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玲,劉 宇,喻 琴
(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四川 自貢 643000)
?
早期綜合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熊家玲,劉 宇,喻 琴
(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四川 自貢 643000)
目的 探討綜合干預模式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早產兒296例,除外先天畸形和遺傳代謝性疾病,觀察組156例,對照組140例;觀察組按照糾正月齡進行神經心理行為發育指導及營養支持等,重點強化認知、語言、運動訓練干預,對照組接受嬰兒常規體檢和采用常規育兒方式進行養育。兩組均定期進行生長發育評估、20項神經運動檢查和貝利嬰兒發育量表評價。結果 觀察組在12月齡內體重、身長、頭圍追趕生長高于對照組(χ2=5.89,P=0.015)。矯正月齡6月齡內觀察組神經系統異常發生率(3.8%)低于對照組(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4,P=0.028)。矯正月齡為6、12、24月齡時,觀察組的MDI和PDI均明顯高于對照組(t=2.43~15.77,均P<0.05)。隨訪至矯正月齡24月齡,神經系統后遺癥總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χ2=4.00,P<0.05)。結論 對早產兒進行綜合干預,可促進早產兒體格發育和神經心理發育,實現追趕生長,降低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改善預后。
早產;早期綜合干預;生長發育;腦癱
近年來我國早產兒發生率有上升趨勢,相當一部分早產兒會發生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腦損傷,幸存者常遺留神經發育障礙,如認知缺陷和運動障礙。隨著胎齡的降低,早產兒腦癱、發育遲緩等神經發育性疾病的發生率得到增加。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均顯示[1-2],早期干預可減少早產兒腦癱的發生率,促進早產兒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及體格生長。為探討早產兒適宜的綜合干預模式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本文對296例早產兒進行了早期干預的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1.1對象
選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早產兒296例,入選標準:胎齡<37周;病情平穩,生命體征正常;排除標準: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可能影響體格生長的疾病。在產科對孕婦進行宣教,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則,在早產兒出院后,若家長自愿到本院兒童保健科接受專案管理,按照矯正月齡進行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及營養支持指導者為觀察組;自愿在本院兒童保健科做常規體檢,采用常規育兒方式進行養育者為對照組。觀察組156例,對照組140例。兩組早產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喂養方式分布無顯著差異(均P>0.01),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的比較結果[n(%)]
1.2方法
1.2.1干預模式
采取醫院、家庭相結合的方式,依靠醫院科室組成的項目組成員(包括醫生、護理、康復、早教等人員組成的醫療團隊),以家庭為中心,為早產兒提供有目的和有計劃的喂養指導、營養支持、家庭護理、疾病預防指導及制定康復訓練計劃。
1.2.2干預方案和具體措施
由經過專門項目培訓的醫務人員給家長講解早產兒喂養、神經心理行為促進方法、家庭護理基礎知識和定期兒童保健的必要性,取得家長同意后,在本院兒童保健科早產兒專科門診建立隨訪病例記錄,并進行專案管理。在早產兒矯正胎齡40周以及月齡1、2、3、4、5、6、9、12、18、24月齡時各隨訪1次。每次隨訪在相應矯正月齡±1周內完成,連續3次在矯正胎齡或月齡內未來院算失訪。矯正月齡1、3、6月齡進行鮑秀蘭教授制定的20項神經運動檢查,矯正月齡6、12、24月齡進行貝利嬰兒發育量表[3]評價。對照組進行常規體檢管理,在實際月齡為1、3、6、9、12、18、24月齡監測生長發育,與觀察組一樣,在矯正月齡為1、3、6月齡進行20項神經運動檢查,在矯正月齡為6、12、24月齡進行貝利嬰兒發育量表評價。
1.2.3神經心理行為發育指導
觀察組在不同年齡段按照本研究制定的神經心理行為發育促進方法給予指導,遵循兒童神經行為發育規律和個體發育特點。內容包括語言發育、認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運動訓練,采取在家或醫院進行發育促進到24月齡。以嬰兒20項神經運動檢查異常或貝利嬰兒發育量表評估結果<70為異常,由經過規范培訓的專業人員負責個體化干預;對出現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異常神經反射等可疑情況的早產兒轉入兒童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
1.2.4智能測定
在早產兒糾正月齡6、12、24月齡時,由專人用貝利發育量表檢測,結果采用智力發育指數(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DI)表示,以低于70為異常。
1.2.5質量保證
體格發育測量由4名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操作,喂養指導、營養支持及發育評估由獲得培訓資質的醫師實施,康復訓練由9名康復師指導,相關人員均接受項目的統一培訓。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失訪情況
由于各種原因,在觀察組156例中,有132例隨訪到6月齡,68例隨訪到12月齡,24例隨訪到24月齡,失訪率分別為15.4%、56.4%、84.6%;在對照組140例中,有108例隨訪到6月齡,58例隨訪到12月齡,16例隨訪到24月齡,失訪率分別為22.9%、58.6%、88.6%。
2.2體格發育情況
參照2006年WHO體格生長標準[4],觀察組有86.8%(59/68)、對照組69.0%(40/58)在12月齡內體重、身長、頭圍均追趕生長達同齡兒童P10百分位,兩組兒童追趕生長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9,P<0.05);觀察組有91.7%(22/24)、對照組75.0%(12/16)在24月齡內體重、身長、頭圍均追趕生長達同齡兒童P10百分位,兩組兒童追趕生長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9,P>0.05),見表2。

表2 12和24月齡時身長、體重、頭圍檢查結果
2.3早期干預效果評估
2.3.1矯正月齡6月齡內神經系統異常征象
以20項神經運動檢查為判斷標準,觀察組132例中異常5例,異常發生率為3.8%;對照組108例中異常12例,異常發生率為11.1%,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4,P=0.028)。
2.3.2貝利發育量表監測情況
矯正月齡為6、12、24月齡時,觀察組的MDI和PDI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3.3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情況
矯正月齡24月齡時,觀察組語言發育落后2例,智力低下2例,腦癱2例;對照組語言發育落后4例,智力低下2例,腦癱3例;觀察組神經系統后遺癥總發生率為25.0%(6/24),對照組為56.3%(9/1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P<0.05)。
3.1對家長進行宣教的重要性
對早產兒早期干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因此家長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本研究中兩組的失訪率均較高,在24月齡時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失訪率高達84.6%和88.6%,提示應加強宣教,通過各種形式,如“早產兒媽媽班”、發放早產兒管理手冊、微信公眾號等,讓家長認識到對早產兒定期隨訪和早期干預的重要性、有效性。引導早產兒家長積極參與早期干預,提高早期干預的依從性和效果,改善預后。
3.2營養的供給是早產兒實現追趕生長的保障
