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段英梅,馬運苗,張玉蓮
(陜西省人民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8)
?
【醫學薈萃】
178名獨生子女產婦母乳喂養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
劉曉梅,段英梅,馬運苗,張玉蓮
(陜西省人民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8)
目的 了解獨生子女產婦的母乳喂養知識、態度和行為(KAP),為獨生子女產婦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支持。方法 對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在陜西省人民醫院產科住院分娩的178例獨生子女產婦進行母乳喂養KAP調查,運用Epi Data 3.0錄入數據,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178名獨生子女產婦中,母乳喂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分別為(7.95±1.93)分、(12.24±2.73)分和(9.19±3.03)分。產婦的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分娩方式對母乳喂養均有影響。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嬰兒性別(OR=2.145,P=0.025)、母乳喂養知識(OR=0.028,P=0.002)、喂養信心與態度(OR=1.737,P=0.017)及所希望的喂養方式(OR=2.339,P=0.030)均為母乳喂養的影響因素。結論 獨生子女產婦的母乳喂養知識有待強化,以樹立信心,形成正性早期促進母乳喂養的行為。
母乳喂養;獨生子女產婦;知識;態度;行為
《全球嬰幼兒喂養策略》指出“母乳喂養是為嬰兒健康生長與發育提供理想食品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方法,也是生殖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母親的健康具有重要影響”。有文獻報道,我國孕婦的母乳喂養率遠遠達不到要求,缺乏全面、科學的指導[1]。近年來,孕產婦中獨生子女占多數,本研究旨在了解這一特殊群體產婦對母乳喂養的KAP。現報道如下。
1.1調查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在陜西省人民醫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獨生子女產婦178名。本次共發放問卷185份,回收182份,刪除不合格問卷,最終有效問卷數為178份。納入標準:產婦是獨生女,孕期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母嬰同室,意識清楚,愿意配合。排除標準:產婦非獨生女,有妊娠合并癥,產婦患有不宜母乳喂養的疾病,母嬰分離(如新生兒在監護室),拒絕參加者。
1.2調查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自編問卷讓獨生女產婦填寫,問卷內容包括產婦的一般資料和母乳喂養KAP,其中,有10道判斷題關于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每道題賦值1分,回答正確記1分,滿分10分,達到6分視為及格;有5道題關于母乳喂養的態度,從積極態度、中性態度、消極態度分別記3、2、1分,滿分15分;有4道題關于母乳喂養的行為,從正性行為、中性行為、負性行為分別記3、2、1分,滿分12分。
1.3統計學方法
運用Epi 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SPSS 17.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及秩和檢驗、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基本資料
產婦年齡主要在26~30歲之間,占42.1%,文化程度為高中和大專各占39.9%,月收入集中在1 501~3 000元之間占48.3%,自然分娩和剖宮產分別占53.9%、46.1%,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
Table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surveyed objects

項目人數(n)百分比(%)年齡(歲) <202011.2 21~256938.8 26~307542.1 >30147.9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2011.2 高中及中專職校7139.9 大專7139.9 本科及以上169.0月收入(元) <15001910.7 1500~30008648.3 >30007341.0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9653.9 剖宮產8246.1
2.2產婦對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
母乳喂養知識得分為(7.95±1.93)分。只有48.3%的產婦認為母親夜間少喂奶多休息才能保證乳汁充足是錯誤的;52.2%產婦認為母親發燒可以哺乳,見表2。
2.3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態度
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態度得分(12.24±2.73)分,態度積極的產婦達98.3%。48.9%的產婦認為堅持哺乳的時間可以超過5個月;接近一半的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感興趣并且有信心面對哺乳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但有21.3%的產婦對母乳喂養沒有信心,見表3。
