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2005年,經濟學家史蒂芬·列維特和新聞記者史蒂芬·都伯納合寫了《魔鬼經濟學1》。這本書引起廣大讀者的極大興趣,當年即在經管類暢銷書中排名第一,但也引起了幾乎所有主流犯罪學家、道德家和經濟學家的反對。面對媒體的抨擊、嘲弄,甚至污蔑和謾罵,他們并沒有低頭,而且覺得許多話還沒有說完,于是又寫了《魔鬼經濟學》系列的后面三部。“魔鬼”之后再“魔鬼”,是對反對者的挑戰,表明作者“魔鬼”到底的決心。
作者在“寫在前面”中為我們讀這套書提供了啟示。他們承認在《魔鬼經濟學1》中撒了兩次謊。第一次是說這本書沒有主題。其實主題是有的,只是為了避免與出版商的爭執才這樣寫。主題就是“刺激之下,人們會做出反應,盡管反應方式并不一定是能預見到的或是一目了然的。正因為如此,非預期后果法則(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才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法則之一”。這套書的主題,就是引導你如何用經濟學的刺激—反應模式,透過形形色色的怪誕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這種意義上說,它可以引導你的思維,提高你分析各種現象的能力。
第二個“謊言”是說“在書中揭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世間萬物的真相”。其實任何一本書都無法探討“世間萬物”,這僅僅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上一本書探討了一些事物,后面幾本書又繼續探討了另一些事物,但還不是“萬物”,僅僅是多了一些物。這表明后面幾本實際上是第一本書的繼續或延伸,因此,讀其中一本時,找來上一本看看會是很有趣的。不過它們并不像系列小說那樣有密不可分的連續性,分開讀,或者只讀這一本,不讀另一本,也會同樣有收益。讀了作者對世間某些事物的分析,你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去看“世間萬物”。用經濟學分析各種現象的原理是相同的。
書中雖然沒有講述“萬物”,但所涉及的人和事的范圍也相當廣泛,從街頭妓女到恐怖分子,從人們對犯罪的冷漠到利他主義的捐贈,從孕婦的安全到汽車安全帶,從颶風到全球變暖。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用的仍然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過如果以教科書式的方法給你講這些思維方式,你也許理解不了,或者印象不深,甚至學過就忘,但當作者把思維方式融入這些事件時,你就會有深刻的印象,不僅難以忘記,而且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它們。我想,這就是《魔鬼經濟學》成為暢銷書,又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
經濟學講供求法則,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了,但它又最關鍵。無怪乎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都說,鸚鵡學會了“供求”這個詞,就成經濟學家了。但最簡單的道理也極容易被遺忘。
許多人指責房價高往往從道德層面或收入水平出發,卻忘了供求關系。作者用妓女這種現象說明了供求關系的作用。在美國,賣淫也是非法的,非法還存在,就在于有需求(“自遠古以來,男人總是不滿足于免費性愛,他們還要更多”),有人愿意出錢,一些女性當妓女能得到多于正常工資的收入,這就形成供給,于是供求相遇就有了這個市場。而且,大多數妓女并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在這個市場上,“薪水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法則決定的,而這個法則往往比立法機構所出臺的法律更有效”。作者還用供求法則解釋了“為什么妓女的收入越來越少”并不是需求少了,而是供給有了競爭——由于性解放,“愿意與男人免費發生性行為的女人”越來越多。“一星期中哪天掙的最多?”周五最忙,但周六的收入比周五高20%左右。這是因為“周六的客戶一般會選擇價格更高的性服務”——還是在于需求。作者還分析了為什么會有“皮條客”,并將其與房地產經紀人比較,此外還分析了其他問題。這些分析表明供求法則適用于“世間萬物”。
當然,供求法則是分析“世間萬物”的基本課,但絕不是唯一工具。經濟學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供求關系,薩繆爾森的說法其實只是開個玩笑。它只說明供求法則在經濟學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它的唯一性。而且,分析“世間萬物”,也不能光靠經濟學,還要靠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科學。各門學科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對象與方法,但它們之間又是相關的。經濟學與這些學科都有交叉關系。作者在分析各種現象時,涉及的學科也是極為廣泛的。例如,他們分析了天才與成就的關系、恐怖分子與家庭的關系、最出色的醫生和最差勁的醫生的差別、恐怖分子賬戶的特點以及如何判斷恐怖分子。這些就不是供求法則所能解決的了。
作者的分析看似冰冷,其實關乎人性。作者舉出了一個婦女受害與旁人冷漠的事件和許多利他主義的捐贈。這兩種相反的行為反映了人性的兩面,說明了“人類的表現并沒有想象得那樣崇高,但也沒有那么邪惡”。我想,這才是領悟經濟學和其他科學的中心,也是理解各種矛盾的、錯綜復雜的現象的根本。我們過去習慣于用英雄人物的行為來否認人性利己的論斷,但現實中許多丑惡的行為又讓我們困惑。這種關于人性兩面性的論述則有助于我們在困惑中找到一條正確的認識事物之路。
不一樣的事情,往往有一樣的邏輯,而且“看來毫無頭緒的大難題,其解決方案竟如此令人稱奇”。例如,過去產婦死亡和瘟疫的傳染往往讓人困惑不已,但塞梅爾維斯大夫卻找到了一種簡單的解決方法——用含氯水給雙手消毒。這就告訴了我們,許多復雜的問題其實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解決。這種思路不僅可用于醫療,也可以用于許多問題。
作者的思維是發散式的,往往從一個問題聯想到另一個問題。例如,論述38人看著犯罪分子侵害一個婦女而表現出的冷漠時,就聯系到電視與犯罪的關系。這樣的發散式思維方法,也許我們還不習慣,但的確有助于打開思路,深化分析。只要認真讀下去,你的思維水平肯定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