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 許佳
摘 要:本文從蜀繡的歷史淵源和傳統技藝的角度出發,研究蜀繡的傳承與創新。蜀繡針法的變化和豐富,是蜀繡成為國內四大名繡的原因之一。這里對蜀繡針法作了梳理和總結,提出了一些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傳承與發展這一傳統技藝的思考,目的在于展現一代代的手工藝人為傳統技藝的延續所做不懈努力,也反映出蜀繡在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關鍵詞:蜀繡 技藝 傳承 創新
蜀繡,又稱“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刺繡品的總稱。其產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慶、綿陽、郫縣等地。它與江蘇的蘇繡、廣東的粵繡和湖南的湘繡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蜀繡以嚴謹細致、平齊光亮、緊密柔和、樸中見靈、車擰到家、渾厚圓潤的傳統針法和藝術效果著稱,具有濃郁的蜀文化特色。
一、“蜀中之寶”的歷練
“蜀”字在古時是一種野蠶的名稱。許慎在《說文》中解釋“蜀”為“葵中蠶也”。段玉裁在《榮縣志》中指出:“蠶以蜀為盛,故蜀日蠶叢,蜀亦蠶也。”蜀與繡,蜀繡與蜀文化之間從源頭上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蜀繡的興起和蠶絲織品的出現密切相關。蜀地作為桑蠶之鄉,為蜀繡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蜀都繡女心靈手巧,到西漢年間蜀地已是聞名全國的錦繡之都。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西漢司馬相如在一篇論作賦技巧的文章中:“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而后,西漢文學家揚雄在《繡補》一詩中也不乏對蜀繡針補文化結成的刺繡技藝之碩果給予贊美之詞。那時蜀都已是“若揮錦布繡”“揮朧織錦”“展帛刺繡”的繁榮景象。到西漢末,以蜀錦、蜀繡為龍角鳳冠的蜀地“女工之業,覆衣天下”(選自《后漢書》),并因南方絲綢之路的進一步拓展而揚名海外。蜀繡作為罕見的工藝品,開始受朝廷的控制。漢室少府蜀官的東、西織造室,就是為皇家加工錦帛刺繡而設立。成都城內還專門設有官府工匠聚居的“錦官城”(故成都又稱“錦城”)。《皇朝通鑒》卷十三也載述,“蜀工富饒,絲帛所產,民制作冰、縱、綺、繡等物,號為冠天下”,列為蜀中三寶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視民間工藝的保護和發展,于1951年成立了三個公私合營的刺繡廠,1961年合并為“成都蜀繡廠”。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這一具有千年古老傳統的工藝得到新生,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在有關部門配合下,蜀繡廠整理、收集蜀繡傳統產品,研究傳統技法,試驗新針法,豐富提高了蜀繡技藝,制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二、“以針代筆,以線暈色”
蜀繡的針法和技巧獨特而復雜,僅針法就有十二大類、一百三十多種。基本針法有閂針、暈針、鋪針、滾針、車凝針、編織針、飛針、截針、摻針、撥針、沙針、蓋針等。并且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結合,來充分表現陰陽遠近的美感。不同的針法具有不同的表現力和效果,每一針都相當講究,一旦走錯一針,整幅作品就可能前功盡棄。蜀繡的技法是四大名繡中最為豐富的,同時也是較難學習掌握的。
(一)暈針 在蜀繡的常用針法中,暈針最擅長用來表現繡物的質感,及光、形、色。也是其行走于繡林,區別于其他刺繡流派的主要標志,暈針是指一種有規律的長短針,按針法組織方式的不同可分二二針、二三針和全三針。其中二三針是蜀繡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暈針,具有針法嚴謹、結實耐磨、表現力強、繡面平齊光亮、針跡均勻的特點,是繡制日用品與欣賞品的主要針法。二二針是指有規律的二針二針地排列,按實際情況一排一排地變化色彩,表現暈色效果。三三針普遍用于花卉人物等,具有光亮平齊的效果。
由于暈針針法長短不一,每排長短不等而針腳卻緊密相接,因此能更好地體現事物的立體感和真實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對象的光色,善于表現色彩暈染,表現出不同的光、潔、粗、細、軟、硬、松、散等質感,更好地表現繪畫效果。
(二)閂針 閂針,是一種很短的針腳,一般用在繡好的繡面上,為了更好地體現色彩的調和,按刺繡物象的具體需要,用二二或二三針閂,一般只用兩色。深的閂淺色,淺色閂深色。此種針法適用于繡制山水和孔雀羽毛等,以體現其真實感和色彩的層次感。
(三)斜滾針等針法 斜滾針是蜀繡最基本的針法之一,它使兩線緊靠,形成條紋,適宜表現花藤、葉筋、水波、松針等;衣錦紋針,適合繡各種裝飾圖案;參針,裝飾性強;蓬鋪針,具有對折閃光的效果;交叉針,表現動物皮毛質感切針,適宜表現透明的輕紗、薄霧、水泡。此外,常用的還有花針、虛實針、亂針、斜針、沙針、鋪針等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產生出更豐富的視覺效果。
三、千年技藝,敢為新
(一)針法創新 說到蜀繡針法的創新,就不得不提到國家級傳承人康寧,她師從蜀繡藝人王清云、工藝美術大師唐振明。為了使蜀繡能夠發揚光大,更上一個新臺階,她經過三十多年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如今已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康寧繡”的創始人。“康寧繡”傳承了蜀繡精華,并自成一派。她創造的雙面異形異彩繡被國內刺繡界譽為蜀繡一絕。“雙面全異繡”,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幅薄如蟬翼的絲織品上,雙手在正反兩面同時上下運針,最終繡制出兩幅形象不同,色彩相異的繡品。針腳密實,藏而不露,邊緣處理嚴謹,繡品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康寧“雙面全異繡”的創新,是蜀繡針法上的又一次進步。
