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玲,劉仲漢,朱時敏,顧克英,歐毅鎮,李璐,秦雯
(1.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南寧530021;2.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廣西南寧530021)
南寧市某大學1 078名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與膳食營養的關系*
楊坤玲1,劉仲漢1,朱時敏1,顧克英1,歐毅鎮1,李璐1,秦雯2△
(1.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南寧530021;2.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廣西南寧530021)
目的了解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并探討膳食營養對其的影響。方法采用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和食物食用頻率問卷對南寧市廣西醫科大學1 07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男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分別為48.35%、13.27%和38.11%,女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分別為51.74%、12.56%和35.43%。大學生亞健康檢出率為53.43%(576/1 078),且男生亞健康檢出構成比[64.69%(262/405)]高于女生[46.66%(314/6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亞健康癥狀組大學生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膽固醇、脂肪酸等營養素的攝入量均高于健康組,而對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低于健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經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膳食纖維為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保護因素(P<0.01),而脂肪為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亞健康狀況和膳食營養存在一定的聯系,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膳食營養,預防大學生亞健康狀況的發生。
健康狀況;膳食纖維;營養調查;問卷調查;學生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再加上日益流行的快餐文化和網絡食品、外賣食品的盛行,人們的飲食結構也與過去有了很大的差別。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緊跟時代步伐,在飲食結構上的改變更為明顯,其膳食營養情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時代的膳食營養特征。盡管大學生正處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然而若是不注意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打破了膳食營養平衡,就會導致隨著年齡的增長將為許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埋下隱患。這些隱患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是人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狀態,據調查,我國50%以上的大學生存在亞健康狀態[1-2]。因此,探討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與膳食營養的關系很有必要。
1.1對象在南寧市廣西醫科大學大一、大二、大三年級中各隨機抽取7個班,全班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計1 092人,收回有效問卷1 078份,有效應答率98.72%。其中男生405人,女生673人;大一362人,大二368人,大三348人;平均年齡(20.42±1.34)歲。
1.2方法
1.2.1大學生亞健康癥狀評定采用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對大學生亞健康癥狀進行評定。該問卷包括軀體亞健康和心理亞健康兩方面共71個項目,分屬6個維度。該問卷設6個評定等級,分別賦1~6分,意義分別是:1分沒有或持續不到1周,2分持續1周以上,3分持續2周以上,4分持續1個月以上,5分持續2個月以上,6分持續3個月以上。項目設置均為反向,得分越高表示身心的亞健康癥狀持續時間越長[3]。亞健康癥狀的篩查以項目持續時間1個月以上,且以全國青少年學生亞健康癥狀項目數第90百分位數作為判定依據[4]。
1.2.2膳食營養狀況的調查采用半定量的食物頻度問卷[5]對過去1年中調查對象平均每天食物攝入量進行調查,獲得個體過去1年中食用食物的種類、頻率及數量,從而獲悉其長期膳食的平均水平。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6]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營養素的攝入量。
1.3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匯總后應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錄入和二次校驗;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描述統計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對亞健康癥狀進行多因素分析,變量篩選選用ENTER:LR法,以是否存在亞健康為因變量,以年齡、性別、民族、身高、體質量、腰臀比及各種營養素攝入量為自變量。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情況及膳食營養情況1 078名中男生405名,其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分別為48.35%、13.27%和38.11%;女生673名,其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分別為51.74%、12.56%和35.43%,見圖1。

圖1 不同性別大學生三大營養素的供能比
2.2大學生亞健康狀況1 078名調查對象中576名存在亞健康癥狀,占53.43%。其中673名女生中314名存在亞健康癥狀,占受調查女生總數的46.66%;405名男生中262名存在亞健康癥狀,占受調查女生總數的64.69%。男生亞健康癥狀構成比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不同健康狀態大學生各主要營養素攝入量比較亞健康癥狀組大學生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膽固醇、脂肪酸等營養素的攝入量均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亞健康癥狀組大學生對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低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健康狀態大學生各主要營養素攝入量比較(±s)

表1 不同健康狀態大學生各主要營養素攝入量比較(±s)
營養素亞健康癥狀組(n=576)健康組(n=502)t P蛋白質(g)碳水化合物(g)脂肪(g)膳食纖維(g)膽固醇(mg)脂肪酸(g)61.93±13.93 229.00±37.23 92.47±19.46 8.09±2.17 324.55±50.24 76.64±14.87 57.50±12.63 211.42±38.12 76.39±19.64 8.61±2.24 310.25±52.28 72.14±14.83 5.48 7.55 13.46 -1.88 4.57 4.97 <0.01 <0.01 <0.01 <0.05 <0.01 <0.01
