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柳
摘 要:從長安的《多寶塔碑》到陵縣的《東方朔畫贊碑》,當我們沉醉于《麻姑仙壇記》凝重之趣時,不僅要感嘆顏真卿的書體之廣,更要欣慰他為后世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寶貴文化遺產。將其早期和晚期的書法風格進行對比,探究顏真卿風格的轉變,其中家世、師承、民間書法、社會狀況都是影響其書風轉變的重要因素。顏真卿開創了中國書法史上壯美磅礴的書風,把中國古典美學的見素抱樸、大巧若拙等美學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他又在學習前人和古法之中開創了自己特有的風格,開宗立派,終成一代大家。
關鍵詞:顏真卿;風格;形成;書法
顏真卿字清臣,生于709年,卒于784年,籍貫為瑯琊臨沂人,這種說法居多,源自與其家族中人作碑。瑯琊臨沂,是顏氏望郡,家學淵博。到了唐代,士族地位雖然有所下降,但很多人依舊重視郡望名聲。顏氏家族在唐朝有著名聲顯赫的聲望,其家族的譜學也源遠流長,這其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顏氏家廟。
唐中宗時期,約為公元709年,顏真卿出生于長安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勤奮好學。開元中,舉進士,登甲科。曾作為平原太守,于是便有了后人對他顏平原的稱呼,因為后來又被封為魯郡開國公,也有人稱他為顏魯公。顏真卿很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母親殷氏用荻草教他在沙地上寫字,后來又得到了狂草張旭的點撥。顏真卿以氣節著稱,直言進諫、不畏權勢,多次遭受排斥打擊仍不改其貌。安史之亂中,募兵勤王,以二十萬大軍橫絕燕趙。李希烈反叛,顏真卿前去勸其投降,卻被李希烈絞死。
他的書法除得自家家學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張旭的指導,用筆縱橫馳騁,毫無造作之意。
顏真卿的楷書被稱為“顏體”主要是因為他的字體寫得大氣磅礴,行草作品游刃有余且剛勁多姿,著有《海岳名言》的米芾曾高度評價其作品為雅中極品。他是書法史上難得的多產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猶如他的人格,正直、忠烈、樸實、內美外溢。我們后世所熟知的楊凝式、蘇東坡、黃庭堅、董其昌等人作品皆與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有著一脈相承的密切聯系。
一、顏真卿書法風格的演變
顏真卿早期的書法代表作當屬《王琳墓志》《郭虛己墓志》和《多寶塔》,此時顏真卿正值壯年,其書法作品就展現出扎實的書法基礎,工穩、俊秀、勻稱,都是顏真卿早期作品的特點。
顏真卿于741年創作的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是《王琳墓志》,觀摩此志,可見真卿師法前人,發揚傳統,立顏體神髓于歐褚余韻之中。此志用筆勁秀,多方折,結構平整穩重,法度嚴謹端正,風格秀麗多姿。既有小楷的精整,又有大楷的開張氣勢。《王琳墓志》是顏真卿受學于張旭之前的書法作品,初顯“顏體”倪端。《王琳墓志》全名《唐徐嶠妻王琳墓志》,是唐代官員徐嶠為其妻書寫的。盛唐時期,名門望族為親友書寫墓志,多聘用文章勝手,書法名家。顏真卿出自書法世家,而立之年,必有時名,故在官場磨練數十年,見多識廣的徐嶠請真卿親手為其妻書志,大石大字,氣勢磅礴。
《郭虛己墓志》(751年),寫于天寶十載辛卯,此時真卿43歲。《郭虛己墓志》是顏真卿壯年楷書的代表作品,通篇規整統一,結字嚴謹,再現了郭虛己鎮守瓜州時,與吐蕃權貴疆場彎弓、浴血奮戰的壯美場面。此碑與《王琳墓志》筆力切近,風格相同,是“顏勁”的成熟之作。
顏真卿于752年創作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亦有人稱其為《多寶塔碑》,此碑用筆清勁瑩潤,一絲不茍,秀麗多姿,字形千變萬化而神氣一貫,點劃千姿百態而中規中矩。明王世貞評云:“此碑結法尤整密,但貴在藏鋒,小遠大雅,不無佐史只恨耳。”明安世鳳在《墨林快事》中說:“此書最嚴謹,雖少似拘束,而天全神活自得之趣盎然欲流,故是平原之杰作。”
顏真卿晚期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其風格豐富多變,凝重古樸,寓巧于拙,主要代表作有《麻姑仙壇記》《裴將軍詩》《顏氏家廟碑》。
《麻姑仙壇記》(771年),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壇記》,是顏真卿代表作之一。碑文樸拙勁挺,線條厚重平穩,篆籀筆意濃郁,字勢開張。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說道:“其體法持重舒和,而不局促,《麻姑仙壇記》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由于點畫厚重飽滿,顏真卿在處理結字時,采用外拓筆法,極力向外擴張,形成腰鼓狀。其結構平穩端正,左右對稱,質樸厚重,外密內疏,疏密有致,使人有一種活力充盈、氣勢開張的感覺,布白均勻,形狀完整渾厚,有大氣充盈之感。
