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寧夏境內佛塔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薛正昌(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試論佛塔承載的多元文化
——以寧夏境內佛塔為例
薛正昌
(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摘要]佛塔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絲綢之路是橋梁和紐帶。大約在西漢末年,佛教由印度小亞西亞地區經中國西域傳入中土,作為佛教文化載體的佛寺(包括石窟寺)和佛塔,逐漸在中華大地上出現,成為佛教文化的象征。佛教真正得到大的發展,是在魏晉以后,即兩晉南北朝時期。從磚石建筑物的遺存看,佛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留給后人印象最深的建筑物。伴隨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印度佛塔,在這個過程中又融入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內容和審美情趣,使得佛塔的建筑樣式不斷中國化。本文僅以寧夏現存歷代佛塔的建筑樣式為例,在多元文化時空中,對佛塔建筑樣式的變化和文化內涵進行梳理與論述。
[關鍵詞]絲綢之路;佛塔;寧夏境內;宗教文化
(一)絲綢之路
通常意義上的綠洲絲綢之路,是指漢唐時期由西安進入河西走廊、西域和中亞的絲路大通道。縱向看,這條大通道由東往西依地理分為東、中、西三段,概括了絲綢之路亞歐整個走向。橫向看,由西安往西翻越六盤山(隴山),其東段有數條道可通。寧夏地處絲路東段北道,沿涇水、清水河,經固原穿越石門關,在甘肅靖遠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也可過涇水穿越甘肅正寧縣、環縣向北,進入寧夏靈武,過黃河翻越賀蘭山進入河西走廊。
固原的地理位置,正處在絲綢之路東段,六盤山南北聳立,成為關中西出的屏障。東段絲路又分為南、中、北三道,其走向是:從長安(今西安市)經咸陽縣驛出發西北行,經醴泉、奉天(今乾縣東),到邠州治所新平縣(今邠縣),沿涇水河谷北進,過長武、涇川、平涼,入固原南境要隘彈箏峽(三關口),過瓦亭關,北上原州(固原);沿清水河谷,再向北經石門關(須彌山溝谷)折向西北經海原,抵黃河東岸的靖遠,渡黃河即烏蘭關(甘肅景泰縣東),由景泰直抵河西走廊武威(涼州)。這是絲綢之路東段南、中、北三道中,由長安抵涼州(武威)之北道。居延漢簡里對這條通道已有記載,認為是最便捷的絲路干道。
研究者認為,漢代長安到敦煌有兩條線,其中一條是主線,一條是輔線,主線就是途經(高平)固原的主線?!斑@是當時東段的主要線路,是官員、使者和商旅的首選。只有當這條路線受阻時,人們才選擇另一條路線?!雹僖殉鐾恋木友訚h簡,對漢代長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與驛站里程已有記載。文獻記載與地方考古發掘基本是一致的。這樣一個地理空間,成為漢唐絲綢之路走向的最佳選擇。正緣于此,絲綢之路寧夏境內,不但留下了承載佛教文化的石窟,也留下了各類樣式和造型獨特的佛塔,密檐塔、喇嘛塔、塔群等各類造型的佛塔,豐富了西北地區佛塔建筑的功能與樣式。以大量佛塔遺存看,寧夏南部多石窟,包括相鄰的甘肅慶陽北石窟、南石窟等,寧夏北部多佛塔。
公元1世紀前后傳入中國的佛教文化,史書是有文字記錄的。當漢朝進入土崩瓦解的歷史時期,在今天的南京一帶為官的笮融,“大起浮圖,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涂像,衣以錦采”。這是《后漢書·陶謙傳》里的記載,也是歷史文字具體敘述一個佛寺的規模、造像等的記載。這里明確記載著“金盤”與“重樓”,就是印度佛教與佛教文化中國化的典型,中國式的佛塔樣式就已經形成并誕生了。佛塔是絲綢之路文化的產物。佛塔未來到中國以前,中國已有多層建筑物“重樓”。佛教文化的東進,帶來了印度的“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個座上覆放著半圓形塔身,上立一根剎桿,穿著幾層金盤。后來這個名稱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變成了“塔坡”,最后省去“坡”字而成為“塔”。中國后來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上安上一個“窣堵坡”而形成的。②這里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印度塔建筑樣式與進入中國之后的變化;二是說明中國后來的佛塔,就是印度塔中國化的建筑樣式。
