰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發展現狀及對策
■雙峰縣農機局 郭棟梁 匡 莉

為準確把脈縣級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的發展現狀,提高農機化教育培訓管理工作規范化水平,進一步做好“十三五”期間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筆者對雙峰縣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開展了一次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總如下。
原雙峰縣農業機械化學校(簡稱“農機學校”)于2011年與縣農機推廣站合并,成立了雙峰縣農機技術推廣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屬雙峰縣農機局主管的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中心教學設備設施完善,辦學條件優越,擁有一棟2400m2的獨立教學辦公樓,教學設備達120萬元。中心編制17名,現上崗人員1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人(4人為工程師,8人為助理工程師),工勤人員7人(技師1人,高級工3人,中級工3人);具有本科學歷5人,專科學歷10人,中專學歷4人。主要職能是培訓農業機械操作、維修、銷售、生產加工等農機手和農機產業工人,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等,是全縣唯一一所農機產業工人技能培訓、拖拉機(收割機)操作駕駛培訓、農機新產品省級鑒定實驗基地,也是全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移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項目實施基地。年均培訓拖拉機(收割機)駕駛員200多人,農機操作人員1000多人,農機產業工人500余人,為雙峰縣農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
經過多年的實踐操作,中心在教育培訓、項目實施方面積累了一套規范有序的做法與經驗,先后多次被市、縣相關職能部門評為“優秀培訓基地”、“教育培訓工作先進單位”。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被省局評為“先進單位”。
中心的培訓學員主要來自于全縣的農民、農機化技術人員和農機作業服務人員,常年固定班培訓1400人次/年,不定期班培訓200人次/年,其中,兩周以上200人次/年,一周至兩周400人次/年,一周以下1000人次/年,培訓的主要類型是農機化技術培訓、轉移就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移民培訓和各種學歷教育培訓,培訓的方式主要是采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操作等方式進行,并擁有3個項目納入政府職能部門培訓基地,如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基地、移民培訓基地等,供學員實地訓練,并多次與湖南省農友機械集團開展就業培訓。
(1)重安全,舉辦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班。雙峰是一個農業大縣,拖拉機仍在農村占主導運輸地位,因此,對拖拉機駕駛員的培訓從來沒有松懈。每年年初,會安排專人負責,制訂專業、詳細的教學計劃。每年3月,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班,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訓合格率幾乎達100%。
(2)重成果,各專項培訓百花齊放。每年積極向縣農業局、就業局、移民局等單位爭取培訓項目實施,近幾年成功完全了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就業培訓、移民培訓等項目,通過實行理論學
習、實踐操作、學員交流、參觀考察、跟蹤技術指導相結合的各種教學模式,讓全縣參加培訓的農民真正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術。
4.1 培訓工作堅持了“五個結合”
(1)與購機補貼項目相結合。購置補貼的實施帶動了農民購買、使用先進農機具的熱情,但部分農民不能熟練掌握新型農機具的操作方法,使大批農機具的功效不能有效發揮。我縣結合農機補貼的實施開展農機操作和維修培訓,使農民具備獨立操作技能,懂得使用維護技術,大大提高了機械利用率,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與農機技術推廣相結合。通過各種機械化作業現場會,送教下鄉等活動機會,現場培訓示范,使更多的農民群眾了解新機具、接受新技術。
(3)與農機安全生產相結合。安全生產隱患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農機駕駛員安全意識薄弱,法制觀念不強。農機校結合監理站從源頭抓起,開辦法制培訓班,培訓駕駛員,使廣大農機手時刻將安全生產放在心頭,排除了安全隱患,維護了全縣農機安全生產正常秩序。
(4)與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充分利用“三夏”、“三秋”生產的有利時機,采取現場培訓和送技術培訓到田間地頭等多種形式認真搞好農機化新技術培訓工作。培訓活動總是跟隨農時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根據農業生產實際而進行,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