表2 產婦對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
Table 2 Breastfeeding knowledge of puerpera

問題正確人數(n)正確率(%)母乳喂養可促進子宮收縮,降低乳腺癌發病率17698.9吸吮可刺激乳汁分泌17698.9按需哺乳17598.3純母乳喂養的最佳持續時間為6個月17196.1分娩前幾天的乳汁色黃黏稠,應擠掉10257.3哺乳后將新生兒抱起輕拍背,防止溢乳17296.6乙肝攜帶者不能母乳喂養9151.1母親一旦發燒即停止哺乳9352.2母親夜間少喂奶多休息才能保證乳汁充足8648.3母乳喂養姿勢及新生兒含接姿勢很重要17397.2

表3 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態度[n(%)]
2.4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行為
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行為平均得分(9.19±3.03)分,見表4。
表4 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行為[n(%)]
Table 4 Behaviors of puerpera towards breastfeeding [n(%)]

行為內容正性行為中性行為負性行為早吸吮140(78.7)4(2.2)34(19.1)接受健康指導82(46.1)62(34.8)34(19.1)乳房按摩91(51.1)0(0.0)87(48.9)主動喂養嬰兒90(50.6)53(29.8)35(19.7)
2.5產婦對母乳喂養的知識、態度及行為與一般人口學特征的的關系
產婦了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態度及行為在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分娩方式方面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分娩方式的不同方面組間比較同樣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產婦母乳喂養知識、態度和行為得分在不同人口統計學指標下的比較±S)
(轉下表)
(續上表)

一般資料例數(n)知識態度行為 本科及以上169.88±0.34②③13.81±1.72②③10.06±2.41②③F14.0233.1627.89P<0.05<0.05<0.05月收入(元) <1500196.11±1.20 8.58±2.12 5.32±2.75 1500~3000868.21±1.86④11.80±2.54④8.88±2.94④ >3000738.12±1.92④13.71±1.89④10.56±2.13④F10.8542.3531.53P<0.05<0.05<0.05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968.47±1.8413.14±2.21 10.23±2.30 剖宮產827.34±1.87⑤11.20±2.91⑤7.98±3.33⑤F16.4225.4828.22P<0.05<0.05<0.05
注:①與<20歲年齡組相比;②與初中及以下文化組相比;③與本科文化組相比;④與月收入<1 500元組相比;⑤與自然分娩相比。
2.6影響母乳喂養方式的多因素分析
影響初產婦住院期間母乳喂養方式的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母乳喂養方式(0=非純母乳喂養,1=純母乳喂養)為因變量,以嬰兒性別(1=女,2=男)、所希望的喂養方式、母乳喂養知識條目平均分、母乳喂養信心與態度條目平均分、母乳喂養資源與服務條目平均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納入標準α=0.05,剔除標準α=0.10)。結果顯示,嬰兒性別及所希望的喂養方式、母乳喂養知識、喂養信心與態度為母乳喂養方式的影響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影響產婦母乳喂養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1產婦母乳喂養知識了解程度不足且不全面
本研究顯示,只有48.3%的產婦認為母親夜間少喂奶多休息才能保證乳汁充足是錯誤的。對乙肝攜帶者能不能母乳喂養以及發燒期間能否繼續哺乳的正確率偏低,分別為51.1%和52.2%,說明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技巧與姿勢不甚掌握,喂養方法不足,并且在特殊情況下的母乳喂養知識相對缺乏。應重視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情況,評估產婦母乳喂養相關知識欠缺點,在有限的時間內有針對性地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主要原因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寵兒,在生活上過分依靠父母,大多數產婦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心理壓力較大,影響對母乳喂養的關注程度。本次調查發現產婦母乳喂養的知識來源主要是家人的指導,其次是書籍、媒體網絡,醫護人員的指導僅占23.8%。因為獨生子女產婦受到父母的高度重視,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指導,獲得母乳喂養知識的途徑過于傳統,另外,醫院醫護人員關于母乳喂養的知識與技巧宣傳不足。因此,獨生子女作為新一代要利用自身的優勢,通過網絡媒體快速地掌握母乳喂養的相關信息,提高理論知識與技巧,同時,多向醫護人員咨詢尋求幫助,加強母乳喂養知識的深度與寬度。
3.2產婦母乳喂養信心有待增強,態度有待改善