寺,原本是漢朝的一種官署的稱謂。佛教傳入以后,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專門稱謂,可見其影響之大。到了隋唐以后,佛教寺院文化更為發達。唐朝有個著名的詩人名杜牧,他的一首詩中就寫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名句。有寺必有塔,佛教的塔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物,佛寺建筑不但是佛教文化興盛的象征,而且給古代城市形象的提升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宮殿、府邸和衙署之外,魏峨的佛塔出現在城市里,同樣為普通人群提供了焚香、禮佛的場所,與民間老百姓融在了一起,成為重要的地方宗教文化集中的地方。佛塔建筑樣式的演變,在客觀上形成了多元文化。
顯示宗教文化的主要建筑物佛塔,是凝固的宗教文化現象。依據地方志書及其他史料看,寧夏佛塔的修建維護與傳承,明代是一個重要時期。此前,由于戰爭等因素,佛塔毀壞較多。明代的寧夏,雖然一直處在戰爭狀態下,但并沒有因為戰爭而影響文化的發展。明代宗教文化的發展和推進,主要源于就封寧夏的朱元璋第十五子——慶靖王朱栴為首的藩王文人集團,他們對地方寺院與佛塔文化建筑的修建、修繕與利用,起了浸潤后世的重要作用。同時,為官于寧夏的明代文化人,也為寧夏宗教文化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海寶塔、承天寺塔、賀蘭山雙塔等佛塔,是前代留下來的佛塔建筑的經典,雖經朝代更替、戰亂吞噬而成為廢墟,但經慶王朱栴或主政寧夏的地方大員先后耗資修繕,依舊是明代寧夏鎮城的重要建筑文化景觀,是寧夏宗教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海寶塔
海寶塔,曾名為“赫寶塔”、“黑寶塔”,俗稱“北塔”,至今聳立在銀川古城北郊,成為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清代康熙年間重修之后,名為“海寶塔”。早期名為“赫寶塔”,與1500多年前建立過大夏政權的赫連勃勃有關。赫連勃勃建都稱帝后,修建過十余個較為重要的城池,在寧夏境內黃河西岸建筑過“飲汗城”,與此城池相匹配還修建了麗子園。此外,修建了最能體現赫連勃勃佛教思想的佛塔建筑——赫寶塔。此塔修建在一個方形的高臺上,在臺基中央聳立著11層樓閣式磚塔,高42.8米。塔頂為攢尖式,為綠色琉璃磚貼面、形狀像火焰一樣的穹隆頂造型。塔的整體造型簡潔而富于變化,風格別致。清代乾隆《寧夏府志》里記載,海寶塔為“朔方八景”之一。
塔的造型,最初為方基、覆缽、尖頂。方基,象征佛的方袍,后來逐漸演變為四方臺基。尖頂,象征錫杖,后來演變為桿、傘(也稱為相輪、露、輪蓋、剎等)。無論海寶塔為方基,或者臺基,包括它的尖狀塔頂造型,都可看出佛教文化中國化對它的影響。從塔的層級看,已經完全是中國化的標識?!段簳め尷现尽酚涊d,其時“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1級至3、5、7、9級,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塔的建筑形制已大致定型,塔的層級為奇數。海寶塔的塔基和層數,外具方形,內施樓閣,顯得古樸典雅,實際上都是宗教文化與磚塔修建風格演變過程中中國化的產物。
