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紅
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
文/郁紅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的這一號召,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在參加全國人大福建代表團全體會議時,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也是“工匠精神”。
記者檢索發現,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工匠精神太重要了,我們過去在產品好賣的時候生產什么都能買得掉,但是現在全球產能過剩,什么也賣不掉,這個時候沒有工匠精神怎么行呢?”這是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洪杰發出的感慨。
何謂“工匠精神”呢?
“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有好幾位代表這樣解釋工匠精神。
“為什么我們鋼產量嚴重過剩,但我們卻連圓珠筆筆頭上一個小小的‘球珠’都生產不了?”
“我們現在的大學里輕研究、重論評選的現象嚴重,就是太缺乏‘工匠精神’了。”還有代表強調。
把新西蘭奶粉裝在美國產的奶瓶里喂養孩子,再用日本洗滌液清洗餐具,出門散步把孩子裝進德國產的童車里,洗澡時幫孩子擦上來自法國的沐浴露,在洗手間里用著日本的馬桶蓋,這幾乎成為年輕媽媽的標配。“什么時候中國人能自豪地買自己的產品?為什么一提到國貨就是劣質品的代名詞?”
在化工行業也是如此,目前大宗基礎化工產品產能結構性過剩,但是高端的精細化工產品、專用料、特種材料卻需要從國外進口。一些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產品單一,品種牌號不高,因為難以滿足下游對專用料和個性化的需求而不得不打價格戰,降格以求。
記者記得有的大宗產品行業內本來企業很少,大家都過著賣方市場的舒服日子,但是后來因為產品有利可圖,大量資本進入這一領域,使得產品嚴重過剩,但由于過去過了多年的好日子,相關企業根本不愿研究下游用戶的需求,以至于在產品大量充斥市場時,不得不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銷售,虧損嚴重。
正如洪杰所說,在市場低迷、全球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沒有工匠精神怎么行呢?沒有一切為客戶著想,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服務意識的企業又怎么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呢?
“工匠精神”本來是中國的發明,中國古代的工匠靠智慧和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了幾千年燦爛的中國文化瑰寶,但是后來,我們的工匠精神卻走失了,為其他國家所借鑒,成就了德國的工業4.0等。在洪杰看來,現在,在總理的報告中,這種精神又得到了提倡,“工匠精神”正在回歸。
在李總理“工匠精神”的感召下,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25中國制造、工業4.0,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應成為國內化工企業做強、做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