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環境行為的階層差異分析*——基于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實證分析

2016-11-23 01:43:57時立榮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環境水平研究

時立榮 常 亮 閆 昊

(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100083)

對環境行為的階層差異分析*——基于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實證分析

時立榮常亮閆昊

(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100083)

環境行為是行為個體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基于環境意識而主動實施,直接或間接產生緩解環境污染、提升環境質量等正外部性效應的行為,階層因素對我國居民環境行為存在影響。對社會階層變量與居民環境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可以看到不同社會階層的環境行為存在差異。CGSS2010數據分析顯示,階層因素對我國居民環境行為存在影響,即不同階層在環境行為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職業階層地位、教育階層地位和經濟收入階層地位均與居民環境行為水平具有正相關關系。此外,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環境行為水平,已婚者比未婚者有著更高的環境行為水平。

環境行為;階層差異;實證分析

環境行為是環境社會學的一個重要議題。對環境行為的考察已成為學者們剖析環境問題的常用路徑。從當前國內環境行為的文獻研究來看,研究者們關注的變量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心理學變量,如環境意識、環境態度、環境價值觀等;另一類是社會結構性變量,主要有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和居住地等。但國內的研究尚需對階層變量進行較為系統的專門討論,環境行為的階層差異就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一、相關文獻梳理

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對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的關注較少,直到2000年中國環境社會學的快速成長才使得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成為重點,而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豐富起來。基于歸納整理、綜合分析的方式,通過嘗試探討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社會性因素與環境行為之間的關系,本文對國內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情況進行梳理。

1.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關系

與國外學術界相一致,國內學術界對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研究往往遵循“環境知識影響環境意識,而環境意識則決定環境行為”的研究思路,認為通過開展環境宣傳與教育,能夠改善環境態度,進而提升環境行為水平。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學術界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小中大學生、市民和工人的研究。以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得出環境態度在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中扮演著中間關鍵連接者的角色的結論;①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研究②③④⑤,并得出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同時,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具有相互正向促進性。對職工、市民、游客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環境知識既可以通過環境態度等中介變量影響環境行為,又可以直接影響環境行為;情景能夠直接作用于環境行為,并且還能對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調節。⑥⑦⑧⑨

盡管許多學者對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之間的關系開展了多樣化研究與探討,但是綜合來看,這些研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首先,學者對環境態度、環境行為、環境意識、環境參與、環境評價等概念內涵的理解存在不一致,而基于不同概念內涵開展的研究不利于相互比較,阻礙了彼此間的相互交流與借鑒,難以在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關系研究中取得進展和突破。此外,不同研究在樣本確定、對象選取、統計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對于研究結論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有待進一步推敲。

2.社會結構性因素與環境行為的關系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處于社會之中必然會受到社會文化規范、社會政策、歷史傳統等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人的環境行為也帶有一定的社會色彩,因此一些學者就從文化規范、社會制度以及社會人口特性等方面來探討環境行為。

(1)文化規范視角。麻國慶指出要在社會背景下來進行環境行為研究,要將社會結構對環境的影響置于重要的位置。同時,他還通過對幾種不同類型農民的分析,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群體因對環境的認知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生存、發展方式⑩。馬戎認為社會文化、歷史傳統、社區規范、生產方式、自然環境及資源分布等對環境行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景軍更為強調文化影響,指出宗族認同、民間信仰等地方性文化也深刻地形塑著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陳阿江對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研究顯示,社區傳統文化規范對于保持太湖水的清潔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農村社區道德倫理能夠有效制約農村居民的日常行為;而社區傳統文化規范的衰落,使得農村社區居民由水域的保護者轉變為污染者?。陳濤通過對某工業化自然村的個案研究,指出道德滑坡、組織松散、規則失效等使得居民改變原來的環境行為方式,導致生活污染加重?。

