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綜合組
海洋工程技術強國戰略
“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綜合組
為了推進海洋強國建設,中國工程院于2011年啟動了“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研究。本文從海洋探測、海洋運載、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環境和海陸關聯6個重要工程技術領域開展咨詢調查研究,系統分析了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的機遇與戰略需求,提出了發展戰略和任務。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必須先行,必須首先建設海洋工程技術強國,建議國家加大海洋工程技術的發展力度,加快實施海洋工程科技創新驅動和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推進兩大計劃。
海洋工程技術強國;發展戰略和任務;對策建議;保障措施
DOI 10.15302/J-SSCAE-2016.02.001
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化學資源和旅游資源等,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戰略空間和物質基礎。海洋也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支持系統,影響地球環境的變化,海洋生態系統的供給功能、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進入21世紀,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的發展及其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意義, 特別關注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
對外開放中的作用,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因此,海洋工程與科技的發展受到廣泛關注。
為此,中國工程院于2011年7月啟動了“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經過45位院士和200余位一線專家和管理人員的參與和深入調查研究,形成了建設海洋工程技術強國戰略咨詢報告,提出了多項重要的對策建議,為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實施海洋工程與科技重大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海洋工程與科技已成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海洋經濟呈現持續發展的態勢。2012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萬億元,是2001年的5倍多,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和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9.6 %和15.9 %,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見圖 1)。另外,涉海就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從2001年的2 108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3 350.8萬人,占沿海地區就業人員比重的10.1 %。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2,3]。
在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構成單一的海洋漁業、海洋鹽業等向多樣化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其中海運貨物吞吐量連續九年世界第一,海洋漁業產量長期居世界第一,造船量居世界第一,船舶出口覆蓋168個國家和地區,海洋油氣產量超過5×107t油當量,建成“海上大慶”。2012年,我國海洋經濟的主導產業是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濱海旅游業,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4.3 %;其他產業,如海洋化工業、海洋鹽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礦業、海水利用業等,雖然所占比重較低,但以新興產業為主[4]。
除了國力增強、需求牽引等因素外,海洋工程與科技長足進步已成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海洋探測、海洋運載、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環境和海陸關聯等重要工程技術領域呈現快速發展的局面,科技競爭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海洋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海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

圖1 2001—2012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及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二)我國海洋工程與科技整體水平同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
由海洋探測、運載、能源、生物、環境和海陸關聯6個重要工程領域一些關鍵技術的差距雷達圖分析表明,中國海洋工程技術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差距在10年左右(見圖2)。其中:①僅有8 %的關鍵技術方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或領先水平,如
海上稠油高效開發、近海邊際油田開發、近海灘涂養殖、涉海橋隧工程等;②差距在5年以內的占22 %,如近海能源工程技術裝備、船舶制造技術、海洋港口工程、綠色船舶技術、水合物室內研究、陸基海水養殖、海洋生物制品、船舶基礎共性技術、船舶設計技術、海洋藥物、海島開發工程等;③差距在5~10年的占32 %,如海洋固體礦產與微生物、海洋油氣資源勘察與評價、近海生物資源養護、水產品質量安全、海洋環境預報預警、海陸關聯空間開發、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深水油氣工程裝備、深遠海養殖、船舶深海技術、深水油氣工程技術、海島保護工程、海洋防災減災、海洋可再生能源、無人潛水器、水產品加工與流通等;④差距在10~20年的占32 %,如水合物試采、海洋環境監測工程、涉海工程規劃、涉海安全管理、海洋環境風險應急、船舶配套技術、遠洋漁業、海洋垃圾污染控制工程、海域污染控制工程、海洋生態修復工程、海洋保護區建設工程、大型涉海工程環境保護工程、深水邊際油田開發、海洋探測儀器、海洋觀測、海洋環境監測設備等;⑤ 差距在20年以上的占6 %,如陸源污染控制工程、深海探測通用技術、深海采礦技術與裝備等。這些差距主要體現在海洋工程與裝備關鍵技術的現代化水平和產業化程度上。
我國海洋工程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是由多方面制約因素造成的,包括海洋強國戰略的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滯后,制約著海洋工程與科技的前瞻性戰略安排;海洋產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重視不夠,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牽引力不足;全國性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形成,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夠,工程技術發展速度難以滿足海洋強國戰略需求;海洋工程技術的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成果轉化嚴重滯后,對海洋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夠;標準與知識產權工作還未成為研發系統和產業界的主動作為,制約海洋技術發展的國際競爭力;綠色發展形勢嚴峻,各層次、各領域工程技術發展不平衡,海洋綜合統籌力度不足等。

圖 2 我國海洋6個重要工程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分析圖