海寶塔不僅是一處有影響的古代建筑文化遺產,自古就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佛教文化仍為當代人看重?,F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廟會期間,僧人誦經,居士拜佛,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焚香,生意人借廟會做買賣,逛廟會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廟會文化非常興盛。
(二)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應該稱為一百零八塔塔群或塔林。此塔群位于寧夏青銅峽市峽口鎮,黃河在這里轉了一個彎,狀如太極的半圓,然后進入兩山相夾的石峽。一百零八塔塔群,正當青銅峽峽口北端黃河西岸的山坡上,是一處依著陡峭山坡修建的三角形塔林,從布局陣勢看,是一處獨特而罕見的塔群,由108座喇嘛式實心塔組成,最高的一座5米,其余均高2.5米左右。整個塔群從上至下,按奇數1、3、5、7、9……有序排成12行,布局奇特,陣勢雄偉。塔群發現磚雕佛像、彩繪泥塑佛造像、泥塔模等,同時還發現千佛圖帛畫、西夏文題記等,考古認定始建于西夏。塔群的建造,表明漢藏佛教文化在西夏地區的興盛和對西夏佛教文化的深遠影響。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河青銅峽段,兩山陡窄,黃河水穿峽谷而過。歷史上,無論航運還是峽谷一側之陸路,都是一條通道。上世紀30年代,著名記者范長江考察西北時穿峽而過,筆下有記載。青銅峽修建大壩之后,黃河水運與青銅峽陸路皆成為歷史。一百零八塔的修建,與黃河青銅峽通道有關。就一百零八塔塔群看,雖為藏塔式造型,但已融入了多元文化。
佛塔傳入后,每個朝代都在變化。北魏中期,磚塔的出現取代了此前的木塔,疊澀砌磚方法以及磚刻浮雕等新技術的運用,彌補了木塔的平淡呆板;塔身、塔形也出現了多樣化的統一。除樓閣式塔外,還形成了密檐塔、單層塔(亦稱亭格式)、金剛寶座塔和喇嘛塔等多種樣式的變體。喇嘛塔(也稱白塔),是由古印度、尼泊爾經西藏傳入中國,但它的外形發生了很大變化。印度、尼泊爾的喇嘛塔基座特別大,塔肚是直線的,而且肩部的圓弧做得很簡單。中國的喇嘛塔塔座為須彌座,塔肚為覆缽體,塔肚之上是塔剎。一百零八塔群,在建造樣式上融藏傳佛教文化而形成喇嘛塔,而且以塔群布局的形式出現,成為中國佛塔的新體系,塔的功能、結構和形式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手法。
(三)西夏佛塔
西夏立國之初,即開始創制文字,在開國之主李元昊的倡導和大力支持下,由野利仁榮來主持創制完成。由于黨項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為西夏文字的創造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也由于西夏文字的創制及其廣泛的使用范圍,不僅涉及文史典籍、官署文書,尤其是涉及佛經的翻譯和刻印。佛經的大量刊刻和流布,使得西夏的佛教文化極為盛行,包括佛塔的修建。
黨項民族的早期信仰是原始的以祭天為主的自然崇拜。內遷以后,變化發展為鬼神崇拜,流行巫術。西夏文字的產生、佛教文化的傳入等,這一切體現的都是這個民族社會階段的變遷而帶來的文化現象的延伸。佛教是西夏的主要宗教,但西夏同樣有道教流傳,包括較原始的鬼神崇拜。這同樣表明西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是符合文化發展的歷史規跡的。西夏立國后,在接受佛教文化的總體思路上是開放的。它一面接受中原的漢傳佛教,一面又大力吸收藏傳佛教的文化內涵,致使藏傳佛教文化在西夏同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西夏佛教建筑遍布境內,賀蘭山一帶相對集中,寺廟與佛塔林立,建筑技藝高超。這些曾經輝煌過的西夏佛教建筑,有的至今還為世人所觀賞。寧夏境內至今仍存留著可供人們觀瞻的西夏佛塔建筑,再現的是西夏佛教建筑藝術的建筑樣式和精湛技藝。
李元昊立國之初,就開始大興土木,佛塔是修建的主要建筑物之一?!洞笙膰嵘崂佟酚涊d了建佛舍利塔的經歷和盛況。以后的佛塔就逐漸誕生在西夏的大地上,在寧夏境內的有挺拔秀麗的承天寺塔,依銀川平原高縱聳立;華麗新奇的賀蘭山拜寺口雙塔,依偎著壯闊的賀蘭山而遠眺銀川平原。此外,還有賀蘭山拜寺溝的方塔、同心韋州密檐式康濟寺塔、賀蘭縣樓閣式與覆缽式建筑藝術相結合的宏佛塔,等等。除一百零八塔外,其他各塔都是塔寺一體的建筑,都有專門事佛的僧眾。
