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孟琳
摘 要:本文試從《孔雀東南飛》的敘事結構入手,深入分析歸納其特點,以更加全面的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并為我們的文藝創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敘事結構;雙線;呼應;詳略得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01
一、前言
《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 共有357 句,1785 字,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被贊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孔雀東南飛》不但代表了漢代五言詩的最高成就,而且在中國敘事詩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其人物形象塑造光芒萬丈,影響深遠,但其實作品的敘事結構也很有特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二、敘事結構特點
(一)雙線交織的情節組織
詩篇通過兩條線索的交替發展,將矛盾不斷推向前進,使人物性格不斷豐富,主題不斷深化。詩篇的全部敘事是以焦仲卿、劉蘭芝與封建家長的矛盾、沖突和他們兩人間的感情糾葛組織起來的。這兩條線交替發展,使詩篇的結構顯得非常嚴整。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焦仲卿劉蘭芝與焦母劉兄的尖銳矛盾這條線索,在文中共有四次沖突:第一次,在焦仲卿求母親一段,通過焦仲卿與母親的對話表現出焦母對兒媳劉蘭芝強烈不滿,焦母認為劉蘭芝“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由此揭示了矛盾。第二次,在劉蘭芝上堂辭別婆婆一段,通過劉蘭芝在堂上拜別婆婆囑咐小姑的真切言語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有情有義和焦母的蠻橫無理。第三次,劉蘭芝回家后一再推辭縣令太守的提親,堅守和焦仲卿的約定。突出表現了劉蘭芝的堅貞品格和其兄的唯利是圖。第四次,焦仲卿拜別母親,“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已然下定決心與心愛的人共赴黃泉,而焦母卻勸導兒子另娶,這段精彩的人物對話表現出焦仲卿的重情重義和焦母的蠻橫頑固。這四次沖突貫穿全文很好地把情節組織了起來。
詩篇的另一條線索是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感情糾葛。詩篇一開始便交代了人物間的關系。蘭芝對仲卿,可說是怨其家而愛其人。她信賴地向仲卿訴說了所受的虐待:“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怨憤地提出:“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的建議。一個尖銳的家庭矛盾便擺在了仲卿的面前。在這之后,詩篇安排了三段,即三個離別的情節,表現了兩人間感情的糾葛。第一次,在焦仲卿替妻子求情:“ 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但焦母:“槌床便大怒”斷然拒絕,仲卿回房與妻子話別。通過兩位主人公的對話表現出了劉蘭芝對丈夫的懦弱似有抱怨但終歸是愛的復雜感情。第二次,在焦仲卿和劉蘭芝大道口離別,通過主人公同車、耳語、發誓等一系列動作語言表現出兩人之間真摯的愛情。第三次,在劉蘭芝被兄長逼婚與焦仲卿最后訣別。焦仲卿劉蘭芝兩人由抱怨而相互諒解并最終相約殉情:“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兩人的對話表現出他們以死來反抗世俗壓力和捍衛真摯愛情的決心。
詩篇通過這兩條線索的交替發展,將矛盾不斷推向前進,使人物性格不斷豐富,主題不斷深化。
(二)前后呼應的細密結構
詩篇中許多處采用前后呼應的手法,如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如此以比興開篇,借物喻人。結尾處“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同樣用比興,前后遙相呼應。再如詩中蘭芝被遣歸家,與焦仲卿在大道口離別時相互發誓說:“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后來仲卿聽聞妻子被逼要再嫁,趕來相會時仍引當初兩人磐石蒲葦的誓言責問妻子,這又是前后呼應手法的妙用,很好的突出了焦仲卿與劉蘭芝感情的堅貞。
《采菽堂古詩選》曾指出:“凡長篇不可不頻頻照應,不則散漫。篇中如十三織素云云、磐石蒲葦云云,皆是照應法。然用之渾然,初無形跡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
(三)詳略得當的敘事安排
開篇即于蘭芝感慨的話語中,揭示了矛盾:“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不過多敘述細節直指焦母對兒媳百般刁難,使故事情節開篇迅速進入正題,調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節省筆墨。這樣“開門見山”式的敘事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作品中確是獨樹一幟的創新,得到了歷來無數學者大家的一致贊嘆如清代詩評家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道:“作詩貴剪裁。入手若敘兩家家勢,末段若敘兩家如何悲慟,豈不冗漫拖沓?”。同時,文中重要情節往往不惜筆墨鋪陳詳寫,如蘭芝被遣歸家前的梳妝:“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極是詳盡,這樣才能突出蘭芝的樣貌標致更突出了對婆婆蠻橫無理的抗議和示威。
三、小結
這首詩千百年來被文人學者所稱道,其原因不僅是故事悲情而感人,更因詩中精妙的藝術手法。本文通過淺析作品敘事結構特點,再次全面體會其藝術魅力,并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采菽堂古詩選》陳祚明、李金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出版).
[2]《古詩源》沈德潛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出版).
[3]《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朱大剛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