(2)社會制度視角。張玉林等指出,我國政府在環境保護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主要作用,這使得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對政府產生過重的依賴心理,制約了公民環境責任感的提升與環境行為的有效實施;同時,“唯GDP論”使政府與企業經常結成利益共同體,致使污染繼續加重,而居于上層且負有主要責任的所謂“精英群體”選擇逃離,而絕大多數人只能選擇被動忍受?。林海認為,政策的不確定性、制度的不完備性、認知的不全面性、規則的多重性以及監管的失效性使環境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發生錯位,產生了諸多負外部性?。王曉毅通過對內蒙古草原地區的調查指出,不完善的環境制度是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根源。就內蒙古草原而言,環境政策試圖通過縮小人口規模進而減少資源消耗,并通過開展生態移民、休牧、禁牧等方式來改善生態狀況,但由于政策缺失了對生態遷徙負外部性以及政府經濟性訴求等因素的考量,致使牧民“偷牧”“夜牧”,生態建設成為“跑項目”“經濟創收”的幌子?。

(3)社會人口特性視角。龔文娟基于社會化理論、性別角色理論以及“成本—收益”理論,結合CG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3年數據著重分析了性別對于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在私人領域,女性比男性實施更多的環境友好行為;在公共領域,性別對環境行為并未產生明顯影響?。任莉穎探索了社會經濟變量(如性別、教育年限、收入水平等)與環境參與水平之間的關聯,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因素與環境參與呈現正相關關系,其中收入水平、教育年限對環境參與影響顯著?。李文娟將環保行為劃分為日常環保行為與參與環保行為兩種類型,并通過對武夷山居民的調查研究發現,日常環保行為和參與環保行為具有被動性特征,其中日常環保行為僅僅受群體壓力影響;而參與環保行為則受性別、教育年限、知識水平、經濟基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王鳳對陜西省城鄉居民進行環境意識調查,并得出環境知識、環境責任感、教育年限與環境保護行為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而年齡、收入、性別并未對環境保護行為產生影響?。孫巖對大連工業園區居民的環境行為調查表明,環境情感、環境道德、社會規范能夠對居民環境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清華大學課題組基于城市居民能源消費調查數據發現,個體能源消費與主觀節能意識、節能需求之間關系微弱,它更多地受個體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邢朝國等基于CGSS2005年數據,著重探討了階層變量對居民環境意識的影響,研究發現不同社會階層的環境意識存在差異,其中統治精英、舊中間階層和新社會階層對環境不友好行為反感程度明顯高于個體戶和勞動階層,新社會階層對環境不友好行為的反感程度高于舊中間階層?。

總體來看,隨著學術界對環境行為研究重心由心理性因素逐步轉移到社會性因素,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歷史文化傳統、社會規范、社會制度、社會人口特征等對環境行為的影響。然而,對上述因素進行系統深入探討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多數是在論述環境問題根源等內容時提及的。此外,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國內學術界的研究既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個案研究等),又有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等),但是兩種方法的使用均有待進一步提升,其中定性研究方法大多用于描述社區規范、價值觀念、環境意識、環境行為變遷過程,對于深化環境行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其得出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涵,就有待于進一步考證;而定量研究目前則正是起步階段,理論推導與論證過程較為薄弱,其研究結論的推廣價值容易受到影響。

二、數據和變量

(一)數據說明

本文使用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0)數據,該調查由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全國二十余所高校及社科院共同組織開展,采用多階段分層次概率抽樣,調查范圍涵蓋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單位(港澳臺地區除外),總共抽取12000個樣本,獲得11785個有效樣本。

(二)變量說明

第一,階層變量。

按照馬克斯·韋伯的階層分類,在社會分層研究領域中,經濟收入、教育水平與職業類別最為普遍地被視為劃分社會階層等級的客觀分層指標,本文在遵循學術傳統及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對三個變量進行了具體的細分,各變量具體測量情況如下:①收入水平:本文采用的是個人年收入水平,即被訪者在過去一年中所獲得各項利潤的總和;②教育程度:以教育年限來衡量被訪者的教育水平,并將教育程度劃分為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中等教育(高中、高職、中專、技校、大專)、基礎教育(初中教育及以下),并對應賦予數值3,2,1;③職業類別:受調查問卷的限制,問卷中并未包含具體職業的選擇性題目,同時,在眾多的社會分層研究中,程金華與吳曉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能夠更為清晰、明確、適恰地體現中國職業階層狀況。他們依據被調查者工作性質(公共部門、私有部門)、職業類別(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負責人、專業和技術工作人員、辦公室和行政工作人員、商業和服務業工作人員、產業工人、個體戶及農民)、行政級別(從無級別到廳局級以上)和專業職稱(無職稱、初級、中級、高級、特級)對中國職業階層進行劃分,并將社會階層劃分為統治精英、舊中間階層、新社會階層、個體戶及勞動階級。而本文則依據程金華、吳曉剛對社會階層的分類進行研究,選取統治精英、中間階層和勞動者階層作為職業階層分類的標準?。