有研究發現,50%~75%的孕婦在懷孕前或者懷孕早期就已經決定了自己的喂養方式[2]。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對母乳喂養充滿自信并且相信母乳為嬰兒的最佳食品時,其產后更有可能開始并持續母乳喂養[3]。若初產婦母乳喂養信心不足,態度不佳,則不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因此,醫護人員要重視產婦母乳喂養信心與態度的評估, 充足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能幫助產婦戰勝困難,抵住外來壓力,促進乳汁分泌,是母乳喂養成功的重要因素和所在。本研究發現:98.3%產婦愿意母乳喂養。其中,48.9%的產婦可以堅持哺乳時間超過5個月,43.8的產婦主動想辦法解決母乳喂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但有21.3%的產婦對母乳喂養沒有信心。馬西等[4]認為對母乳喂養沒有信心的產婦其終止母乳喂養的危險性是有信心者的3.1倍。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產婦在住院期間的宣教,家庭成員要給予積極支持,應當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宣傳教育,向其及時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為母乳喂養成功奠定基礎[5]。
3.3產婦具有較好的社會支持和喂養感受
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能幫助初產婦克服產后諸多困難,提高自信、減緩壓力,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的態度和行為對產婦是否采取母乳喂養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丈夫的態度對產婦的影響最大[6]。本研究發現除早吸吮的促進行為所占比例較高(78.7%)外,其他3種行為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分別是:46.1%、51.1%和50.6%。本研究發現,產后24h開奶占73.6%,這與WHO提倡產后30min內開奶有很大的差距。50.6%的產婦會主動喂養嬰兒,比例不高的原因可能與產婦疲勞、泌乳量等有關。因此,在產后采用持續督導、及時反饋、多鼓勵方法,增加交流渠道和取得家庭成員、朋友親戚的支持,有利于母乳喂養。產后醫護人員要定期觀察產婦母乳喂養的情況,針對薄弱環節給予針對性指導,通過表揚,如優秀媽媽獎,來正性強化。在進行健康教育時,最好能邀請產婦的家人、朋友,尤其是配偶一起參加, 讓他們明白母乳喂養的重要性,了解母乳喂養技術,指導他們給予監督、支持或鼓勵產婦,從而讓產婦更有信心和動力堅持母乳喂養。
3.4產婦母乳喂養資源可及性低、喂養技術尚需提高
Herrmann 等[7]研究通過干預證實哺乳指導與培訓可有效提高母乳喂養水平,干預效果顯著.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人表示因條件受限(路途遙遠、行動不便、時間、身體等影響)不能或不愿意參加,還有人表示不知道或不清楚有相關資源與服務或培訓與指導。提示衛生資源的便利性是保證孕產婦接受健康教育的必備條件,資源的利用不足是導致純母乳喂養率低下的重要促成因素。因此,在孕婦首次進行產檢時,健康教育者應該開展相關信息的宣傳,鼓勵產婦經常參加,使母乳喂養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從而更有效的提高產婦母乳喂養技術,促進母乳喂養。
3.5嬰兒性別及喂養方式、母乳喂養知識、信心與態度是初產婦母乳喂養方式的重要影響因素
本研究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嬰兒性別(OR=2.145)為母乳喂養方式的積極因素P<0.05),嬰兒性別為男性者愿意進行純母乳喂養, 這可能與不少產婦及家庭仍受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有關,提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要解決產婦在嬰兒性別喂養上的差異,應先穩定其情緒,幫助產婦及家人打破舊的傳統觀念,營造良好的母乳喂養環境。
本研究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 所希望的喂養方式(OR=2.339)、喂養信心與態度(OR=1.737)為母乳喂養方式的積極因素(P<0.05),而喂養知識則為消極因素(OR=0.028,P<0.05),所希望的喂養方式為母乳喂養者及喂養信心與態度越好者越愿意進行母乳喂養,而母乳喂養知識掌握越好者反而更不愿意進行純母乳喂養。因此,針對有可能影響母乳喂養信心與態度的因素進行重點干預,建立積極正確的母乳喂養態度,促進其母乳喂養行為的改變,從而更有效地促成純母乳喂養行為。
3.6產婦的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分娩方式均對結果有影響
通過統計分析發現在影響產婦母乳喂養KAP的因素中,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分娩方式等都起到一定作用[8]。獨生子女的文化程度同對母乳喂養了解程度及母乳喂養的支持態度呈正相關。年紀輕、文化水平及月收入較高的產婦重視優育優教,更愿意接觸母乳喂養的知識,對母乳喂養行為的質量要求也高。因此,他們對母乳喂養的科學知識掌握較好,母乳喂養的行為也更為合理。<20歲年齡組母乳喂養知識得分同其他年齡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在醫院要特別關注由年齡小的家長照顧的嬰兒,加強對低年齡家長母乳喂養的教育。剖宮產孕婦術后切口疼痛,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使有母乳喂養意愿的孕婦在實際行動中無法實現。剖宮產組與自然分娩組在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要倡導自然分娩對母乳喂養的好處。
