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 余鳳
時下,有個別人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伙同他人惡意串通,編造捏造事實、偽造變造證據,向法院提起虛假的民事訴訟,也就是常說的打“假官司”,以誤導法院作出錯誤的裁判,達到其損人利己的目的。近日,唐禮對自己虛假訴訟的行為懊悔不已,其虛構的600萬元債權妄圖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手法被法院識破后,不但被判決承擔17萬余元的訴訟費、鑒定費,還因串通變造證據虛假訴訟的行為,被法院處以法定最高額10萬元的罰款,與其一起串通虛假訴訟的孫菲也被法院處以5萬元罰款……
突如其來的600萬元債務
2014年6月的一天,李權收到法院寄送的材料,原來他和他的妻子孫菲被一位叫唐禮的人告上法庭。唐禮的起訴狀寫道,被告李權和孫菲系夫妻,其與李權于2014年2月26日簽訂借款協議,約定唐禮借款人民幣600萬元給李權用于生意周轉,借款期限為2014年2月28日至2014年3月30日止,日息為萬分之六,若李權逾期還款,唐禮繼續向其計收每日千分之一的利息。現借款已到期,李權卻拒不返還借款。唐禮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訴至法院,要求判令李權和孫菲共同返還借款600萬元并支付到期利息、逾期利息、訴訟律師費等,合計800多萬元。
李權驚呆了,他從未向唐禮借過錢,何來600萬元債務?他跟唐禮也并不熟悉,只是因2013年的交通事故中被唐禮撞傷,自此才與唐禮相識,后續也僅僅是就交通事故理賠接觸過幾次,怎么可能向不太熟悉認識時間不長的唐禮借如此一筆巨款呢?李權仔細看了一下唐禮向法院提交的借款合同,越看越覺得詫異,自己從未看到過該份借款合同,也從未簽過600萬元的借款合同,怎么會有一份自己簽名的600萬元借款合同呢?600萬元不是小數,而且是不熟悉的人之間的借款,正常來說借款合同肯定非常規范嚴謹,但這份借款合同卻有很多奇怪之處,比如手寫條文存在三種不同的筆跡,借款合同有四頁,卻沒有加蓋騎縫章,且其中的內容也有較多錯誤,一會是甲方向乙方借款,一會是乙方向甲方借款等等,自己也從未收到任何人轉賬的600萬元,唐禮說600萬元是轉到自己妻子孫菲的賬上,但孫菲從未告訴過自己有600萬元借款的事情,且自己與孫菲雖2007年登記結婚,但自2009年起就一直在進行離婚訴訟……
妻子完全認可債務
一審開庭時,李權的妻子孫菲并未到庭,但庭前她曾到法院告知她的訴訟意見。孫菲稱,600萬元借款確有其事,唐禮先將款項打到自己的銀行卡,自己支取現金后交給了丈夫李權。2014年2月底,李權告知她需借用其賬戶,要求其至銀行預約支取現金,用于開辦公司之用。之后,李權和她兩人一起至銀行支取現金。李權以停車不方便為由,交給她黑色拉桿箱,由她獨自進入銀行支取現金,具體金額不清,箱子無法裝下,銀行保安一起將現金搬至李權車中。次日,李權和她又至銀行支取現金。涉案卡號系她自己所有,卡也由本人保管,她會向法庭提供涉案銀行卡交易明細。李權和她于2007年領取結婚證,李權經常外出,對她也不太關心,故她曾起訴離婚,后李權不同意離婚,加之她身體不好,故早已打消離婚念頭。她同意原告唐禮的訴請,請求法院依法判決支持唐禮的訴請。
對于妻子孫菲的訴訟意見李權驚呆了,自己從未借用她賬戶支取600萬元現金,也從未和她一塊去銀行支取過600萬元,妻子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陳述?而2009年,孫菲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后撤回起訴。2011年,孫菲再次提起離婚訴訟,后法院判決對離婚訴請不予支持。2014年,自己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后因處理公司事宜等原因又于2014年5月申請撤回了起訴。李權突然發現,2014年其與孫菲離婚訴訟時,孫菲聘請的律師與本案中原告唐禮聘請的律師為同一人,唐禮在庭審中說他不清楚李權和孫菲在進行離婚訴訟是不可能的,他把600萬元轉賬給孫菲的賬戶肯定也是有意為之。李權感覺,唐禮與孫菲關系非同一般,很有可能兩人相互勾結,利用自己在其他材料上的簽字拼湊了600萬元的借款合同。