《裴將軍帖》又稱《送裴將軍詩》,是顏真卿眾多書法作品中非常特別的一個,此碑帖融楷書、行書于一體,歌頌了裴將軍不畏強敵的英勇氣概。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看,《裴將軍帖》充分詮釋了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裴將軍帖》將不同書體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搭配得恰到好處、游刃有余。在這篇作品中,充分體現了變化與對比,并由此產生一種強烈的美感。該帖是顏真卿糅合百家,自成一派,具有自己強烈個性特征的代表作,通篇包含了篆書的圓潤、隸書的波折、行書的疾掣、草書的通連。
《顏家廟碑》(780年),又稱《顏君廟碑》《顏惟真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并序》,立于唐建中元年。碑額由李陽冰書寫,顏真卿撰文并書。此碑現存于西安碑林,是顏真卿晚年代表作之一,極具其晚年書風,比之以往更加端莊樸實,以拙克媚。初看此碑略顯歪斜,久觀便得其韻味。此作從容大度,蒼勁雄健,爽利自如,筆法精熟。魯公用力至深,風力遒厚,年高筆老,為家廟立碑,“挾泰山巖巖氣象,加以俎追肅穆之意,故其為書莊嚴,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視”。細心研究,不難發現顏真卿晚年的作品在用筆上逐漸變方為圓,特別是在轉折處很少再用折法,改用提筆暗過,常常不露筆墨痕跡。
綜上所述,參考早期和晚期顏真卿的書法作品進行對比,不難發現:早期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多數呈現出清新秀麗、工穩端莊、用筆細致等嚴謹之風;晚期則多呈現出寬博粗放、敦厚扎實、圓渾樸拙之態。
二、顏真卿書法風格形成的原因
(一)家世對顏真卿的影響
顏真卿三歲時,父親病逝,家境貧寒,主要靠母親和舅父撫養成人。舅父殷踐猷出自唐代書畫之家殷氏家族,“剝削,尤通氏族、歷數、醫方” ,與賀知章、陸象先、韋述以及顏元孫是好朋友,被賀知章稱為“五總龜,以謂龜千年五聚,而問無不知”。顏真卿的母親殷幼輿,出身陳郡顯赫家族,她的曾祖殷聞禮,祖父殷令言,后祖殷令名和父親殷子敬都以儒學、書法聞名于世。殷氏家族中也不乏書畫大家,殷仲容是其中最有名氣的。殷仲容曾任工部郎中、秘書丞、申州刺史等官職,最擅長以篆隸之述題寫匾額。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頗具盛名,此時仲容的書畫技藝爐火純青、游刃有余。殷氏家學深厚、世代均有精通書畫之人,這也為顏真卿學習書法提供了便利條件。顏真卿在《顏元孫碑》中說:“仲容以能書為天下所宗,人造請者箋盈幾。”顏真卿來到舅父家中,他的外祖父見他天資聰穎,于是教他讀書寫字;外祖父見顏真卿寫字時非常認真,一寫就是大半天;母親見兒子如此用功又喜又悲,喜的是兒子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悲的是家里沒錢供兒子寫字。真卿見母親為此事發愁,便用刷子蘸著黃泥在墻上書寫,這樣就能節省下買筆墨紙硯的費用,母親看到甚是欣慰。《顏家廟碑》中也曾這樣記載:“君(顏惟貞)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筆法。家貧無紙筆,與兄以黃土掃壁本石畫而習之,故特以草隸擅名。”
顏家祖上也不乏文人墨客。顏之推,真卿的五世祖,北齊大儒,書法評論家,我國古代文學家,著有《顏氏家訓》一書,在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顏之推提倡的是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反對狂妄自大、驕躁浮夸的學風。
顏師古,是顏之推的孫子,顏真卿的曾伯祖。師古年少時博覽群書,后與顏勤禮、顏相時同時入選弘文崇賢學士。師古對漢代經學史也十分精通,是研究《漢書》的專家。顏勤禮,是真卿的曾祖父,尤善篆隸,精通詁訓,官至校書郎。
顏昭甫,字周卿,是顏勤禮的長子,顏真卿的祖父,有碩儒之稱,另有記載說他和殷仲容的書法齊名,且筆力在仲容之上。顏昭甫還對金文、鐘鼎籀文有深入研究。
顏元孫,顏真卿的伯父,精于訓詁,尤善書法,著有《千祿字書》,其中大部分的字又標注了正體、通體、俗體三種寫法,同時,書中還對某些形近、音近的字做了區別,可見其廣度和深度。
顏家祖上“工篆籀、精訓詁、善辭藻、考文學”的優良家風,以及周邊親友的博學多識,宏富藏學,對顏真卿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埋下了成功的種子。他曾在《草轉帖》中說:“真卿自南朝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如此優良的家族環境,對于顏真卿人格的塑造、風格的形成、學業的發展及審美的確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師承對顏真卿的影響