(三)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與科技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國家從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建設海洋文明和維護海洋權益等多個方面對海洋工程技術發展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進一步發展海洋工程與科技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1. 開發海洋資源,工程裝備與技術是必備手段
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和石油的需求量對外依賴度分別超過50 %和70 %,大部分金屬資源對外依存度將超過50 %,食物來源及戰略儲備也捉襟見肘,這將會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而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是人類未來賴以生存的資源空間,海洋資源的經濟和戰略地位突出。另外,隨著海洋資源的開發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走向國際海域,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工程裝備與技術已成為海洋資源開發、保障我國資源和能源安全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
2. 發展海洋產業,依賴于工程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
近年來,海洋成為我國新一輪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區,沿海各地紛紛探討新的發展模式,引發了新一輪沿海開發戰略大調整,出臺了一批新的發展規劃,使海洋經濟從產業結構、產出質量、空間布局、規劃體系等方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對工程技術創新也有了更多的依賴。未來我國海洋產業將在能源、健康食品、海水淡化、礦產、高端裝備、陸海關聯工程和現代服務等方面獲得新的發
展,形成新的產品系列和產業格局,帶動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此,亟需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與科技,通過轉化更多的創新成果來引領現代海洋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3. 建設海洋文明,工程與科技依然是基本支撐
隨著海洋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戰略地位的提升,海洋在提供食物來源與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多種生態服務、防災減災和保障民生方面,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海洋生態文明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進程中,需要深刻認識海洋的自然規律,需要解決好海洋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需要探索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新發展模式,需要推進海洋生態科技和海洋綜合管理制度創新。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并通過海洋工程技術的新發展,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4. 維護海洋權益,工程技術是堅強后盾
海洋工程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正在引發世界海洋競爭格局、國家財富獲取方式和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特別是以外大陸架劃界申請、公海保護區設立和國際海底區域新資源申請為主要特征的第二輪“藍色圈地”運動正在興起,海洋空間競爭日趨激烈,海域劃界、島嶼主權歸屬等矛盾更加復雜化。
我國在深海大洋有廣泛的國家利益,海上通道是否暢通涉及國家戰略安全。為此,以海洋工程技術為后盾,加強海洋資源的開發活動,在爭議海域、公海大洋和南北極進行調查和宣示存在,保障海上戰略通道暢通,對支持我國領土訴求和維護海洋權益意義重大。
(一)海洋工程技術發展思路
發展原則: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陸海統籌、超前部署、創新驅動、生態文明、軍民融合,積極增加國家戰略資源儲備,拓展國家戰略發展空間,推動深遠海工程技術的發展。
發展方向:從認知海洋、使用海洋、保護海洋、管理海洋四個方面展開重點研究、建設和發展,促進海洋的科技進步,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維護海洋權益。
發展路線:構建創新驅動的海洋工程技術體系,突破海洋工程與裝備的設計制造關鍵技術,提高海洋工程設備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推進現代海洋產業的發展進程,為建設現代化海洋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海洋工程技術發展戰略目標
1. 總體目標
以建設海洋工程技術強國為核心,加快海洋探測、海洋運載、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環境與生態、海陸關聯等重要工程與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全面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拓展海洋的發展領域和空間,為205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生態安全、海洋綜合實力強大的海洋強國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根本保障。
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打通海洋工程科技和海洋經濟發展之間的通道,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培育和壯大海洋新興產業,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大幅度提高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及礦業、海洋裝備制造與工程、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物流和海洋旅游等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見圖3),使現代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若按生產特性劃分,資源利用、裝備制造、物流服務三大類 產業增加值占主要海關產業增加值比例分別為31.1 %、11.7 %、57.2 %;若按生產活動發展順序劃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比例分別為17.8 %、 25.0 %、57.2 %
2. 階段目標
(1)2020年,進入海洋工程技術創新國家行列
科技貢獻目標:海洋工程各重要領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建立國家海洋工程技術創新體系,實現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 %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 %以上,我國海洋工程與科技整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
支撐產業目標:形成比較完整的科研開發、總裝制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等現代產業發展體系,基本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制造技術,工程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達到50 %以上,新興產業的比重達70 %,高技術主導產業比重提高到
45 %以上,支撐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12 %以上。
持續發展目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綠色制造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降低15 %,污染物排放降低20 %。
