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格力臨時股東大會上,格力電器收購銀隆被質疑,掌門人董明珠向股東發難,“沒有哪次會是沒有掌聲的,你們這次居然沒鼓掌。”她還稱,如果不是她,不給中小投資者分紅又如何?
格力電器公告表明,股東大會否決了15項提案,其中包括收購珠海銀隆方案,這才是董明珠發飆的真正原因。
這或許是萬科的股權爭奪戰引發的格力電器管理層的焦慮。但從法理上說,一個企業掌門人尤其是明星企業家,應本著何種態度對待自己的股東,這確實是個不得不擺清楚的問題。
眾所周知,從萬科爭奪戰開始,A股上那些股權分散、股價被低估的優質企業,就成了機構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像格力這樣盈利能力強的制造業企業更是備受垂青。而明星企業如何應對這種投資者的垂青,甚或“野蠻人”的收購,考驗著企業執行《公司法》的水平,也考驗著全社會公司治理的水平。
第一,要規則立世。當“野蠻人叩門”,只有按資本的規則來博弈。收購者雖然手法凌厲,但只要是按規則行事,按現代企業治理所遵從資本法則,人家就沒有錯。企業就應按相應規則應對,而非大發言論,例如萬科內部公開信稱,“我們不是資本的奴隸,過去不是,未來也不是……不是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但資本市場自有規矩,這些規矩是現代資本市場的基石,不得不遵從。
不能說企業家精神就比資本更創造價值。沒有規則什么價值都保存不下來。在全社會層面上,不只資本市場,整個社會都要尊重規則。
第二,企業家在關鍵時刻要擺正位置,須知,在關鍵時刻你是代表一家企業在說話。汶川地震時王石的言論招致非議,已經教訓很深了。尤其在新媒體時代,你可以當意見領袖、網絡紅人,但針對企業命運大是大非問題,要謹言慎行。
第三,如何保護小股東利益。在歷次資本與企業雙輸的搏殺中,高位接盤的中小股東都是大輸家。而尊重和保護中小股東是企業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然,王石、董明珠們作為公眾意見領袖的立場,值得尊重,他們追求產品品質的企業家精神更值得尊敬。但這不代表企業家可以不尊重股東權益,任意行事,尤其是涉及重大重組和并購的題材時更應如此。
在本次格力紛爭之中,董明珠在今年8月拋出了35條公告,包括提出一個130億+100億的定增投資方案收購珠海銀隆合計100%股權,隨后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一片嘩然,質疑聲不斷,是有原因的。
投資者質疑有幾點:首先,珠海銀隆不值130億,為何溢價兩倍收購?其次,珠海銀隆的收入嚴重依賴政府補貼,而且新能源電池技術不成熟;第三,一個做家電企業的要跨界做新能源客車,完全兩個不同的領域,此前已經有多家家電企業搞跨界死在沙灘上了……最后還有,董明珠說好賣一億部格力手機,可結果呢?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增發帶來的持股比例稀釋。這是格力的股東怨聲載道的根源。據公告,格力增發完成后,格力電器總股本將從60.2億增加到75億股,這意味著除了參與100億定增的格力集團和董明珠,所有股東持股比例都被攤薄了20%。
讓我們回到一個老問題:企業家與股東誰對企業更重要?其實缺哪一個都不行。董明珠稱,“格力人從1個億、從1%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是靠你們來嗎?”但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格力決不會這么快速取得今天的市場地位。還得感謝那些在關鍵時刻投資格力的資本方包括中小散戶,沒有他們格力斷沒有今天。
回歸本質,現代企業治理的核心是:企業實行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組成的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并有效運轉。 尤其對上市公司而言,董事會要代表各大股東利益,獨立董事要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當遇到糾紛時,應本著協商的原則,霸氣甚或霸道是萬萬要不得的。
企業一旦做大做強,就不是企業家的企業,而是公眾企業了。就一家公眾企業而言,要搞好股東、員工、客戶、社會、媒體和政府的六種關系,缺一不可,此所謂企業關系維護的“平行六邊形”。企業家處于六方的焦點,在關鍵時刻需要謹言慎行。
但愿今年的萬科之爭和正在發生的格力紛爭能為中國的公司治理提供一個值得借鑒的樣本,讓企業方、資本方和社會公眾均能受益,唯此,中國的企業才能走得久遠,中國的市場經濟才會在規則下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