表2-1 階層變量的測量

第二,環境行為變量。

本文將環境行為界定為“行為個體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基于環境意識而主動實施,直接或間接產生緩解環境污染、提升環境質量等正外部性效應的行為”,同時,本文將環境行為區分為私域環境行為與公域環境行為兩種。由此,根據CGSS2010問卷內容,我們可以用以下三個子變量來測量被調查者的環境行為。

三、分析過程

(一)職業與環境行為自變量的分析

1.交互分析

表3-1數據顯示了以職業類別劃分的三個階層對因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的情況。其中,統治精英階層有11.76%總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88.24%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樣的行為,沒有人從未實施過此種行為;在中間階級中,有12.43%總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72.82%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一行為,而14.74%的人從未實施過此種行為;在勞動者階層中,8.55%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64.96%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一行為,而有26.48%的人從未實施過這一行為。三個階層群體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為“總是”一欄中基本一致,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統治精英>中間階層>勞動者階層,而在最后“從不”一欄中則是勞動者階層>中間階層>統治精英。總的來看,三個階層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消耗量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統治精英,中間階層和勞動者階層。從統計結果來看,職業變量對因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的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1 職業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減少能源消耗量交互表(N=1422)

表3-2數據反映了三個階層對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的實施水平。其中,5.56%的統治精英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94.44%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而沒有人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中間階層中,20.35%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72.21%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7.43%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勞動者階層中,15.48%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68.21%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16.31%從未實施過該種行為。三類階層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總是”一欄中,中間階層>勞動者階層>統治精英,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統治精英>中間階層>勞動者階層,而在“從不”一欄中則是勞動者階層>中間階層>統治精英。總的來看,三個階層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統治精英,中間階層和勞動者階層。從統計結果來看,職業變量對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2 職業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交互表(N=1429)

表3-3數據反映了三個階層對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的實施水平。其中,88.89%的統治精英會經常或有時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11.11%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中間階層中,10.97%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73.62%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15.4%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勞動者階層中,5.36%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62.81%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31.82%從未實施過該種行為。三類階層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總是”一欄中,中間階層>勞動者階層>統治精英,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統治精英>中間階層>勞動者階層,而在“從不”一欄中則是勞動者階層>中間階層>統治精英。總的來看,三個階層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中間階層、統治精英和勞動者階層(該結果與前兩種有一定差別,統治精英與中間階層的排序發生改變,而勞動者階層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從統計結果來看,職業變量對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3 職業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交互表(N=1422)

2.方差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職業階層變量是否真正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環境行為變量,本文對二者進行了方差分析,具體方法如下:將環境行為的三個子變量(為了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為了環境保護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為了環境保護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賦予一定分數(權重),將“從不”賦1分,“有時”賦2分,“經常”賦3分,“總是”賦4分,然后將環境行為自變量加總,這樣便得到了環境行為的得分,即環境行為=L20d(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L20e(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L20f(不購買某些產品),環境行為變量得分區間為3-15分,分值越高顯示環境行為水平/程度越高。方差分析的具體情況如下表(表3-4)所示。