西夏佛教建筑藝術,體現的是西夏佛教興盛的一個側面。而發現于佛塔之中的西夏佛經及其文化遺存,更是再現了西夏佛教文化的輝煌。賀蘭山拜寺溝方塔內發現的西夏木文活字印刷本佛經,再現的是西夏雕版印刷技術的發達及其程度,尤其是活字印刷本身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活字印刷術發明于宋代,而活字印刷的佛經文本卻發現于西夏。這是遺存的西夏佛教建筑物為中國木活字印刷術提供的宋夏時期的印刷品經典文本,有著巨大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承天寺塔是西夏塔寺一體的寺院建筑,如今依然聳立在當年西夏的都城興慶府。承天寺塔是諒祚母后沒藏氏主持修建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工程。承天寺舍利碣銘記載說,修建時“役民數萬”。沒藏氏曾一度出家為尼。她在臨朝攝政的第三年,即天祐垂圣元年(1050)開始興建此塔,前后費時近六年方才修建完成。承天寺塔建成后,將中原宋朝所賜《大藏經》庋藏于寺中。這里不光是藏置經卷,還延請回鶻高僧登臺講經,沒藏氏與諒祚也經常來這里臨聽。③聳立在皇城外圍的承天寺,有皇太后、皇帝時常親臨聽佛經,自然是西夏當時最重要佛事場所之一。
拜寺口雙塔是現遺存于賀蘭山中的西夏建筑之一。這里視野開闊,山巒蔥郁,山中幽雅的環境成為西夏佛教寺廟選址的理想去處。文獻記載賀蘭山中建有不少寺院,但至今保存下來的,就只有拜寺口雙塔了。聳立在賀蘭山東麓臺地上的高約45米的雙塔,東西向相對,相距約百米,造型與塔高粗看上去是一樣的,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磚塔,如果仔細比照,兩塔塔身裝飾又不相同。東塔每層檐下均為兩個怒目圓睜的磚雕獸頭,造型威嚴兇猛;西塔每層檐下正中均開一方佛龕,龕內塑有佛像。雙塔的名字,可能是后人約定俗成的稱謂。
賀蘭山西夏佛教寺廟建筑遺存中,位于寧夏賀蘭縣潘昶鄉境內的宏佛塔極具特色。此塔是由漢、藏兩種佛塔建筑風格相融會而修造的八角樓閣式空心塔身,塔基座是由三層須彌座覆缽式砌筑樣式構成,造型特殊。1991年修繕時,塔內發現大量珍貴文物,諸如彩繪絹質佛畫像、彩繪泥塑佛造像、西夏文雕印刷版殘塊等。由宏佛塔可推知,這里出土的有關宗教、繪畫、雕塑、印刷和建筑等物,從多方面反映了西夏文化的歷史。
興慶府、賀蘭山以外,在寧夏境內修建的西夏寺廟佛塔還有康濟寺塔,位于寧夏同心縣韋州舊城東南隅,現存于世。此處原建有康濟禪寺,塔因寺而得名。此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42米,塔室為八角空心木板樓層結構,原木梯可以登臨。十三層每面設有佛龕,為八面攢尖塔頂。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規模較大的還有在廣武營(青銅峽市境內)修建的大佛寺,明嘉靖年間棟宇尚存。安慶寺,在鳴沙州(中寧縣)城內修建,明代尚存佛塔,今亦完好。此外,還有韋州喇嘛塔(始建于元代)、中寧恩和華嚴寶塔、中寧鳴沙鎮鳴沙州塔、永寧李俊鎮的李俊塔等。
以上所列的寺廟,大多是寧夏境內西夏寺廟佛塔建筑其中較著名者,也有一部分是元明清時期所建。就以西夏時期的佛塔建筑來看,后世人透過西夏時期眾多的寺院佛塔建筑群,能真切地感悟到“云鎖空山夏寺多”④的佛教文化在西夏時期的表現及其興盛程度。
(四)宏佛塔
宏佛塔始建于西夏晚期,位于賀蘭縣潘昶鄉王澄村。這座磚塔造型十分奇特,它是由樓閣式和喇嘛式兩種不同風格的佛塔組合而成的磚塔,其下半部分是樓閣式,上半部分是喇嘛式。面南辟有券門,門楣兩側有磚雕龍鳳等花紋圖案;塔身每層之間有上下兩重檐,檐下每面飾有兩組磚雕斗拱,塔棱轉角處飾有一組磚雕斗拱,均系一斗三開的仿木結構。塔身之上即為塔剎,整個塔由剎座、剎身、剎頂三部分構成,塔的形制基本上是一座較大的喇嘛式規劃,其造型獨特,風格古樸,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古塔。此塔集中原傳統的樓閣式佛塔和藏傳佛教佛塔建筑藝術于一體。