2.4大學生亞健康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膳食纖維為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保護因素(P<0.01),而脂肪為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大學生亞健康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通過對1959年、1988年、1992年、2002年及2010~2013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監測進行比較分析[7-8]和某些地方性調查研究[9-11]發現,隨著我國居民膳食模式的變遷,健康狀況和疾病譜也不斷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前,植物性食物攝入量較多,動物性食物攝入量較少,由于食物攝入不足導致的營養不良狀況比較普遍;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植物性食物攝入量逐漸減少,而動物性食物攝入量明顯增加,營養不良狀況逐步得到改善,因食物攝入過量導致的超體質量肥胖及營養相關的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患病率逐年增高。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多數人常年在外就餐,其飲食情況的多元化和隨意性更明顯,因此其膳食營養情況必然有自身的特點。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植物性食物的攝入量有所下降,而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明顯增加,因此,導致膳食中脂肪的攝入量明顯增加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明顯減少,引起三大營養素供能比的變化。按照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要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供能比應分別占60%~70%、20%~25%、10%~15%。而本研究顯示,南充市大學生脂肪供能比顯著增加(>30%)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顯著減少(<60%)。膳食營養的變化很可能會對大學生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和半定量的食物頻度問卷對1 078名大學進行了有效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中半數以上存在亞健康癥狀,且亞健康狀況和膳食營養存在一定的聯系。亞健康癥狀組大學生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膽固醇、脂肪酸等營養素的攝入量均高于健康組,而對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低于健康組。隨后,經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膳食纖維為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保護因素(P<0.01),而脂肪為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危險因素(P<0.05)。因此,應鼓勵大學生合理膳食,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適當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入而減少動物類食物的攝入,從而改善三大營養物質的供能比,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遠離亞健康狀態。
[1]張良,邵際曉,陳敏,等.重慶市大學生亞健康癥狀與健康危險行為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2):145-148.
[2]鄧衛,于冰琰,陳晶,等.醫學專業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3):364.
[3]邢超,陶芳標,袁長江,等.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信度和效度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9):1031-1033.
[4]陶芳標,邢超,袁長江,等.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全國常模研制[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4):292-295.
[5]Willett WC,Sampson L,Stampfer MJ,et al.Reproducibility and validityof a 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J].Am J Epidemiol,1985,122(1):51-65.
[6]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384.
[7]郭齊雅,于冬梅,俞丹,等.1959、1982、1992、2002及2010—2013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監測比較分析[J].衛生研究,2016,45(4):542-547.
[8]李立民,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9]洪華榮,駱和東,榮飚.廈門市城區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營養學報,2014,36(5):435-440.
[10]張江萍,王艷,劉力允,等.貴陽市云巖區2010年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8):1212-1214.
[11]龐星火,焦淑芳,黃磊,等.北京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5,39(4):269-272.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health status and dietary nutrition among 1 078 college students of a university in Nanning City*
Yang Kunling1,Liu Zhonghan1,Zhu Shimin1,Gu Keying1,Ou Yizhen1,Li Lu1,Qin Wen2△
(1.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2.Department of Path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llege students′sub-health status and the effect of dietary nutrition on it.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sisting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 and th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1 078 college students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in Nanning City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and logistic multiple 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The energy supply proportions of three major nutrients,carbohydrate,protein and fat,for schoolboys were 48.35%,13.27%and 38.11%respectively,while which for schoolgirls were 51.74%,12.56%and 35.43%respectively.The detection rate of sub-health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53.43%(576/1 078),and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sub-health in schoolboys[64.69%(262/405)]were higher than that schoolgirls [46.66%(314/67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take amounts of proteins,carbohydrates,fat,cholesterol,fatty acids and other nutrients in the sub-health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group,while the intake amount of dietary fib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or 0.01).The multiple factors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dietary fiber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college students′sub-health status(P<0.01),while fat was a risk factor for college students′sub-health status(P<0.05).Conclusion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sub-health status and dietary nutrition.Th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etary nutrition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ub-health statu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education;Dietary fiber;Nutrition surveys;Questionnaires;Students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1.001
A
1009-5519(2016)21-3261-02
廣西醫科大學“未來學術之星”大學生課外創新科研課題(WLXSZX16098)。
楊坤玲(1996-),本科,主要從事學校衛生方面的學習。
△,E-mail:fenglingcao1980@163.com。
(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