表3-4的數據反映,職業階層的F檢驗統計值為25.95,P值為0.0000,因此職業階層因子顯著,這表明職業階層會對環境行為造成影響。

表3-4 職業階層與環境行為的方差分析

(二)教育變量與環境行為子變量的分析

1.交互分析

表3-5數據顯示了以教育程度劃分的三個階層對因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的情況。其中,高等教育群體有12.16%總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74.54%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樣的行為,13.3%從未實施過此種行為;在中等教育群體中,有11.11%總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67.21%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一行為,而21.68%的人從未實施過此種行為;在基礎教育群體中,8.13%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64.71%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一行為,而有27.16%的人從未實施過這一行為。三個階層群體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為“總是”一欄中,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基礎教育群體,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基礎教育群體,而在最后“從不”一欄中則是基礎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高等教育群體。總的來看,三個教育階層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消耗量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和基礎教育群體。從統計結果來看,教育變量對因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的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5 教育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減少能源消耗量交互表(N=1420)

表3-6數據反映了三個教育階層對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的實施水平。其中,18.95%的高等教育群體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73.74%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7.31%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中等教育群體中,18.01%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70.16%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11.83%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基礎教育群體中,15.72%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67.58%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16.69%從未實施過該種行為。三類教育群體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總是”一欄中,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基礎教育群體,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基礎教育群體,而在“從不”一欄中則是基礎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高等教育群體。總的來看,三個階層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和基礎教育群體。從統計結果來看,教育變量對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6 教育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交互表(N=1427)

表3-7數據反映了三個教育階層對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的實施水平。其中,11.42%的高等教育群體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76.25%會經常或有時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12.33%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中等教育群體中,6.76%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69.73%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23.51%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基礎教育群體中,5.23%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59.8%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34.97%從未實施過該種行為。三類教育階層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總是”一欄中,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基礎教育群體,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基礎教育群體,而在“從不”一欄中則是基礎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高等教育群體。總的來看,三個階層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基礎教育群體。從統計結果來看,教育變量對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7 教育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交互表(N=1420)

2.方差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教育階層變量是否真正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環境行為變量,本文對二者進行了方差分析,具體方法如下:將環境行為的三個子變量(為了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為了環境保護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為了環境保護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賦予一定分數(權重),將“從不”賦1分,“有時”賦2分,“經常”賦3分,“總是”賦4分,然后將環境行為自變量加總,這樣便得到了環境行為的得分,即環境行為=L20d(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L20e(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L20f(不購買某些產品),環境行為變量得分區間為3-15分,分值越高顯示環境行為水平/程度越高。方差分析的具體情況如下表(表3-8)所示。

表3-8的數據反映,教育階層的F檢驗統計值為25.15,P值為0.0000,因此教育階層因子顯著,這表明教育階層會對環境行為造成影響。

表3-8 教育階層與環境行為的方差分析

(三)收入變量與環境行為子變量的分析

1.交互分析

表3-9數據顯示了以收入水平劃分的三個階層對因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的情況。其中,高等收入群體有7.37%總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71.58%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樣的行為,21.05%從未實施過此種行為;在中等收入群體中,有14.71%總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70.95%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一行為,而14.34%的人從未實施過此種行為;在低等收入群體中,9.38%會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66.98%會經常或有時采取這一行為,而有23.65%的人從未實施過這一行為。三個階層群體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為“總是”一欄中,中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高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而在最后“從不”一欄中則是低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總的來看,三個收入群體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消耗量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高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從統計結果來看,收入變量對因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的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9 收入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減少能源消耗量交互表(N=1422)

表3-10數據反映出三個收入群體對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的實施水平。其中,15.10%的高等收入群體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72.92%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11.98%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中等收入群體中,24.26%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66.91%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8.82%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低等收入群體中,15.75%總會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70.46%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13.78%從未實施過該種行為。三類收入群體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總是”一欄中,中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高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而在“從不”一欄中則是低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總的來看,三個階層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高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和低等收入群體。從統計結果來看,教育變量對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這種環境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10 收入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交互表(N=1429)

表3-11數據反映了三個收入階層對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的實施水平。其中,8.38%的高等收入群體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71.72%會經常或有時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19.90%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中等收入群體中,11.81%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73.06%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15.13%從未實施過該種環境行為。在低等收入群體中,6.15%總會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65%會經常或有時實施該種環境行為,28.85%從未實施過該種行為。三類收入群體在該環境行為實施水平“總是”一欄中,中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從“經常”與“有時”兩欄加總來看,中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而在“從不”一欄中是低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總的來看,三個收入群體在實施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水平方面存在著顯著不同,從高到底依次是中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低等收入群體。從統計結果來看,收入變量對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這種環境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表3-11 收入階層與為保護環境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交互表(N=1422)

