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亞君,吳世彩,羅加詳,張悅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銀川750004;2.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100068;3.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寧夏銀川750004)
康復醫學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寧夏銀川市為例
俞亞君1,吳世彩2△,羅加詳3,張悅1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銀川750004;2.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100068;3.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寧夏銀川750004)
目的了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當前康復醫療機構、康復人才及康復需求現狀。方法2015年6~9月調查銀川市45所綜合性醫院,采用自行設計的“康復機構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醫院的康復醫學科設置、康復床位分布、康復門診日流量等項目。采用自行設計的“康復醫技人員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康復醫技人員的職稱構成、康復醫技人員的學歷構成等項目。對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5個地區的居民進行社區康復需求調查,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社區居民1 260名,均自愿接受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社區居民康復需求表”,調查內容包括對康復服務的需求、康復需求的項目等。結果(1)全市45所各級各類醫院中設置康復醫學科的有11所(24.4%),一、二級醫院康復學科設置、康復病床數、康復門診日流量顯著低于三級醫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全市45所各級各類醫院中,共有康復醫技人員110名,一、二級醫院康復醫技人員高、中、低級職稱及研究生、本科學歷人數均低于三級醫院,而一、二級醫院康復醫技人員本科以下學歷人數顯著高于三級醫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3)納入社區居民1 260名,獲得有效問卷1 204份,合格率為95.6%;5個地區居民中慢性常見病康復服務的需求率為90.0%(1 084/1 204)。結論目前銀川市各級各類醫院對康復科的投入不足,康復醫學在服務能力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嚴重不足,且存在地區分布和發展不均的狀況,與地區康復需求高嚴重不符。
衛生服務需求;衛生人力;人才結構;數據收集;康復醫學;寧夏[回族自治區]
2011年衛生部頒發的《關于開展建立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康復醫學納入建立和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應對社會對康復醫療的需求[1]。當前政府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對康復醫學來說,康復醫療機構也應該更好地從自身出發,提高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當地的康復需求。為了了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康復醫學發展現狀,預測康復醫學人才及康復需求狀況,本研究對銀川市45所各級各類醫院、5個地區1 260名社區居民進行調查,通過對銀川市康復醫療機構和社區居民的前期調查,找出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現報道如下。
1.1調查對象2015年6~9月對銀川市衛生系統45所各級各類醫院開展問卷調查。對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5個地區的居民進行社區康復需求調查。
1.2調查方法采取隨機抽樣方法,調查銀川地區綜合性醫院共45所。采用自行設計的“康復機構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醫院康復醫學科設置、康復床位分布、康復門診日流量;采用自行設計的“康復醫技人員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康復醫技人員的職稱構成、康復醫技人員的學歷構成等項目;對5個地區的居民進行社區康復需求調查,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社區居民康復需求表”,調查內容包括對康復服務的需求、康復需求的項目等。
1.3統計學處理運用Excel 2007對調查數據進行篩選整理,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有數據先進行正態分布性檢驗和方差齊同性檢驗,各組數據檢驗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后,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銀川市醫院基本情況參與調查的45所各級各類醫院中,三級醫院6所,其中綜合性醫院5所,中醫院1所;二級醫院10所,其中綜合性醫院7所,中醫院2所,專科醫院1所;一級醫院29所。45所各級各類醫院中設置康復醫學科的有11所(24.4%),其中三級醫院6所(54.5%),二級醫院3所(27.3%),一級醫院2所(18.2%),一、二級醫院康復醫學科設置情況顯著低于三級醫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不同級別醫院康復機構基本情況比較通過調查分析,11所設置康復醫學科的各級醫院中,一、二級醫院平均康復病床數及康復門診日流量顯著低于三級醫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3不同級別醫院康復醫技人員的職稱、學歷結構情況比較據調查,11所設置康復醫學科的各級醫院中,一、二級醫院康復醫技人員高、中、低級職稱人數低于三級醫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2。一、二級醫院康復醫技人員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學歷的人數低于三級醫院,而本科以下學歷人數顯著高于三級醫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3。
表1 不同級別醫院康復病床數及康復門診日流量情況比較(±s)

表1 不同級別醫院康復病床數及康復門診日流量情況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醫院級別一級二級三級n康復病床數(床)康復門診日流量(人)F P 2 3 6 --5 . 0 ± 7 . 1 1 3 . 3 ± 2 . 9 2 1 . 7 ± 5 . 2 9 . 0 9 < 0 . 0 1 8 . 5 ± 9 . 2 2 5 . 3 ± 3 . 1 4 5 . 3 ± 8 . 5 1 9 . 8 0 < 0 . 0 1
表2 不同級別醫院康復醫技人員的職稱結構情況(±s,人)

表2 不同級別醫院康復醫技人員的職稱結構情況(±s,人)
注:-表示無此項。
醫院級別一級二級三級n高級中級初級及以下F P 2 3 6 --0.5±0.7 0.7±0.6 2.5±0.8 8.47 <0.01 1.5±0.7 1.3±0.6 3.5±1.0 7.23 <0.05 2.5±0.7 4.3±0.6 7.0±1.3 15.52 <0.01
表3 不同級別醫院康復醫技人員的學歷結構情況比較(±s,人)

表3 不同級別醫院康復醫技人員的學歷結構情況比較(±s,人)
注:-表示無此項。
醫院級別一級二級三級n 研究生及以上本科本科以下F P 2 3 6 --0.0±0.0 0.7±0.5 1.3±0.5 5.82 <0.05 3.0±1.4 4.7±0.6 6.0±1.3 5.34 <0.05 7.0±1.4 6.7±3.1 1.7±1.0 10.08 <0.01
2.4社區居民康復需求情況本次調查納入社區居民1 260名,獲得有效問卷1 204份,合格率為95.6%,5個地區的社區居民中慢性常見病康復需求數達1 084份,其康復需求率高達90.0%,需求量排名前3位的慢性病分別為高血壓、胃腸功能障礙、糖尿病。見表4。

表4 慢性常見病社區居民康復需求情況(n)
