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勰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越來越發達,綜合國力漸漸強大,人們對漢語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漢語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但現今輕聲是否列為第五類音調頗有爭議,有的認為,輕聲實在是應該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成為漢語普通話的第五種調類還有的人認為輕聲不是第五調類,這似乎已是一個不需要爭辯的問題,現本文針對漢語言學中輕聲與聲調的區別進行深入探究,找出答案。
[關鍵詞]漢語;輕聲與聲調;區別
近世紀以來,漢語中輕聲的作用以及它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其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甚至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能否在漢語言學中立輕聲為第五聲調”。輕聲是漢語語音的重要現象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功能結構單位,一種不可或缺的指稱區別手段。根據現代較為科學的聲學和語音試驗結果,人們更多地認為輕聲是一種特殊的變調現象。
一、輕聲與聲調的概念
1.輕聲的定義
輕聲是漢語語音的重要現象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功能結構單位,一種不可或缺的指稱區別手段。自20世紀20年代趙元任先生在《國語羅馬字研究》(1922)中第一次提出“輕聲”的概念首開輕聲研究先河以來,輕聲越來越被學術界所重視,成為漢語語音研究的一個聚焦領域。在以往的輕聲研究中,學者們主要討論的是關于輕聲的讀音、作用和分類,輕聲的聲學性質,輕聲的屬性定位,輕聲產生的時間、原因和機制,方言中的輕聲等問題,另外也有一些學者涉及了輕聲的教學和規范問題。總體而言,這些研究主要都是集中在語音學的范圍之內,而從它的形成機制、功能、句法和語義等角度來研究的相對比較少,從而也就未能很好地將輕聲現象和句法語義等問題結合起來,讓我們對其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1)輕聲是一種特殊的變調現象。根據現代較為科學的聲學和語音試驗結果,人們更多地認為輕聲是一種特殊的變調現象。如現行高校文科教材《現代漢語》中,給輕聲定義為:所謂輕聲并小是四聲之外的第五種聲調,而是四聲的一種特殊音變,即在一定的條件下讀得又輕又短的調子。
(2)輕聲與輕音是兩個小同的語音學概念。徐世榮認為:輕音與輕聲是小同的,輕聲是屬于聲調范疇,而輕音是山音量的強度決定的。
2.聲調的定義
聲調是音節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決定的。音樂中的音階也是由音高決定的,可以用音階來模擬,學習聲調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樂感。但要注意聲調的音高是相對的,不是絕對;聲調的升降變化是滑動的,不像從一個音階到另一個音階那樣跳躍式地移動。聲調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標記法:立一豎標,中分5度,最低為1,最高為5。普通話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聲調就是聲音的高低升降的變化,聲調又叫字調。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音樂中的音階也是由音高決定的,音高則決定于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顫動次數的多少,次數越多聲音越高,反之聲音越低。發音時,聲帶越緊,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次數越多,聲音越高,聲帶越松,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次數越少,聲音就越低。在發音過程中,聲帶是可以隨時調整的,這樣就造成種種不同的音高變化,形成了不同的聲調。
二、輕聲與聲調各自產生的原因
1.輕聲產生的原因
輕聲是作用于人的聽覺神經上的細微差別的一種語音現象,山于語音本身稍縱即逝的特點,以及現代人構擬古音韻系統的方式和手段的小確定性、小完善性,對于輕聲產生的原因的探討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一定的假想性和無可驗證性。即便如此,這些探討對于我們區別輕聲和聲調仍然是必要的和有積極意義的。
(1)詞語的雙音節化是產生輕聲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流傳和保存下來的大量的古文獻資料和文學作品中發現,古代漢語詞匯以單音節為主,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山于表達的需要,和和在它的前而或后而加上一個意義相同或意義相近的語素。語言學界很多人認為詞語的雙音節化是產生輕聲的重要原因之一。
(2)輕聲的產生與人的發音器官的生理結構相關。我們知道,人的發音器官由口腔、喉頭、聲帶和肺及氣管三部分組成。按照肌肉緊張原理,每發一個音時,發音器官的肌肉,特別是喉部的肌肉都明顯地緊張一次,每一塊肌肉的緊張度增而復減,就形成一個音節。實驗證明,當舌位處在央元音位置時,肌肉的緊張度是最小的,即是最省力的狀態。聲學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單元音韻母在輕讀時或多或少地向央元音e移動。因此,人們認為,在說話的時候為了減輕發音器官的緊張和疲勞,或為了省力,在能讓對方聽明自的情況下,把雙音節的后一個音節發得又輕又短。
(3)語言美感的需求產生了輕聲。人們為了增加語言的美感,要求詩必押韻,詞必介轍,使語言或婉轉悠揚,或跌宕起伏。輕聲的出現,使語音輕重交林、起伏有致,更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2.聲調產生的原因
(1)上古漢語聲調大約出現于東漢末年。中外學者在討論漢語聲調起源方而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學術界較有影響的是“漢語聲調源于韻尾說”。聲調源于韻尾,目前在中外學術界較有影響的觀點是:上聲源于某一韻尾,去聲源于-s尾。
(2)漢語其聲調是后起的。從親屬語言來看,與漢語有親緣關系的語言如羌語、嘉戎語至今沒有聲調,根據古藏文、緬文資料,古代藏語、緬語也沒有聲調,藏緬語言聲調的形成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其辨義功能山弱到強的過程。山此可以設想,漢語與之類似,其聲調也是后起的。
三、輕聲與聲調在漢語中的作用
區別不同的構飼方式漢語合成詞的構造主要有復合、附加和重迭三種方式。其中復合式和附加式有時容易混淆。兩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體現基本意義的詞素相結合,如“學習”、“三角板”,后者是體現基本意義的詞素和體現附加意義的詞素相結合;區別詞和詞組有山部分文字形式相同的詞和詞組不易區分,利用輕聲分辨是一種簡便的方式;區別不同的句法結構有些不同的句法結構是從輕重音上表現出來的;區別意義;區別疑問代詞的不同用法。
四、在漢語言學中立輕聲為第五聲調是不可行的
目前在輕聲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輕聲與非輕聲詞的分類問題。通常在一般的教材中把輕聲詞分為兩類:一類稱之為有規則的輕聲詞;另一類稱之為無規律可循的輕聲詞。
輕聲是一種音義變調,主要因義虛或意輕而致音輕,是一種音變現象;而調類是指宇調的類,所以輕聲不具有聲調音位資格。國語運動以來的絕大多數語言學家以及我國權威辭書歷來都不主張把輕聲作為第五調類。所有的輕聲宇都有原宇調;所謂輕聲辨義,其本質是弱讀辨義,所以輕聲在音位上應納入輕重音音位系統;一些重要辭書為一些宇單立輕聲宇頭,是出于經濟、簡明的口的;《漢語拼音方案》列出輕聲的標號,是為了更好地給漢語作品標音或者說是為漢語拼音工作服務。所以,主張把輕聲立為第五調類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輕聲不是第五調類。
五、結語
輕聲在漢語日語中并沒有一種固定得模式,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不同地區有變化不定的發聲習慣;聲調卻是相對有一定規律的,且不同的聲調決定了不同的詞義。所以,主張把輕聲立為第五調類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今后我們要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找出規律,給輕聲一個科學嚴密的界定,進而為語言規范化,為漢語學習以及推廣普通話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文紅.請立輕聲為第五聲調[J]懷化師專學報,2003,(3).
[2]厲為民.試論輕聲和重音[J].中國語文,2006,(1).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