(2)2030年,實現海洋工程技術強國建設的基本目標
科技貢獻目標:海洋工程技術各重要領域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國家工程技術創新體系完備,實現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 %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0 %以上,我國海洋工程與科技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支撐產業目標:建立完善的海洋工程與科研開發、制造、供應、服務現代產業體系,掌握可能改變當前和未來海洋資源開發模式的新型海洋工程裝備與技術,大幅度提高前瞻性技術開發能力,海洋工程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達70 %以上,新興產業的比重達80 %,高技術主導產業比重提高到60 %以上,支撐海洋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茅、年均增長7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14 %以上。
持續發展目標: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掌握海洋工程與裝備領域的核心技術,行業產品質量安全指標達國際先進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降低15 %,污染物排放降低20 %。

圖3 2012年我國現代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對比圖
(三)海洋工程技術發展四大戰略任務
1. 加快發展深遠海及大洋探測工程裝備與技術,提高“知海”的能力與水平
大力開展海洋調查與探測,構建海、陸、空一體化的海洋立體觀測系統,建設海洋大數據中心。發展系列化海洋探測裝備,提高深遠海和大洋、極地海洋生物和礦產資源調查和開采技術,提升開展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的技術保障水平。積極發展深遠海和大洋、極地通用技術,突破海洋調查、探測工程技術與裝備的開發瓶頸。
2. 加快發展海洋及極地資源開發工程裝備與技術,提高“用海”的能力與水平
以綠色、深海、安全的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為重點,形成完備的海上運輸、生物資源開發、海洋油氣開采、海洋科考、海上執法及海上綜合保障裝備體系。突破海洋深水能源勘探開發核心技術,實現深水油氣田勘探開發技術由300 m到3 000 m水深的重點跨越,發展環境友好型海水養殖新生產模式,高效開發極地大洋漁業資源、微生物資源和生物基因資源,實現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促進海洋高技術成果的轉化,加強結構調整,提升海洋產業的戰略地位,大幅度提高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
3. 統籌協調陸海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護海”的能力與水平
正確處理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海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統籌協調陸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點任務和管理體制。
遵循陸海統籌、河海兼顧的原則,加強陸源污染控制,強化海域和海島海洋環境管理,規范海洋資源的開發活動,養護近海生物資源及其棲息地,加強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通過實施海洋環境和生態工程,構建海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模式,開創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局面。
4. 以全球視野積極規劃海洋事業的發展,提高“管海”的能力與水平
從國家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和海洋權益的整體利益出發,通過方針、政策、法規和區劃的制定和實施,提高海洋的綜合管理水平。通過精細化、立體化規劃海洋的區域功能,統籌兼顧沿海、近海、遠洋、極地等開發特點和海洋經濟發展多層次的要求,逐步推進從沿海到深海大洋、從大洋到極地、從示范試點到全面實施、從單一工程到復合工程的海洋管理體系建設。堅持全球視野,創新發展思路,積極利用全球海洋資源,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和國際海洋工程與科技計劃的發展、交流與合作。
(一) 實施海洋工程科技創新驅動重大專項
1. 必要性與基本思路
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必須先行,必須首先建設海洋工程技術強國;而選擇海洋工程科技發展的關鍵方向和主題,動員和組織全國的優勢力量,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的海洋工程前沿技術,創新驅動發展,又是必領采取的措施。因此,實施海洋工程科技創新驅動重大專項是當務之急,對促進海洋工程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有重大意義,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迫切需求。
以建設海洋工程技術強國為目標、建設海洋強國需求為導向,以海洋探測、海洋運載、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環境與生態和海陸關聯6個重要海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為重點任務,突破一批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應用價值的關鍵技術,建設高水平的海洋工程人才隊伍,為知海、用海、護海、管海和推動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工程與科技支撐。
2. 重點任務
(1)水下觀測系統工程科技創新專項
海洋觀測系統建設,包括近海海洋觀測系統建設、深遠海觀測系統建設、水下移動觀測系統建設;國際海底洋中脊資源與環境觀測系統,包括洋中脊多金屬硫化物觀測探測技術、洋中脊極端生物資源觀測探測技術、洋中脊的環境監測觀測技術、洋中脊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的開采環境評價技術;海洋觀測支撐系統建設,包括海洋通用技術與裝備、海上試驗場建設工程、海洋儀器設備檢測評價體系、數字海洋工程建設。
(2)海洋綠色運載裝備工程科技創新專項
綠色船型開發,包括超級節能環保油船、多用途船、集裝箱船等;綠色動力系統開發,包括雙燃料發動機、柴油機和液化天然氣(LNG)燃料系統;綠色配套設備開發,包括發電機組、葉片泵與容織泵、風機、空調與冷凍系統、船舶主動力系統余熱余能利用裝置、艙室設備、壓載水處理系統、涂料和表面處理、船用垃圾與廢水潔凈處理等。
(3)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工程科技創新專項
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工程,包括深水油氣勘探、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深水環境立體監測及風險評價、深水施工作業及應急救援、深水工程重大裝備研制及配套作業、深海遠程軍民共建基地;深海天然氣水合物目標勘探與試采關鍵技術,包括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目標勘探與資源評價技術、海域水合物鉆探取芯技術、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關鍵技術、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和試采工程示范。
(4)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工程科技創新專項
藍色海洋食物開發工程,包括海水養殖工程與裝備、近海漁業資源養護工程、南極磷蝦資源開發與遠洋漁業工程、海洋食品質量安全與加工流通工程等;海洋生物新資源關鍵技術開發工程,包括海洋新藥研發關鍵技術、新型海洋生物制品開發關鍵技術及其關鍵技術裝備。
(5)河口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科技創新專項