給予早產兒合理的喂養方式,指導食物轉換及常見疾病的預防,其體格生長會達到或超過足月兒的生長速度,實現追趕生長[5]。不同的學者對追趕生長的定義不同。Cooke等[6]定義生長速度的變化為追趕生長或生長減速。劉湘云等[7]定義早產兒體格生長指標達到同年齡兒童標準的P10或>-2SD為追趕生長。本研究選擇后者,即早產兒體格生長達到同年齡兒童標準的P10為追趕生長。對于早產兒何時完成追趕生長,G?ddlin[8]報道早產兒追趕生長的時間取決于出生體重、胎齡、新生兒期并發癥等。出生體重及胎齡越小,早產兒趕上正常兒童體格生長的時間越長,但一般在2歲內完成。Boguszewski等[9]報道早產適于胎齡兒(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早產小于胎齡兒(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1歲內體重、身長和頭圍均出現追趕性生長。本研究顯示,1歲內觀察組86.8%、對照組69.0%,2歲內觀察組91.7%、對照組75.0%出現體重、身長、頭圍均追趕生長達同年齡兒童標準的P10,均提示觀察組的追趕生長情況好于對照組。因此定期監測生長發育,指導科學喂養能幫助早產兒較好地實現體格追趕生長。
3.3定期隨訪配合早期干預是促進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手段
在嬰兒早期,大腦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突觸數量迅速增加,神經髓鞘發育形成。通過有效的早期干預能促進大腦不斷成熟和分化,功能得到有效代償,發揮其最大潛能。早產兒腦損傷早期癥狀無特異性,因此在醫院做好隨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在隨訪管理中需要對早產兒進行神經發育嚴密監測,以降低早產兒殘障的發生。黃燕春等[10]研究表明,實施隨訪管理并采取早期干預的早產兒,1歲時神經發育水平普遍達正常標準;而僅僅實施隨訪管理,未采取早期干預措施的早產兒,1歲時神經發育水平普遍較為落后。本研究中6、12、24月齡時貝利發育量表檢測顯示觀察組的MDI和PDI比對照組高,24月齡時觀察組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證明開展早期綜合干預模式的有效性,支持早產兒大腦有較強的可塑性,智能發育存在較大潛力。
綜上所述,早期綜合干預對于促進早產兒體格發育和神經心理行為發育、提高早產兒生存質量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申量,趙妍.早產兒醫院-家庭綜合模式早期干預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5):4-5.
[2]王愛平,丁春艷,鄭莉莉,等.92例早產兒早期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3):474-476.
[3]金星明,靜進.發育與行為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94-195.
[4]De Onis M, Garza C, Onyango A W,etal.WHO growth standards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J].Arch Pediatr,2009,16(1):47-53.
[6]Cooke R J.Catch-up growth:implications for the preterm and term infant[J].Eur J Clin Nutr,2010,64(Suppl 1):S8-S10.
[7]劉湘云,陳榮華,趙正言.兒童保健學[M].4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1-20.
[8]G?ddlin P O.Follow-up studies of very low birthweight children in Sweden[J].Acta Paediatr,2011,100(7):940-949.
[9]Boguszewski M C, Mericq V, Bergada I,etal.Latin American consensus:children born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J]. BMC Pediatr, 2011,11:66.
[10]黃燕春,劉振寰.早期干預對早產兒心身發育影響研究進展[J].中醫兒科雜志,2011,7(6):56-59.
[專業責任編輯:徐 秀]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premature infa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XIONG Jia-ling, LIU Yu, YU Qin
(Zigong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Sichuan Zigong 643000, China)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premature infa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2012 to May 2013, 296 premature infants born in Zigong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excluding the ones with congenital deformity and congenital hereditary metabolic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15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40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got the neuro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guidance, emphasizing in strengthening the intervention on cognation, language, and movement practic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infant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mod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wenty neuro-motorial examinations, and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evaluation were performed for two groups periodically. Results The catch-up-growth of height, weight and head circumfere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first year (χ2=5.89,P=0.015). The occurrence of nervous system abnormalities at 6 corrected mont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8%, lower than 11.1%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4.84,P=0.028) The MDI and PD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6 corrected month, 12 corrected month and 24 corrected mont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value ranged 2.43-15.77, allP<0.05). Until 2 corrected years old,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pals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χ2=4.00,P<0.05).Conclusion The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can promote premature infant’s physique,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alize catch-up-growth,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palsy and improve prognosis.
premature birth;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rebral palsy
2016-03-14
自貢市重點科技資助項目(社發,2014SF12)
熊家玲(1964-),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兒童生長發育、早產兒干預工作。
10.3969/j.issn.1673-5293.2016.09.002
R722.6
A
1673-5293(2016)09-1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