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縣農業機械管理局 楊立華
農機化促進法在湘陰實施過程中的喜與憂
■湘陰縣農業機械管理局 楊立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自2004年11月1日實施以來,至今已12年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但從湖南湘陰縣的實踐看,喜中有憂。要深入貫徹實施農機化促進法,還須繼續不斷努力,特別是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縣政府更應無條件依法促進農業機械化。
湘陰縣位于湘資兩水尾閭、南洞庭湖濱,總人口77.9萬,耕地面積50200hm2(73.5萬畝),是全國重要的高品糧生產基地縣。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之日起,湘陰縣根據中央和省市的統一布置與要求,先后出臺了“平安農機”創建實施方案、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措施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有力促進了全縣農機化事業的發展,為推動農村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2011~2015年的5年間,湘陰縣獲得國家農機購機補貼資金累計達1.286億元;農機擁有量大幅增長,至2015年末全縣農機固定資產總值達8.5億元,農機總動力達96.71萬kW,各種配套機具25.05萬臺,年平均增長2.5萬kW以上;農機化作業水平明顯提升,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8.3%。2012年湘陰獲全國農機大戶示范點先進縣,2013年成功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
(1)農機發展的責任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和提升。專門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的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領導小組和農機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和有關部門成立了相應的工作班子,安排專人負責,專管專抓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近年加大了工作經費的投入力度,并將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和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納入縣政府年度綜合績效考核。開年之初縣政府與鄉鎮政府、鄉鎮政府與農機站、監理所與農機手,層層簽訂責任狀,嚴格落實責任管理,嚴格考核考評,確保了各級各崗責任上肩、工作落實到位。
(2)農機安全生產得到進一步夯實和確保。全縣共配備了村級安全員420人,嚴格農機安全管理,給予村級農機安全員每人每月200元的誤工補貼,并進行年度績效考核,獎優罰劣。推行農機安全互助保險,大大提高了農機抵御事故風險能力;建立農機網絡管理體系,建立電子臺賬,實行24小時全天候動態管理。同時加強硬件建設,2014年縣農機部門斥資30多萬元購置了農機檢測和農機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設備,2015年又投入80多萬元對農機培訓考試場地進行了升級改造,建成了全國首家紅外線考場和無紙化考教,農機駕駛員培訓考試更加規范。提升處置能力,加強各單位的協作、積累和豐實了監理人員應對突發農機傷亡事故應急處理經驗。2014年6月16日,全國農機安全生產月活動的啟動儀式在湘陰舉行,2015年10月22日又成功舉辦了“全國農機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演練活動”,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得到農業部和國家安監總局的肯定與好評。
(3)新型農機具推廣得到進一步普及和拓展。近5年來,全縣共組織新型機具現場推廣演示活動70多場次,印發農機惠農政策匯編“一冊通”15000多
本。對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戶或純女戶購買新型農機具的牌證機具免費辦理落戶手續;對購買非牌證機具的每臺套獎勵200~500元不等;對種糧大戶或農機專業合作社一次性購買10萬元以上或10臺套以上農機具的除享受國家補貼政策外,另獎勵配套農機具1臺。2012年在興湘市場基礎上建立了“湘北農機大市場”,并投入近30萬元在市場內建立了農機購置補貼暨辦牌辦證“一站式”服務窗口,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一站式”服務窗口已成為湖南農機工作的一大亮點。
(4)農機政策關口得到進一步嚴肅和監管。切實加強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監管,嚴格落實“誰檢驗,誰簽字,誰負責”,實行見人、見機、見票、查參數的“三見一查”補貼機具復核辦法,建立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農機部門聯合縣財政、紀監等部門開展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的現場復核審查,確保了國家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幾年來,共開展專項整治、機具復核50多次,查處違法違規行為100多起,進一步嚴肅了國家惠農政策。
(5)農機化示范樣板得到進一步引領和推進。打造農機化示范樣板,以鶴龍湖、白泥湖等鄉鎮為重點對象,培育一批基礎扎實、成績突出的示范鄉鎮創建活動,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機推廣與管理模式,加大重點投入。根據省政府百千萬工程項目的實施要求,共投資300多萬元,扶植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30余家。同時,以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將示范創建活動向全縣各鄉鎮行政村農機大戶延伸,分類分級、整鄉整村有序推進。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進一步貫徹實施,農業機械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使用規模越來越大,農業生產與農村建設對農業機械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盡管地方政府對農機化的促進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地域條件的差異,農業機械化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從湘陰實踐情況看,主要有四個方面。