在唐代,帝王對王羲之備加推崇,特別是唐太宗幾乎以一人之力將王羲之推到了“書圣”的地位,這就形成了唐代獨尊“大王”的局面。再加之唐代去魏晉不遠,“二王”法帖真跡頗多,為唐人學習“二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生活在唐代的顏真卿,也同樣受到王羲之書法的影響,蘇軾從顏真卿的作品中分析到顏真卿是隸屬于“二王”體系的,“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秀,字間櫛比而不失落遠,其后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非得于書,未易為此言也”。深得顏真卿書法三味的黃庭堅在其書《廉頗藺相如傳》中這樣寫道:“余嘗評題魯公書,體制無不可人,真行草書隸皆得右軍父子筆勢。”
顏真卿青年時期學習褚遂良。褚遂良是唐代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家,劉熙載稱褚遂良是“唐之大教化主”,當時許多書家都受到褚遂良的深刻影響。一些書家能夠在吸取褚遂良細膩、寬綽、靈動、疏朗的風格之上加以改進和變化。顏真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在學習褚遂良的同時,加入自己的理解,有取舍地繼承和學習,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盡管之后顏真卿師從張旭,但在《述張長史十二筆意》的最后,真卿仍以褚遂良用筆的“如印印泥”和張旭悟出的“如錐畫沙”作為結尾。
張旭真草俱妙,極精筆法。在顏真卿登科任職兩年后,母親殷氏故于洛陽。顏真卿在服孝期間結識了唐代草書大家張旭。之后,顏真卿兩次向張旭求教,深受啟發,書藝大進。在顏真卿寫給懷素的文章中,真卿這樣說道:“夫草稿制作,起于漢代,杜度,崔瑗,使以妙用。迨乎伯英,尤善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心授,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楷模精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張旭這種學書傳授的精神,使真卿拜師學藝的決心更加堅定。
約在天寶五年(746年),顏真卿第二次到洛陽向著名的草書大家吳郡張旭學習筆法。此前,顏真卿也曾在長安跟張旭學習,但未得其真傳,故有此行。張旭能詩,與包融、賀知章、張若虛并稱吳中四士。仕至左率府長史,世稱張長史,常醉酒草書,“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杜甫《飲中八仙歌》寫道:“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這一次顏真卿在洛陽住了一個多月,以九丈尊稱,日日講論,臨行之前懇請張旭傳授筆法要訣。張旭平時不肯輕易傳授,這時考慮許久,才答應顏真卿的請求,傳授真草的筆法。張旭就從鐘繇所說的筆法十二意中提問,讓顏真卿談談個人體會。筆法十二意含平、直、均、密、鋒、力、輕、快、決、補、損、巧、稱十二字,本無詳細解說,顏真卿一一答畢,張旭認為所言近之,加以指導,最后告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的用筆秘訣。張旭說自己起初不能領悟,后來在江邊見到沙地平靜,頓生在沙上寫字的念頭,于是用刀鋒畫沙,從而悟出用筆需藏鋒,這樣點劃沉著、力透紙背。于是真卿將這次談話詳盡地記載下來,題為《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幾年后,張旭去世。
張旭的諄諄教誨,真卿都牢記在心,使真卿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在思想上給真卿埋下了勤奮努力、善于觀察的種子,為真卿以后的書法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卿后將張旭的筆法精神總結整理出來,成為后人認知何學習唐代書法的一篇書學理論,即《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真卿在得到張旭筆法十二意之后又進一步請教如何能夠得齊于古人,以求見賢思齊。張旭回答說:“妙在執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攣;其次識法,謂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變通適懷,縱舍掣奪,咸有規矩。五者備矣,然后能齊于古人。”
無論從用筆、結字還是平時生活的悉心觀察,張旭教給顏真卿的不只是如何寫好字的方法,而是為顏真卿指明了一條道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人生哲理,勤奮、善于觀察、用心體會身邊的人和事伴隨了真卿一生。
(三)民間書法對顏真卿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許多摩崖刻石,其中主要有“墓志”“造像”“摩崖”等形式,《泰山金剛經》《曹植廟碑》就是其中的代表。《泰山金剛經》是魏晉南北朝時的一方摩崖刻石,此碑位于山東泰安縣,以圓筆居多,雖然是隸書但其中具備篆意草情,波畫較少,結字中大量運用筆畫增減的俗體字,風格樸實厚重,雄渾偉岸。《曹植廟碑》又名《曹植碑》,位于山東東阿,通篇共22行。墓碑主人正是曹操之子曹植。他才高八斗,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此碑正文也夾雜篆隸和許多俗體字,錯綜變化,渾然一體,用筆遒勁豐腴,別開生面。