2.方差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收入階層變量是否真正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環境行為變量,本文對二者進行了方差分析,具體方法如下:將環境行為的三個子變量(為了保護環境而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為了環境保護而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為了環境保護而不去購買某些產品)賦予一定分數(權重),將“從不”賦1分,“有時”賦2分,“經常”賦3分,“總是”賦4分,然后將環境行為自變量加總,這樣便得到了環境行為的得分,即環境行為=L20d(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L20e(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L20f(不購買某些產品),環境行為變量得分區間為3-15分,分值越高顯示環境行為水平/程度越高。方差分析的具體情況如下表(表3-12)所示。

表3-12的數據反映,教育階層的F檢驗統計值為12.04,P值為0.0000,因此收入階層因子顯著,這表明收入階層會對環境行為造成影響。

表3-12 收入階層與環境行為的方差分析

(四)環境行為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明確階層變量(職業變量、教育變量、收入變量)與我國居民環境行為之間的復雜關系,本文對環境行為影響因素進行了回歸分析。在該回歸分析中,自變量主要包括職業、教育、收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其中職業、教育、收入變量為解釋變量,其他變量為控制變量;因變量是指環境行為變量,我們依然使用方差分析中對環境行為變量的分析方式,即環境行為=L20d(減少居家的油、氣、電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L20e(節約用水或對水進行再利用)+L20f(不購買某些產品),環境行為變量得分區間為3-15分,分值越高顯示環境行為水平/程度越高。

表3-13數據顯示,階層變量對環境行為存在顯著性影響。其中,職業階層變量和教育階層變量均與環境行為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即職業階層越高,居民環境行為水平越高,教育階層越高,居民環境行為水平越高;而收入階層變量與環境行為存在較為微弱的正相關關系。總而言之,階層變量確實對我國居民環境行為產生一定影響。除此之外,作為控制變量的性別、年齡、婚姻變量也會對環境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相比男性,女性具有更高的環境行為水平;相較于未婚者,已婚者有著更高的環境行為水平。

表3-13 影響中國居民環境行為的回歸模型

附注:

職業階層編碼:1統治精英2中間階層3勞動者階層;教育階層編碼:1基礎教育 2中等教育3高等教育;收入階層編碼:1低等收入2中等收入3高等收入;性別編碼:1男2女;婚姻狀況編碼:1未婚2已婚。

四、結論與討論

1.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CGSS2010)對階層因素是否影響以及如何影響我國居民環境行為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與探討。下面將基于實證研究的分析結果,對階層因素對我國居民環境行為的影響加以總結。

經過對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CGSS2010)的統計分析,本文發現階層因素對我國居民環境行為存在影響,并且不同階層在環境行為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第一,以職業劃分社會階層時,我國居民環境行為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統治精英、中間階層、勞動者階層;第二,以教育水平劃分社會階層時,我國居民環境行為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教育群體、中等教育群體和基礎教育群體;第三,以收入水平劃分社會階層時,我國居民環境行為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中等收入群體、高等收入群體和低等收入群體。

總體上,這樣的研究結論印證了本文提出的三個研究假設,即職業階層地位越高,居民的環境行為水平越高;教育階層地位越高,居民的環境行為水平越高;收入階層地位越高,居民的環境行為水平越高。除了階層變量外,本文還發現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環境行為水平;已婚者比未婚者有著更高的環境行為水平。

2.研究討論

研究表明,當前碎片化階層狀況、環境保護事業推進遲緩,致使環境行為較為缺少階層基礎,因此構建合理化階層結構,塑造適宜的生活方式勢在必行。首先,要不斷完善社會流動機制,構建階層地位機制獲致途徑,不斷削弱家庭、戶籍、性別等先賦性因素的影響,不斷凸顯教育、科技、個人能力等自致性因素的作用;同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就業隊伍、有效配置社會資源,促進社會階層由金字塔形階層結構向橄欖型社會結構轉變。其次,在政府推進社會制度改革過程中,要持續理順國家、社會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鼓勵廣大中等社會階層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當中來,使其逐漸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關注環境改善與環境狀況提升等公共議題,并將環境保護運動付諸于實踐。