(1)資金投入不夠。一是縣級財政對農機化的扶持投入較少。隨著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調整,國家鼓勵發展農機種糧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同時需要加強與其配套服務的農機維修網點建設,而縣級財政對此的政策扶植和項目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存在“等、靠、要”及依賴中央財政經費發展農機化的思維慣性。二是農民自身投入能力不足。農機購買成本大,使用效率低、使用壽命短、維修費用大等等,即使農民投入能力不足,也影響了農民投入的主動性。三是貨款和融資困難。國家雖然出臺了相關信貸金融支持政策,但真正落到實處的少,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維修網點和農機銷售商等仍反映貸款融資難。
(2)技術支撐薄弱。一是農機部門專業技術人才青黃不接。如湘陰農機部門目前在崗的僅有5個助理工程師,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專業技能已不適應現代農機事業發展的需要。原因是近幾年新進人員都是由政府分配的退伍軍人多,而專業技術人員招聘缺編制、“無指標”。二是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實用技術人才緊缺。懂財務管理、種植技術、操作技術和維修技術的專業人才太少,專業化、企業化管理缺乏技術和人才的支撐;新購農機的新機手因培訓時間短,技術不過硬,有的甚至沒有參加培訓無證駕駛,安全事故易發,增加了農機故障率,縮短了農機使用壽命。三是農機生產廠家技術儲備不足。不少農機產品可靠性差,作業性能指標不高,用戶叫苦不迭。特別是個別農機制造企業只追求市場短期利潤,沒有長遠打算和遠景規劃,產品質量和售后不能滿足用戶需求。
(3)服務效能不強。一是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政策服務還不到位。如大多數農機專業合作社缺少建設用地,擴大規模用地難,發展壯大受到制約。二是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服務功能還不能滿足需求。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對農業生產的服務,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機耕、機收和農業運輸等方面,不能滿足經濟作物、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等高效農業產業的機械化服務要求。三是農機制造商、經銷商的售后服務還不及時。不少農戶反映,農機具壞在田間地頭,生產廠家對配件供貨和搶修服務多有不及時,特別是同一品牌有多臺機器同時出現故障時,由于“三包服務”人手有限,有時兩三天都無人處理,既誤農時又給機主造成經濟損失。
(4)發展環境堪憂。一是執法監理硬件環境堪憂。安全出效益,加強農機安全監管就是保障農機作
業服務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但目前湘陰現有農機安全監測設備功能老化,導致檢測效果不符合新的標準要求,嚴重影響農機監理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與農機使用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堪憂。如農田機耕道路窄小,年久失修,機具通行不暢;農田改造滯后,丘塊面積過小、形狀不規則、高低不平等,農機具下田困難;機庫棚的建設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不少農機具戶外放置,日曬夜露、風吹雨淋,銹腐嚴重,縮短了農機的使用壽命。
(1)要明確現代農機發展的總思路。縣政府要將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宣傳貫徹力度,按照全縣社會經濟和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配套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總規劃,細化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與措施,招聘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技術支撐力度。
(2)要倡導環保科學的農機化新理念。加速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水稻育插秧、植保和谷物烘干機械化的作業服務能力。加大種植規模改革和品種改良力度,以深翻耕、水田旋耕施石灰、農作物秸稈還田和收集壓縮成型等農機作業手段,開展保護性耕作和耕地修復治理、減少重金屬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業機械,提高農機的綜合使用率。
(3)要推進農機合作組織發展壯大。整合支農惠農政策和資金,通過優先安排補貼資金,加大縣級財政扶持、強化信貸支持,吸納社會投資,搞好信息技術咨詢,提高農機具綜合使用效率等方式,發展和做大做強各類農機合作組織,把現代農機合作社打造成最具實力、最有活力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4)要夯實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將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整合土地整治、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要按照標準建設機耕道等農機化基礎設施,以滿足大型高效高性能農機具的運行,為農業生產集約化、全程機械化和企業化提供條件。
(5)要加大地方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縣級財政要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逐步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整合相關資金,集中支持農業生產重點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技術推廣和農業機械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實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創造條件對農業機械化關鍵環節機具實行累加補貼和作業補貼。引導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積極利用農業信貸擔保等金融工具,為其購買農機具提供貸款信用擔保,金融部門要降低信貸門檻,創新農機信貸產品,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信貸支持。
(作者系湘陰縣農業機械管理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