銀川市康復醫學起步較晚、發展緩慢,目前,無論從康復醫學科室的建設、康復床位數量還是康復醫技人員的素質方面均明顯處于落后水平,與地區居民實際康復需求相比,銀川市康復醫學發展任重而道遠。
3.1康復醫療資源分布有待調整三級綜合性醫院的康復醫療建設明顯優于一、二級醫院,一、二級醫院在康復醫療機構的設置、醫技人員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及開展的康復服務情況都顯著低于三級醫院。康復醫療資源分布調整亟待解決。
3.2康復醫學床位數有待增加目前銀川全市床位總數為10 228張,千人均床位數為5.96張,高于全國平均千人均床位數(4.24張)[3],但康復醫學床位數僅為180張,千人均床位數僅為0.10張,缺口巨大,明顯滿足不了本市居民的康復需求。
3.3康復醫學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康復醫學科提供的康復治療業務不齊全,全市能夠提供全面康復治療服務的醫院大多集中在三級醫院,僅有28.5%,二級及以下醫院甚至不到15%;能夠提供早期介入服務的康復醫學科室全部集中在三級醫院,一、二級醫院尚不具備此能力,全市康復醫學服務能力亟須提高。
3.4康復醫學醫技人員職稱、學歷結構有待完善目前,本市僅有110名康復醫學醫技人員,人員缺口明顯,且存在職稱、學歷結構不均的情況,110名醫技人員中,高級職稱22名(20.0%),中級職稱28名(25.5%),初級及以下的60名(54.5%),高級、中級職稱人數過少,且一、二級醫院康復醫技人員高、中、低級職稱人數低于三級醫院;110名醫技人員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0名(9.1%),本科學歷56名(50.9%),本科以下44名(40.0%),高學歷人才過少,低學歷過多,且高學歷人才多集中在三級醫院中,低學歷人員多集中在一級醫院中,結構分布明顯不均衡。
3.5對策
3.5.1合理調整布局,促進均衡發展充分考慮地區康復需求,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康復科室、增加康復床位數。合理調整布局,加大扶持三級以下醫院康復科室建設;充分調動社會資本,通過需求導向,提供民間康復服務,保持康復醫學合理、規范、可持續發展。通過供給的層面來提高康復醫學的整體水平來滿足不斷變化的康復需求。傳承與創新并舉,打造多學科聯合的康復醫學體系,為了適應中國國情,地區康復醫學應在廣泛吸取國際現代康復醫學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傳統醫學的康復方法,多學科聯合創新與合作,開發高效、低廉的中醫藥康復療法技術[4],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康復醫學體系。
3.5.2加強基層康復醫療建設,提高康復醫學服務能力銀川市基層康復醫療基礎薄弱,加強基層康復醫療建設是全市康復醫療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康復醫學服務能力的關鍵。鼓勵康復醫學發展較好的機構與基層康復醫療機構建立緊密的聯系,在醫療設備、人才培養、康復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提高基層康復醫療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在基層建設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地拓展康復醫學服務,構建相對完善的康復服務網絡;加強高新技術的應用,提高康復醫學的技術職稱,提高對高新技術的使用效率[5]。應充分利用綜合型醫院完善的設施,為康復醫學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將康復醫學積極滲透到臨床疾病治療早期,為提高患者生存和生命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6]。
3.5.3構建上下聯動康復體系為了應對社會對康復醫療的需求,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初步探索建立分層級、分階段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已逐步解決康復服務供需矛盾,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康復醫療服務需求[7]。構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8],各級醫療機構各司其職,疾病急性期主要三級醫院就診,疾病穩定期在二級醫院進行康復治療,疾病恢復期在一級醫院及社區衛生室進行治療,且根據患者需求為其提供各級醫院間診療綠色通道,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結構優化的康復醫學的診療體系。合作關系和轉診機制應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文特點,合理反映體系、機構特點和患者需求等實際狀況[9]。
世界衛生組織康復合作中心卓大宏主張在計劃和管理上,將會建立新的有效機制,進一步加強衛生、民政、殘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四大部門的緊密協作,促進康復事業更大的發展[10]。我國未來康復醫學發展有賴于主管康復事業的諸多部門,如衛生、民政、殘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部門的通力合作,相互協調,優勢互補,在宏觀的協調和合作中統一行動,促進康復醫學發展。
3.5.4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康復醫技人員素質康復人員是康復醫療服務提供的核心要素,其數量與服務能力對提高和改善康復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果至關重要[11],高層次的康復人才是推動康復醫學發展的核心。加強與全國及世界康復發達地區的聯系,將“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1],以基層培養為主,提高醫技人員的業務和服務水平;提高康復醫技人員的待遇,吸引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參與到康復醫學的發展中來。面對極大的康復人才需求,應該在一系列醫學類高等院校開設相關的康復醫學本科專業,培養專業性強、水平高的人才。國內各院校康復治療教育應進一步規范化、國際化,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康復治療專業教育接軌[12],不斷完善康復治療師資格認證體系和制度,在康復治療師的資格認證上盡快與國際接軌。
綜上所述,現階段銀川市各級各類醫院康復科室大多存在著投入不足、服務能力不高、人才缺乏等問題,所提供的康復服務與實際康復需求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應提高康復服務能力水平,加大培養專業的康復人才,構建“上下聯動”的康復體系,力圖更好地滿足當地康復需求,促進康復醫學快速發展。
[1]鄭潔皎,俞卓偉,張煒,等.上海市康復醫療資源調查報告[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2):143-147.
[2]龔雯,許志峰,王珂.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黨史文苑:紀實版,2016(3):44-4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2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3-06-19)[2016-04-23].http:// www.nhfpc.gov.cn/mohwsbwstjxxzx/s7967/201306/fe0b764da4f74b858 eb55264572eab92.shtml.
[4]張賀,梁健芬,梁新安,等.中醫藥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14,36(6):1069-1071.
[5]吳世彩.構建中國特色康復醫學體系的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21):5-7.
[6]劉冬梅.淺談康復醫學在綜合型醫院的發展狀況[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2):109-110.
[7]陳剛,周萍,竇蕾,等.上海市康復醫療資源與服務開展現狀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12):1475-1478.
[8]趙云.我國分級醫療體系建構路徑比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30(4):244-246.
[9]肖月,趙琨.關于建立三級康復醫療體系的思考——基于北京、云南、黑龍江的試點實踐[J].衛生經濟研究,2012(11):10-12.