注釋:

① 王民:《環境意識及測評方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年。

② 鐘毅平等:《大學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心理科學》2003年第3期。

③邵艷軍等:《對大學生公共環境意識及其影響因素的變量分析》,《創新》2011年第1期。

④ 李莉等:《環境意識對大學生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當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9期。

⑤ 劉賢偉:《價值觀、新生態范式以及環境心理控制源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論文,2012年。

⑥ 孫巖:《居民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論文,2006年。

⑦ 劉建國:《城市居民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關系研究—以蘭州市為例》,蘭州大學研究生論文,2007年。

⑧ 祁秋寅:《自然遺產地游客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傾向研究—以九寨溝為例》,《旅游學刊》2009年第11期。

⑨ 解彩霞:《城市居民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研究—以西寧市為例》,《攀登》2012年第5期。

⑩ 麻國慶:《環境研究的社會文化觀》,《社會學研究》1993年第5期。

? 馬戎,郭建如:《中國公民在環境意識與環境態度方面的差異》,《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 景軍:《認知與自覺:一個西北鄉村的環境抗爭》,《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 陳阿江:《從外源污染到內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環境惡化的社會文化邏輯》,《學海》2007年第1期。

? 陳濤:《非工業污染的環境社會學闡釋—以淮河流域徐村個案研究》,《天府新論》2008年第5期。

? 張玉林,顧金土:《環境污染背景下的三農問題》,《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3期。

?林海:《環境政策實施機制研究—一個制度分析框架》,《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1期。

? 王曉毅:《環境壓力下的草原社區—內蒙古六個嘎查村的調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 龔文娟:《中國城市居民環境友好行為之性別差異分析》,《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第6期。

?任莉穎:《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北京大學研究生論文,2000年。

?李文娟:《影響個人環境保護行為的多因素分析—來自武夷山市的調查研究》,廈門大學研究生論文,2006年。

? 王鳳:《公眾參與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研究》,西北大學研究生論文,2007年。

? 孫巖,宋金波,宋丹榮:《城市居民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管理學報》2012年第1期。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課題研究組:《社會結構地位與節能行為關系研究》,《天府新論》2011年第6期。

? 邢朝國,時立榮:《環境態度的階層差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1期。

? 程金華,吳曉剛:《社會階層與民事糾紛的解決:轉型時期中國的社會分化與法治發展》,《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2期。

(責任編輯方卿)

An Analysis on Distinction of Social Stratum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Based on 2010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Shi lirong/Chang Liang/Yan Hao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the behavior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conducted with initiative by individual in daily life practice,which will lead to the positive-externality effect of allevia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factor of strata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ratum variable and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search,we can find out that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The CGSS2010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factor of strata have certain impact on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namely,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strata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pecifically speaking,the status of the occupational stratum、the status of educational stratum and the level of the economic income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level of the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Besides,women have a higher level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an men,those who are married have a higher level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an those who are unmarried.

Environmental Behavior;Distinction of Social Stratum;Empirical Analysis

X24

A

1009-3176(2016)06-078-(12)

*項目來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項目,《公共治理視角下的環境問題研究》項目編號為FRF-BR-13-037。

2016-10-24

時立榮 男(1963-)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博士 博士生導師常亮 男(1984-)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閆昊 男(1991-)北京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環境水平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張水平作品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亚洲成年人片| 日本国产在线| 久久人体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五月天天天色| 亚洲精品日产AⅤ|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a级毛片|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天堂|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制服丝袜 91视频|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精品第一区|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激情综合五月网| 欧美午夜精品|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热九九精品|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蜜臀AV在线播放|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啪啪啪亚洲无码| www.亚洲国产| 一个色综合久久|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久草美女视频| 青青极品在线|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亚洲va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福利视频久久| 免费在线a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免费a级片|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欧美亚洲第一页|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区网址| 任我操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