(5)與農機生產企業相結合。在培訓活動中,借助雙峰為農機生產大縣的有利條件,由機械生產廠家提供谷物收割機、烘干機、植保機械等機具,既讓學員看到了樣機的操作示范,學會了相關技術,又宣傳了企業的產品,很受農民機手和農機生產廠家的歡迎。
4.2 培訓工作抓住了“三個特點”
(1)培訓方法上注重靈活性。 培訓對象不同,培訓內容和目的不同,培訓方法亦應不同。為了保證培訓效果,培訓中采取了課堂集中培訓、現場觀摩培訓以及送教下鄉、專題研討、以會代訓等不同形式的培訓方法,做到了培訓方法靈活多樣,生動活潑,調動了農機手學習的積極性
(2)培訓內容上講究實用性。 農機手是農機技術的直接接受者和應用者,農民接受農機技術是用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最現實。在農機教育培訓過程中,從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培訓內容講究實用性和實效性。
(3)培訓效果上達到直觀性。農民與全日制在校學生不同,他們認識、理解、接受信息和技術主要靠直觀感受,而不是靠推理分析。因此,在培訓過程中盡可能地運用實物、模型、掛圖等教具,運用投影儀、幻燈片、多媒體等設備,運用模仿、比喻、擬人等生動形象的語言,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把深奧的理論直觀化。
由于縣農機化教育培訓行動在培訓過程中,做到了“五個結合”,抓住了“三個特點”,使得培訓的內容貼近農民,培訓的形式方便農民,培訓的手段適合農民,培訓的效果富裕農民,因此培訓行動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農機化教育培訓激發了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受到了農機手的廣泛歡迎。
為切實搞好農機培訓工作,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服務農業生產,近些年中心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制訂了不同的培訓計劃,創新培訓機制,推動了整個培訓工作的發展,使各項培訓的質量穩步提升。2014年,中心副主任劉曉泉同志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貢獻推廣獎;2015年元月23日,主任郭棟梁在全省農機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推介雙峰農機推廣培訓工作;2014年,中心書記劉劍波同志被市農機局評為全市農機工作先進個人;2014年,主任郭棟梁同志被雙峰縣人民政府評為“優秀領導干部”;2015年,中心郭棟梁、劉劍波、謝遠澤等三人被縣人民政府評為優崗。
(1)縣級農機學校職能不明確。盤式拖拉機未納入國家補貼機具、拖拉機駕駛培訓職能社會化、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不斷提升等三大因素直接影響到盤式拖拉機的銷售與使用、拖拉機駕駛培訓業務脫離農機學校以及購買中小型農業機械的用戶逐年減少,主動前來農機學校參加培訓的人數大大減少,積極性也有所下降,農機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大不如往年。
(2)縣級農機學校經費難保障。各地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政策對農機學校不利。據了解,以學校冠名的事業單位只有業務制九年教育公立學校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其他的培訓單位均劃入差額或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造成全省多數農機校為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
農機化教育培訓是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是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技支撐力量之一。農機化教育培訓作用和意義重大,搞好這項工作是我們農機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和建議:
(1)依法整合公益性職能,確保機構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第二條規定: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第十一條規定: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公共服務機構,履行下列公益性職責(包括:農業公共信息和農業技術宣傳教育、培訓服務)。所以,建議縣級農機學校與農機推廣站合并成立農機推廣培訓機構,依法依規確保機構納入公益性事業單位管理,切實履行公益性農機推廣培訓服務職能。
(2)爭取部門及項目支持,推動事業發展。從農機安全角度考慮,建議省農機局在購機補貼政策實施中配套農機培訓經費,由縣級農機培訓機構舉辦各項培訓班,對各級農機管理干部、技術人員、農機使用者免費宣傳培訓推廣農機政策、農機新技術、新知識等。積極爭取本縣新型職業培訓、就業培訓等培訓項目實施,提升農戶農機安全操作技能,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