(二)繡藝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蜀繡也在不斷地改革創新與完善。國家級工藝大師、蜀繡傳承人郝淑萍不斷努力創新,使蜀繡的藝術形式從中國畫的二維平面形式走向了西方油畫的三維立體形式,從中國畫對固有色的描摹走向了西方油畫對環境光、環境色的刻畫。在向西方繪畫風格取經的同時,郝淑萍也不忘挖掘民族魂,她在繼承蜀繡古代技藝的同時,也努力向周邊少數民族學習,藏族和彝族的服飾文化讓她受益良多。
(三)產品創新 蜀繡產品大致可分為兩類:實用品和工藝品。過去,蜀繡產品主要以繡衣、被面、枕套、繡花鞋為主,花色品種單一,技術含量較低,不能充分體現蜀繡的精湛技藝。如今,隨著人們對外交流增多,蜀繡產品開始朝工藝品方向發展,開發出單面繡、雙面繡、異色繡等新產品,題材也由過去簡單的花鳥、人物發展為更有地域特色的系列產品。蜀繡形成了“大小熊貓、芙蓉鯉魚”兩個系列,并深受市場的青睞。
四、蜀繡產業與非遺保護的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的文化,是文化產業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方面,非遺是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非遺具有其獨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方式,能夠為文化產業提供豐富的題材和原料產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是非遺傳承、保護、利用、發展和創新的媒介,文化產業能夠使得非遺這種無形的思想精神得以傳播,也能夠使其變成有形的物質產品從而得以推廣與銷售。
在全球經濟和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今天,文化產業的發展勢必會出現一些新的變革。
(一)平臺信息化 隨著“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提出,不僅豐富了文化信息的傳播途徑、傳播秩序和傳播內容,更多的是對傳統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化創意和資源可以通過網絡無邊界地傳播和共享;文化產品的信息比重加大;文化實體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進行傳播。在信息時代,通過大數據了解消費者文化的需求,成為文化企業的必然趨勢。
(二)內容虛擬化 在信息經濟和虛擬產業的推動下,現在的很多生產看不到材料,不需要工具,聽不到聲音,產品和服務也不占用物理空間。人們正逐漸進入一個數字的“虛擬社會”,文化產業也不例外。比如現在的人們依然讀書看報,但是介質已經發生變化;我們不需要樂器,通過數字終端也能演奏音樂;書畫擺脫了筆墨紙硯的束縛,也可以變得更加真實;舞臺藝術加入聲光電的技術,形成演員與虛擬影像同臺演出的畫面等。
(三)產業跨界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工業生產的行業區分已經被打破,產業融合正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跨文化融合也是產業融合的另一大方式,近年來國外電影頻頻以“中國元素”來打入國內市場,就是為了迎合國內巨大的電影消費市場。
五、結語
蜀繡起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腹地的一顆藝術明珠。縱觀蜀繡的文明史,其變化莫測的針法和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四海聞名。它與當地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相輔相成,緊密相連,是文化和時代的完美融合。它以最為古老和傳統的技法,融合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文化觀念,化丹青濃彩于絲絹之上,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宏圖巨畫,展現了變幻莫測、鬼斧神工的藝術面貌。
傳承,不僅是技藝,更是一物入魂的精心制作。而與創新并行,蜀繡這一承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藝術經典方能在更廣闊的文化價值觀關系網中得到傳承,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趙敏.中國蜀繡[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5.
[2] 江佳英,嚴淇.璀璨蜀繡:經緯之間的藝術[J].中國博物館,2010(1):97-102.
[3] [日]喜多俊之.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M].郭菀琪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4] 凹凸.紋道——蜀錦、蜀繡、漆藝:流光溢彩的國家技藝[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8:16-42.
[5] 李學英編著.中國傳統紋樣資料精選:絲綢、藍印花布、刺繡[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12-49.
[6] 孫佩蘭編著.中國刺繡史[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