從塔門上刻字得知,清朝雍正年間曾經過維修,應為西夏時所建。宏佛塔寺院出土的唐代彩繪泥塑佛教造像、西夏彩繪絹質佛畫、高檔建筑材料、大規模的建筑遺址等,均可說明此處香火不斷,在西夏時仍是一座高規格的佛教寺院。宏佛塔遺址,就是西夏賀蘭山佛祖院。在修復這座瀕臨倒塌的佛塔時,于剎座天宮內出土了一大批殘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國文物報》和文物考古專家、學者評定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同時還聘請了著名文物保護修復專家,對這批殘朽的文物進行了搶救性修復整理。這批修復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絹彩佛畫幅,彩塑佛像、羅漢、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經雕版200余塊,還有幡帶、木雕、木簡、琉璃等近100件文物,其中絹彩畫“熾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宮廷藝匠的力作,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同類題材的佛教藝術品中的精美之作,對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術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統的實物標本,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宏佛塔寺院是西夏印刷佛經的重要場所,尤其是木活字印刷。
1996年6月至1997年10月,按照拆卸重建方案,對宏佛塔進行了修繕。
(五)拜寺溝方塔
拜寺溝方塔位于賀蘭山拜寺溝內,是一座殘高30米的十三層密檐式實心塔,為西夏建筑。1990年,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毀。
(六)田州古塔
田州古塔聳立在平羅縣姚伏鎮境內。塔呈平面六角形,為八層樓閣式磚塔,高38米。這里曾是隋、唐時的重要軍鎮,《平羅縣志》載,田州古塔是西夏時所建。如果此說成立,田州古塔也是西夏時期宗教建筑的組成部分。
(七)靈武鎮河塔
靈武鎮河塔是清代生成的黃河邊上的宗教建筑景觀。翻檢明代寧夏地方志書,無論是宗教方面的文字,還是寺廟建筑景觀,都沒有關于靈武鎮河塔的記載。鎮河塔的建成,融注著佛、道、儒多重文化內涵,在明清以來的宗教建筑文化景觀中,是較為獨特的。據靈武地方史料載,鎮河塔在市區東南約4華里的地方,至今依然高高地聳立在黃河邊上。塔高43米多,是一座八角形空心十三層磚木樓閣式塔,塔頂是天藍色琉璃磚雕須彌座,承托著寶瓶形塔剎。塔室門向西開,原有木梯可盤旋登樓。據建塔碑文記載,鎮河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間,而且中間因地震造成損壞而重建過。鎮河塔建成時,有寺院建筑相匹配。鎮河塔的修建,體現的是當時人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深層是一種更虔誠的宗教期盼。
由明清以來寧夏或修繕或新建的宗教建筑物看,道教文化占居主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文化建筑已逐漸為人們所看重。
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它在中國的環境中,一步一步地與中國文化和中國原有思想觀念相融合,一方面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加進了新的成分,最后自己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⑤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就是佛教中國化的過程,與古有的文化相融合,并深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之中,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逐漸形成了儒、佛、道為基本支柱的中國傳統文化格局。寧夏現存佛塔,時代較遠者為兩晉、西夏,元明清時期也有修建。雖經歷了戰火與自然災害的破壞,但后世的保護與維修,同樣延續了佛塔的存在時間。這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佛塔的建筑樣式不斷發生著變化,文化的支撐自然是與儒道文化的融合?!爸袊潘m脫胎于古印度的堵坡,但一開始就是中國化了的。”“中國古塔的建造與發展,帶有佛教儒學化的明顯特點?!雹?/p>