鑒定揭示有造假痕跡
因各方對借款合同各執一詞,李權申請對借款合同落款處“李權2014.2.26”字跡是否為其本人所寫進行鑒定。一審期間對借款合同進行了司法鑒定,結果表明合同落款處“李權 2014.2.26”的字跡是李權本人所寫,但合同條文中手寫的部分以及落款唐禮、李權的簽名三處墨跡色澤存在明顯差異,合同邊緣有明顯的裁剪痕跡。
一審法院認為借款合同存在諸多疑點,唐禮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存在600萬元借款的事實,故判決駁回了唐禮的訴訟請求。唐禮不服,向上海一中院提起上訴。
二審開庭期間,唐禮當庭提交了收款“收條”,表示“收條”是一審判決后找到的,能夠證明600萬元借款已實際交付李權。“收條”中“我李權于2014年2月28日已收到唐禮借款協議中的現金600萬元……2014年2月28日 簽名:”部分為打印體,其后的“李權”簽名為手寫體。
為反駁“收條”的真實性,李權當庭提交了其向保險公司出具的關于受損手表理賠事宜的“說明”復印件。“說明”落款處的“簽名:”二字為打印體,后接“李權”為手寫體。李權表示,所謂“收條”可能是唐禮利用“說明”文本裁剪拼接形成。
因“收條”的真實性存在疑點,上海一中院依職權委托司法鑒定機構對“收條”進行鑒定。結果表明,“收條”落款處與“說明”落款處的打印體“簽名:”字跡、手寫體“李權”簽名均是同源的,“收條”是利用落款處的“簽名:”字跡及“李權”簽名,經裁切紙張、添加內容變造形成。
敗訴又被罰款
上海一中院認為,案件的爭議焦點在于600萬元借貸事實是否發生。關于雙方借貸合意的真實性,其一,從借貸雙方關系來看,唐禮與李權因交通事故于2013年5月相識,后續為處理損害賠償事宜雙方時有接觸,但未見深入交往,2014年2月即發生600萬元的一月期借貸,對于貸款人唐禮而言,理應持相當審慎的態度,其雖稱對李權經濟實力進行過考察,但對借款事由的陳述卻前后不一,有違常理。其二,從借款合同來看,該合同紙張經過裁剪,形式上的疑點及內容上的矛盾之處顯而易見,唐禮未就此作出合理可信的解釋。關于款項交付的真實性:其一,關于交付方式,唐禮在庭審中承認,孫菲離婚訴訟中的代理律師為其介紹,亦為唐禮本案一審的訴訟代理人,故唐禮所稱對孫菲離婚事宜不知情,未察覺到孫菲銀行賬戶為李權600萬元借款的指定收款賬戶有不妥,不足為信。其二,關于資金來源及流轉,唐禮對于出借資金來源的陳述前后矛盾,原審稱部分資金系對外融資借得,二審則稱資金來源系其2012年、2013年兩筆售房款、存款等。且600萬元前后兩天分三次轉賬至孫菲賬戶,而孫菲賬戶三次收款后分別在十幾分鐘至兩小時內,也就是下一次款項入賬前將錢款全部取現,對此,唐禮主張每次轉賬后均電話通知李權,但未能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其三,關于收條,唐禮一審從未提及收款憑證,二審當庭遞交的收條為變造形成。唐禮稱收條系李權提供,然唐禮作為出借人且又經商多年,卻先后接受了借款方提供的形式上存有明顯疑點的合同及收條,有悖常理。其四,關于催討事實,唐禮未能舉證證明訴訟前曾有任何催討行為,在雙方就交通事故交涉期間亦未提及還款事宜,亦有悖常理。因此,二審對借貸事實的真實性不予確認,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并判令唐禮承擔一、二審訴訟費、鑒定費共計17萬余元。
法院同時表示,唐禮利用變造的書證提起訴訟虛構債權,具有明顯惡意,而孫菲提供其銀行賬戶用于收款及一審中所作的陳述,均是唐禮提起訴訟所必須的條件,二人顯然存在惡意串通。因此,上海一中院在作出終審判決的同時,還出具《罰款決定書》,對唐禮、孫菲依法分別處以10萬元和5萬元罰款。
(文中所涉人名皆為化名)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