河口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包括河口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河口區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工程、河口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河口區海洋垃圾污染控制工程、河口區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工程、河口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技術、河口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技術等。
(6)海洋島礁開發與保護工程科技創新專項
主要包括海島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海島淡水資源工程,海島可再生能源工程,海島防災減災工程,三沙建設工程,領海基點海島保護工程,邊遠海島開發利用工程,海島旅游工程等。
(二) 實施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1. 必要性與基本思路
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在海洋工程與科技創新的驅動下,大力實施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有助于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有助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使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另外,由于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性、成長性、高科技驅動性和經濟拉動性等重要特征,實施現代海洋產業發展推進計劃將會進一步推進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的成長和壯大,成為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需求為導向,以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主線,以提高海洋生物產業、海洋能源及礦產產業、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海洋裝備制造與工程產業、海洋物流產業和海洋旅游產業等現代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重點任務,強化海洋產業戰略定位,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全面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進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的進程,提升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海洋經濟的發展能力、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能力以及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國家和區域海洋管理與安全保障,扎實建設現代化的海洋強國。
2. 重點任務
(1)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根據區域特點,調整海洋生物的產業結構,建設產業聚集區,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富有創新活力的高科技企業,增加海洋生物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推進重點:發展環境友好型海水養殖業,保障供應和食物安全;發展近海資源養護型捕撈業,保障可持續發展;加快開發極地漁業資源,促進海洋漁業的新發展;創新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培育海洋新生物產業;適應市場的消費需求,壯大和提升海洋食品加工業。
(2)海洋能源及礦產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加大近海稠油、邊際油氣田等的開發力度,開辟海洋油氣勘探新區域和新領域,加快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推進中深水油氣和海洋固體礦產勘探開發進程,實現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和規模化。推進重點:加快海上邊際油氣田開發;建設海上稠油大慶;建立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產業體系;組建深水工程作業船隊和深遠海補給基地;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目標勘探和試采;開發大洋及近海固體礦產;綜合開發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
(3)海水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突破核心技術,開展關鍵材料、部件、產業化成套技術與裝備的自主研發,建立產業技術轉移中心和裝備制造基地,強化產業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實施自主技術的規模示范和推廣應用,培育海水綜合利用新興產業。推進重點:開發自主大型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成套技術和裝備,實時自主大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推進重要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建立國家級裝備制造基地,優化沿海供水結構。
(4)海洋裝備制造與工程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大力發展海洋裝備與工程產業,促進從海洋裝備大國向海洋裝備強國的轉變,提高海洋工程裝備業的綜合競爭力,積極發展海洋工程建筑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推進重點: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能以解決產能的結構性過剩問題;實施品牌戰略,大幅提高高端產品在產品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先進裝備制造和工程建筑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海洋工程的建設。
(5)海洋物流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推進目標:以增強系統性、優化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為主要目標,大力推進海洋物流體系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綠色化建設,以標準化打通物流瓶頸、以信息化提高物流效率、以集約化降低物流成本、以綠色化減輕環境影響,發揮海洋物流在涉海生產要素聚集和產業發展中的龍頭和紐帶作用,把海洋物流產業打造成為現代服務業新的增長點。推進重點:建立海洋物流標準體系;完善海洋物流信息系統;加強深水港建設;推進跨海大通道建設;治理和完善河口深水航道。
(6)海洋旅游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以提升產業層次、豐富產品內容、降低環境影響、提高服務水平為目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旅游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創新旅游產品,大力發展海上新興旅游產業,推動濱海城鎮化建設,使海洋旅游產業成長為沿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濱海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載體。推進重點:大力發展游輪經濟,加快發展游艇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休閑漁業,打造濱海漁業旅游度假基地;科學開發海島旅游資源,促進海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積極培育海洋運動產業等。
(一)制訂和實施專項規劃,加快海洋工程的技術發展
圍繞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首先建設海洋工程技術強國的戰略目標,以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為主線,以創新驅動海洋發展為牽引,制訂我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及其產業發展規劃。建議該發展規劃以專項規劃的形式由國務院下發,我國科學技術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二)提升現代海洋產業的戰略地位,推進海洋工程技術的整體發展