佛塔的中國化,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首先,從原本埋藏佛骨的地宮走上地面;其次,塔內不但可供奉佛像,人們還能登高遠眺;再次,寺與塔建在一起,有佛塔便有佛寺。寧夏的佛塔大多寺塔一體,如承天寺佛塔、海寶塔等,人的因素,世俗的成分占據了佛塔的空間。難怪有學者認為,中國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靈境。⑦
魏晉時期,逐漸形成了造塔的模式與規制。在千姿百態的中國佛塔中,就其建筑樣式看,無論是密檐塔,還是樓閣塔,塔的層數都是奇數,單層、三層、五層直到十五層等,塔剎的相輪也不例外。塔的平面卻是偶數多邊形,如四角、六角、八角等。這種約定俗成的建塔模式,其構思源于我國古代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觀,是中國人對數字概念在佛塔建筑上的特殊運用,也與我國土生土長的“道生于一,其貴無偶”的道教神秘觀念有關。就寧夏現存佛塔看,塔的建造形式三層、七層、十三層皆備,平面多為八角,承載著佛塔演變的規矩。即大多塔層為奇數,平面呈偶數。平羅田州古塔(俗稱姚伏塔),塔呈平面六角形,八層樓閣式磚塔,高38米,塔頂呈六邊覆斗狀,但同樣是八層偶數。
宋、遼、金時期,花塔流行。它是在約定俗成的中國特色的亭閣、樓閣和密檐式塔的基礎上,借鑒東南亞佛塔雕刻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塔的形制,注重于裝飾。西夏界于宋、遼、金之間,應該吸收了其建塔的裝飾藝術風格,在一些塔的裝飾方面得到了借鑒,如拜寺口雙塔。相較之下,裝飾的內容不一樣,拜寺口雙塔裝飾主要是獸頭與佛像;如與河北正定廣惠寺花塔相比,華麗程度也不一樣。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寧夏是受影響較深的地方之一。早在元朝建國前,忽必烈就在六盤山召見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起初是為了便于運兵并平定云南大理。之后,八思巴也為忽必烈傳授了薩迦派的喜金剛灌頂。1254年,當忽必烈出征大理北返駐蹕六盤山時,八思巴在六盤山還有過會面。忽必烈的這些重大宗教活動,是在駐蹕六盤山時期完成的。同時,為藏傳佛教在寧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第二年冬,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賜京兆為封地,駐兵六盤山”。⑧同時,安西王府應運而生,并立王相府,以商挺為王相。⑨安西王駐節六盤山,目的在于分制陜西、四川等地,任務和使命艱巨,因為統一南宋的戰爭正在進行中。同時,也為藏傳佛教文化在寧夏的再度落地生根配置了適宜的生存土壤。
安西王忙哥剌信仰藏傳佛教,與他的父親忽必烈有直接關系。當藏傳佛教被忽必烈定為國教之后,藏傳佛教的信仰與推崇,就與元代的政治文化與統治策略緊密聯系在一了起。皇子忙哥剌自幼奉父皇之命,延請當時的中原著名文化人做他的的教師,自幼稚接受漢文化儒,但從他的名字來自“梵文幸?!敝獾那楣澘矗麘撾S父母信奉了佛教。⑩忽必烈皈依藏傳佛教,對忙哥剌影響很大。在這個文化背景下,安西王忙哥剌同樣受這種時代宗教文化的影響,對藏傳佛教十分推崇,就連他的王相府重臣商挺都皈依藏傳佛教。由商挺提議、安西王出巨資修建的寶慶寺,經過數年的修建,于1278年秋天完工落成。整個殿閣宏偉,金壁燦爛。安西王和王妃親往平涼崆峒山寶慶寺上供拜祀。
