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賢發
(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風濕病科,江蘇 鹽城 224001)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
沈賢發
(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風濕病科,江蘇 鹽城 224001)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8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給予臨床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桂枝加術附湯治療,療程均為21天。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5.0%、對照組67.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VAS評分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明顯,能夠顯著改善關節疼痛癥狀,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西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骨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本病的發生與衰老、肥胖、炎癥、創傷、關節過度使用、代謝障礙及遺傳等因素有關。40歲人群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上為50%,75歲以上人群則高達80%[1]。膝關節受累在臨床上最為常見。我院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明顯療效,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門診患者,西醫診斷符合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10年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制定的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心、腎功能障礙、消化系統疾病、對中藥過敏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治療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53~75歲,平均(66.4±5.7)歲;疼痛VAS評分5.1~9.2分,平均(6.7±1.3)分;既往有高血壓病28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癥18例,頸椎病12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52~74歲,平均(65.9±6.3)歲;疼痛VAS評分5~9.3分,平均(6.3±1.6)分;既往有高血壓病26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癥22例,頸椎病10例。兩組性別、年齡、既往病史及疼痛VAS評分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采用非藥物治療,如康復教育、運動及生活指導等。同時給予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口服。
治療組加用桂枝加術附湯。藥用桂枝12g,白芍10g,蒼術10g,桃仁12g,制附子9g(先煎),生姜10g,大棗4枚,甘草6g。氣虛者加黃芪20g,血虛者加當歸12g,偏側痛者加大黃3~5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土鱉蟲10g。每日1劑,早晚2次溫服,每次250mL。
兩組均治療21天。
采用國際公認的VAS評分作為臨床觀察指標,進行評分,對治療前后所測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觀察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在紙上劃一10cm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為無痛,3分以下為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為疼痛并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為有漸強烈的疼痛而疼痛難忍。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臨床痊愈:疼痛、腫脹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關節活動正常。顯效:疼痛、腫脹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關節活動不受限。有效:疼痛、腫脹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70%關節活動改善。無效:疼痛、腫脹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小于30%,關節活動無變化。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6.7±1.3 2.6±1.12*△對照組 40 6.3±1.6 4.1±1.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均未出現胃腸及肝腎功能損害,無不良反應發生。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于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金匱要略》說:“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指出了痹證在表,治療應該從表解。《傷寒論》說:“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桂枝加術附湯方中桂枝辛溫,發汗解肌,溫通經脈[4],桂枝、芍藥配伍調和營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蒼術祛濕通痹,姜、棗調和營衛、通利血脈,附子振奮人體機能有奇效[5]。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
桂枝加術附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1]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6):416-419.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0-131.
[3] 韓金生,詹強.中醫外治法治療膝骨關節炎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6):55-57.
[4] 下手公一,賀玉琢.防己黃芪湯與桂枝加苓術附湯并用治療變形性膝關節病[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3,(6):348.
[5] 趙志英,王壽海,盧陸,等.老中醫應用附子治療雜病經驗[J].吉林中醫藥,2013,33(7):669-672.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0982-02
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