[1]劉萍,喬麗娟,于萍,等.石河子市母乳喂養啟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0,21(2):130-132.
[2]Thulier D,Mercer J.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breastfeeding duration[J].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09,38(3):259-268.
[3]Laanter? S, Pietil? A M, Ekstr?m A,etal.Confidence in breastfeeding among pregnant women[J].West J Nurs Res, 2012, 34(7):933-951.
[4]馬西,馬莉,甘露,等.分娩方式對母乳喂養影響的隊列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4):428-429.
[5]陳美如,鄭玉容,李麗妮.孕婦對母乳喂養自信心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6):28-29.
[6]Leahy-Warren P, Mccarthy G, Corcoran P. First-time mothers: social support, maternal parental self-efficacy and postnatal depression[J].J Clin Nurs, 2012, 21(3-4):388-397.
[7] Herrmann G, Woermann U, Schlegel C.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anatomy: Learning together in medical and nursing training[J]. Anat Sci Educ, 2015, 8(4):324-330.
[8]王小麗,王瑩,陳永慧,等.新疆南部地區家庭分娩死亡孕產婦保健情況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4):689-691.
[專業責任編輯:游 川]
Survey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breastfeeding in 178 only-child puerperae
LIU Xiao-mei, DUAN Ying-mei, MA Yun-miao, ZHANG Yu-lian
(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haanxi Xi’an 710068, China)
Object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KAP) of breastfeeding in only-child puerpera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ducting health education of only- child puerperae.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conditions and breastfeeding KAP among 178 only-child puerperae in 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March in 2016. Epidata 3.0 was used to input data and SPSS17.0 software was adopted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scores of breastfeeding KAP 178 only-child puerperae were 7.95±1.93, 12.24±2.73 and 9.19±3.03, respectively. Maternal age, culture level, monthly income and delivery way affected breastfeed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reastfeeding included gender of infants (OR=2.145,P=0.025), breastfeeding knowledge (OR=0.028,P=0.002), confidence and attitude of breastfeeding (OR=1.737,P=0.017) and expected feeding pattern(OR=2.339,P=0.030).Conclusion The breastfeeding knowledge of one-child puerperae needs to be improved to build up confidence and form positive early promoting breastfeeding behavior.
breastfeeding; only-child puerperae; knowledge; attitude; pracitice
2016-03-23
國家臨床護理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國衛辦醫函[2013]544號);陜西省科技計劃項目(2012KRM31)
劉曉梅(1974-),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護理部工作。
張玉蓮,主任護師。
10.3969/j.issn.1673-5293.2016.09.026
R173
A
1673-5293(2016)09-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