元代留下來的與佛塔建造有關的史料,筆者接觸的很有限,但元代與佛教文化有關的遺物還能看到一些。須彌山石窟有改造后的藏傳佛教造像和壁畫,至今清晰可辨。從整體發展情況看,元代佛教發達,寺院眾多,僧尼已超過百萬人。安西王的作為,即可看到元代宗教文化的興盛。寧夏一百零八塔是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塔群,也是一處聞名中外的別具特色的塔群。此塔群始建于西夏,但元代應該有較大規模的修繕,體現的是元代佛塔的風格。此外,韋州的喇嘛塔,也是元代佛塔的見證。元代以后,建塔的數量已經大為減少,佛塔的建造已處在下坡與衰落之中。
朱元章建立明朝后,分封他的皇子們到全國重要的地方為親王,協助管理大明的天下。第十六子朱栴就封寧夏,名為慶靖王。當朱棣奪取皇位后,他明白朱家的子孫也是靠不住的,于是一面宦官監軍,一面不斷削取就封各地親王的兵權。朱栴的慶靖王烏紗也成了空頭支票,政治上沒有指望時,只能在古書堆里消磨時光。他不但寫了寧夏現存第一部地方志書《寧夏志》,而且修繕寺廟,或興建佛塔,以寄托他的精神世界。對于后人,卻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明代留存下來的佛塔,主要有康濟寺塔(始建為西夏)、李俊塔、鳴沙州塔等。在寧夏南部固原,唯一留存下來的是瓔珞寶塔。瓔珞寶塔位于寧夏彭陽縣馮莊鄉與交岔鄉交界處的七座山峰之間。地方志書稱其為“瓔珞塔”,是寧夏南部唯一保存的明代塔式建筑。塔的造型,為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此塔看上去好像是珠玉鑲嵌裝飾而成,顯得十分華麗,故以“瓔珞”相稱。塔身通高約20米,每層正中及塔棱的轉角處,均飾有一斗三升的斗拱,塔頂為八角覆斗式十三璇相輪,在相輪之上置圓形剎頂。每層挑檐的轉角處原有懸掛的風鈴,現已鈴毀柄殘。整個塔體為仿木結構,八角十窗,既顯得簡潔樸素大方,又小巧玲瓏剔透,原有木梯可以登攀。此塔腰嵌有建于明“嘉靖三十年”的石刻題匾,即建于公元1554年,距今已有460余年的歷史,也是寧夏為數不多的有明確紀年的磚塔。
總體上,從佛塔的修建變化看,印度堵坡佛塔為半圓形,中國佛塔呈多邊形。唐代以后,中國佛塔多為正方形,宋代以后出現六邊、八邊等多邊形佛塔,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同時,裝點美化,與世俗社會接近,成為建塔的一種文化走向。明清以后,塔的審美價值進一步拓展,在體現宗教文化的同時,成了名城名鎮的標志,佛塔的原始意義逐漸淡出。隨之,體現一地文脈的文峰塔、文星塔、文昌塔替代了先前的佛塔,儒釋道文化融會貫通。
從佛塔的建造形制看,寧夏傳世的佛塔都很有特點。海寶塔、承天寺塔、拜寺口雙塔、一百零八塔、拜寺溝方塔、康濟寺塔、宏佛塔、韋州喇嘛塔、李俊塔、鎮河塔等,樣式與造型獨具特點,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到佛塔在中國化過程的變化。拋開它們所承載的宗教文化之外,在建筑意義上體現著中國傳統建筑的形象之美,包括其特有的詩情畫意、線形審美移情的“沖動”。梁思成當年觀賞北京天寧寺磚塔后,體悟出了此塔的“樂感”。羅哲文先生在他的《中國古塔》一書中,對此塔的審美內涵也有過精辟的論述:“富有音樂韻律”。以這樣的審美視角審視寧夏的一些古塔,同樣會產生不同凡響的感覺。
[注釋]
①張德芳:《西北漢簡一百年》,《光明日報》,2010年6月17日。
②梁啟超:《凝動的音樂》,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頁。
③《西夏書事》卷19,第11頁。
④《嘉靖寧夏新志》卷7。
⑤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頁。
⑥王振復:《塔的崇拜與審美》,《建筑美學》,臺灣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59頁、第233頁。
⑦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頁。
⑧《元史》卷7《世祖紀四》。
⑨《元史》卷159《商挺傳》。
⑩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5頁。
[中圖分類號]K87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4-0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