然而就在天寶十二載(753年),顏真卿奉命到平原郡(就是今天的山東德州地區),此時顏真卿45歲。魏晉南北朝的諸多碑刻就在山東境內,想必在此處當官的顏真卿也曾見到這些碑刻,而且從顏真卿晚期作品中的磅礴氣象也不難看出這些摩崖刻石的端倪。康有為說:“顏魯公出于《穆子容》,《曹植》,其古厚磐礴,精神體格,悉似《穆子容》,又源于《暉福寺》也。清臣渾勁,又出《圓照造像》,鉤法尤可據。”沙孟海先生指出:“對于顏真卿書體的淵源,值得研究探索一下。我認為顏真卿真書的主要精神淵源于《泰山金剛經》《文殊般若經》《雋敬碑銘》《曹植廟碑》。”顏真卿晚期作品的大氣磅礴似乎也和這些摩崖刻石如出一轍。
安史之亂以后顏真卿的仕途并不如意,他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特別是遭貶以后,他寄情于山水,沉湎于詩文,依托于佛道。當顏真卿途徑江西九江時,與熙怡律師交好;游覽廬山西林寺時,向弟弟的阿阇黎法真律師請教佛學真諦;在杭州游玩時,他與唐代詩僧皎然密切交往;在贛南地區,他和大明寺的五世禪僧巖俊友善;他對謝靈運譯經的壯舉十分崇拜,又仰慕劉宋時期沈真乘居士禮拜佛祖的行為。佛教對顏真卿的影響不僅僅是在生活和精神層面,也同樣影響著顏真卿的書法。啟功先生認為:“《多寶塔碑》書體結構嚴密,勻整,風格秀媚多姿,更多地保留了寫經的書風。”由此觀之,顏真卿一直注重對于民間書法的學習。
(四)社會狀況對顏真卿的影響
唐代有開放活躍的思想,強大昌盛的國家實力,活潑輕松的政治氣氛,以及愉悅祥和的藝術氛圍,這些都構成了“盛唐氣象”的主旋律。而顏真卿青壯年時期就成長在這偉大的時代里,正是這樣的社會環境給青壯年的顏真卿埋下了深深的種子,博采眾長,勇于創新,都是顏真卿成為一代宗師不可或缺的品質。在平定叛亂中,他不畏強敵,為國獻身;在書法藝術上,他積極探索,深入學習,沖破“二王”對唐代書法的束縛,直追先秦篆籀筆意,取法多樣,廣受博取,形成個人獨有的寬博大氣之風。就在這開元盛世,顏真卿以校書郎開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這是唐朝并沒有大規模的圖書改編活動,校書郎也頗為清閑。閑來無事,顏真卿翻檢隋朝陸法言與自己祖上顏之推等人所定音韻的著作《切韻》為本,想在此基礎上編成一部大書。在編書之余,他也作些詩文。此間結識了新朋友,詩人高適就是其中之一,兩人常有詩詞來往,意氣相投,有大志、重氣節。
玄宗時期的審美風尚對盛唐書風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而已興起多時的篆隸之風此時更加興盛起來,篆書家李陽冰,隸書家韓擇木等一批篆隸家都在開元、天寶時期活躍起來。這時篆隸的復興與盛行不是偶然的,是復古精神的表現,也是對南朝初唐以來“二王”書風的艷美流媚的一種反叛。當時張旭書風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睞,他的書法取法高古,一掃初唐以來對王書、褚書為宗的單調纖細、只得形勢法則的書風,開創了適應于盛唐時代的充滿激情的大草書。而顏真卿就繼承了這以方向,并把這一書風推進發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參考文獻:
[1]黃本驥.顏魯公文集[M].北京:三長物齋出版社,1996.
[2]嚴杰.顏真卿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蘇東坡.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蘇東坡題跋·卷之四[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
[4]黃庭堅.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山谷題跋·卷之四[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
[5]歐陽修,宋祁.舊唐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6]仇兆鰲.杜甫詩注(下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7]康有為.廣藝舟雙楫[M].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04.
[8]沙孟海.沙孟海書論文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
[9]啟功.書法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1986.
[10]朱關田.顏真卿年譜[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
[11]朱關田藝術巨匠顏真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