[10]卓大宏.中國當代康復醫學發展的大趨勢[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1):1-3.
[11]馮亞婷,周萍,李晨,等.上海市醫療機構康復人員現狀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12):1479-1484.
[12]薛晶晶,王清,燕鐵斌,等.國內康復治療學專業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12):1149-1151.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 quo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countermeasure:a case of Yinchuan City in Ningxia
Yu Yajun1,Wu Shicai2△,Luo Jiaxiang3,Zhang Yue1
(1.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04,China;2.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68,China;3.GeneralHospitalof Ningxia Medical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04,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rrent rehabilitation medical institutions,rehabilitation talents and demands in Yinchuan City of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Methods Forty-five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of Yinchuan C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adopting the self-designed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Questionnaire from June to September 2015,the investigation contents included the items such as 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rehabilitation beds distribution and daily flow of outpatients.The self designed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al and Technical Staff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the investigation contents included the items such as the professional tittles composition and education composi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al and technical staffs.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demands were investigated among the residents in 5 districts of Xingqing District,Jinfeng District,Xixia District,Yongning County and Helan County.A total of 1 260 residents were extracted by adopting the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voluntarily
the investigation.The self-designe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Demands Table was adopted and the investigation content included the need for rehabilitation service and rehabilitation demand,etc.Results (1)Among 45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hospitals in the whole city,11 hospitals(24.4%)set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rehabilitation beds number,daily flow of outpatients in the primary,second-class hospita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tertiary hospital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2)Among 45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hospitals in the whole city,there were 110 rehabilitation medical and technical staffs,the number of high,middle and low professional titles,postgraduates and undergraduates in the primary,second-class hospital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ertiary hospitals,but the number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al and technical staffs under the undergradua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ertiary hospital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or 0.01).(3)Among included 1 260 community residents,1 20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95.6%.The demands rate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residents in these 5 districts was 90.0%(1 084/1 204).Conclusion The various levels and various types of hospitals in Yinchuan City have insufficient input to t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at present.Th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s serious insufficient in the aspects of the service capacity,talent cultivation,etc.,moreover the uneven statu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exists,which is out of accordance with regional rehabilitation needs seriously.
Health services needs and demand;Health manpower;Qualified personnelstructure;Data collection;Rehabilitation medicine;Ningxia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1.010
A
1009-5519(2016)21-3289-03
俞亞君(1989-),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醫院行政管理工作。
△,E-mail:wscai66@163.com。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