現代海洋產業整體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帶動性和戰略性強,世界各海洋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普遍把海洋作為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國際未來主要的競爭方向,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的領域。即使人們普遍認為屬于傳統產業的海洋漁業、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建筑這樣的產業,國外都已進入了綠色、深遠海、高技術和規模化的發展時代,從所謂的“傳統”產業向戰略性高技術產業轉變。這種發展戰略與策略上的差異,將使海洋產業發展面臨戰略方向的“代差”和工程技術與裝備的“代差”。這種態勢,將對現代海洋產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后果,使我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的整體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局面難以得到根本改變。
為此,需要以更高的戰略定位,將現代海洋產業整體上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集聚資源和力量,全面提高海洋領域的科技發展驅動力,全面推動海洋經濟結構升級和現代海洋產業的發展,從而加快海洋工程技術強國的建設。
(三)建設海洋工程科技創新體系,提高驅動發展能力
加強高層次骨干人才的培養,造就海洋工程科技戰略科學家,推動深遠海領域優秀創新人才群體的形成與發展,完善海洋科技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形成人才市場調節機制和人才競爭機制。
整合優化現有海洋重點工程與科技實驗室資源和布局,以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為中心,構建國家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加強重點海洋工程研發、設計中心的建設,提升和完善海洋工程相關的基地和設施的現代化水平。
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海洋工程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積極支持海洋工程與科技各領域的相關企業組建產業聯盟,推動我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的產、學、研、用密切結合。
掌控和保護海洋工程知識產權,制定和實施海洋技術標準,加強海洋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海洋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環境。
加強國際間海洋科技的合作,借鑒和引進發達國家的海洋技術,對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進行國際聯合攻關。推動國際海洋工程裝備技術轉移,鼓勵境外企業和研究開發、設計機構在我國設立合資、合作研發機構。
(四)加大政府財稅和金融支持,加快海洋工程科學技術強國建設
海洋工程技術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高產出的領域,需要政府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包括設立海洋工程裝備和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以商業合同的方式向海洋高科技企業直接投入研發經費,以及稅收激勵和金融優惠政策等。
[1] 潘云鶴,唐啟升. 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綜合研究卷[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Pan Y H, Tang Q S.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Volume [M].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4.
[2] 中國海洋年鑒編輯委員會. 2011—2012年中國海洋年鑒[M].北
京: 海洋出版社, 2013. China Ocean Yearbook Editorial Board. China Ocean Yearbook 2011—2012 [M].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3.
[3] 高之國,賈宇,吳繼陸,等.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3)[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3. Gao Z G, Jia Y, Wu J L, et al. China Oce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M].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3.
[4] 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3.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ower
Task Force for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Group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time power,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launched a major consultation project in 2011,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ission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in six key areas, including ocean exploration, marine transportation, marine energy,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marine environment and land-sea interactions,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c requirement for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 policy recommendation of this project was put forward clearly: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 should be l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ower must be built up first. Furtherm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nd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plans: “The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n Plan”and “The Modern Marine Industry Promotion Plan”.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ower;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ission; recommended policy; implementing measures
P75
A
2016-01-18;
2016-02-03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2011-ZD-16)
本文由《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叢書《綜合研究卷?綜合報告》[1]改寫 ,聯系人:唐啟升
本刊網址:www.engin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