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意 婁玉鈐
【摘 要】 髖痹為肢體痹之一,是按肢體部位分類的風濕病三級痹病。歷史上對于髖痹相關論述較少且散亂。通過對髖痹有關歷代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包括髖痹的病名、髖痹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對髖痹的論述及髖痹的治療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認識髖痹,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 髖痹;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損害;髖關節骨關節炎;肢體痹;風濕病(痹病);三級痹病;虛邪瘀
髖痹是以髖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則強直等為主要表現的風濕病[1]。髖痹為肢體痹之一[2],是風濕病的三級痹病[3-4],歷代文獻對髖痹論述較少且散亂。本文通過對髖痹的文獻進行研究和系統梳理,以便能使髖痹理論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1 髖痹的病名
古代文獻中無髖痹之名,多以癥狀出現于各論著之中。“髖”字歷代文獻出現較少,多為胯、髀、股等所替代,故古代文獻中的所論述的髀痛、胯痛、股痛等多與本病有關。如早于《黃帝內經》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有“股內痛”“魚股痛”等描述。《內經》論有“腰股痛”“股脛足膝中痛”等表現。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則有“髀痹”病名。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等論有“腰胯疼痛”。元·朱震亨《脈因證治》等論有“腰髀痛”。明·王肯堂《證治準繩》等論有“腰胯痛”。清·張璐《張氏醫通》論有“大股痛”。《中國風濕病學》等論有“股陰痹”。現代婁多峰最早提出髖痹之名。婁玉鈐《中醫風濕病學》首次完善“髖痹”理法方藥。臨床上依其發病特點,髖痹還有不同稱謂。
1.1 股 痛 股,特指大腿,而股骨及股骨頭是髖關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古代文獻中的“股痛”就是本病的主要癥狀,也是最早以此癥狀來稱呼本病。早在《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就有“股內痛”;《陰陽十一脈灸經》論有“魚股痛”。《內經》論述有“腰股痛”“陰股引髀而痛”等。《丹臺玉案》列有“股痛門”。《張氏醫通》在“腿痛”中論有“大股痛”。《中國風濕病學》《風濕病診斷治療學》等將本病稱為“股陰痹”。
1.2 髀 痹 髀,指大腿,股胯部。髀痹是本病最早的名稱,首見于《針灸甲乙經》,其曰:“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醫學綱目》從之。另外,《靈樞·脹論》《脈因證治》《醫醇賸義》論有“腰髀痛”。《經歷雜論》論有“髀骨痛”。《丁甘仁醫案》《痹痿專輯》論有“腰髀痹”。
1.3 胯 痛 胯,指腰和大腿之間的部分。古代文獻多將“胯”與“髖”通稱,如胯骨即髖骨等。因此,胯痛是本病的最主要癥狀,也多以此癥狀來稱呼本病。《太平圣惠方》《儒門事親》《普濟方》《證治準繩》等論有“腰胯疼痛”。《證治準繩》《張氏醫通》論有“腰胯痛”。
1.4 環跳風 《痹痿專輯》把發于髖關節的痹病稱為環跳風。《痹病論治學》將西醫學的髖關節肥大性關節炎稱為環跳風。環跳風作為病名,多為民間俗稱,是本病出現的以環跳穴部位癥狀為主的特殊表現,因此也可以作為特殊痹之一[5]。
1.5 髖 痹 髖,髀上也。古代文獻無髖痹之名。婁多峰提出髖痹之名,在《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的“下肢痹病”中論有本病[6],并列有髖痹醫案8例。婁玉鈐在《中華中醫藥雜志》中首次把髖痹作為肢體痹之一進行論述[3]。《中醫風濕病學》最早獨立章節對髖痹的定義、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調護預防等進行論述,完備其理法方藥[1]。其后多被采用[7]。
2 髖痹的病因病機
髖痹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感受外邪,或勞損外傷,導致髖部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閉阻,筋骨失養而致。
2.1 感受外邪 氣運太過或不及,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痹阻經脈,髖部氣血瘀阻,而致本病;或居住潮濕,或素體虛弱,外感風寒濕等邪,邪侵髖部,經脈受阻,而致髖痹。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水不及,濕乃大行,……腰股痛發,腘腨股膝不便。”《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足病。”“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太平圣惠方》曰:“腳膝腰胯被冷風攻擊,疼痛不得行走。”宋代《圣濟總錄》曰:“蓋腎主腰腳,其經為寒邪冷氣所客,注于腰腳,則膝脛髀胯腰脊冷痛。”金張從正《儒門事親》曰:“夫婦人腰胯疼痛,兩腳麻木,惡寒喜暖者,《內經》曰乃是風寒濕痹。”《證治準繩》曰:“因傷于寒濕,流注經絡,結滯骨節,氣血不和,而致腰胯痛。”“足跗熱起漸至腰胯,……皆是濕熱為病。”明·孫文胤《丹臺玉案》曰:“脾經受濕,下流于股,則肉酸疼;肝經受寒,下及于股,則筋攣急痛;腎經受寒,下注于股,則骨髓冷痛。”清·喻昌《醫門法律》曰:“因風寒濕三氣,混合入于陰股。”李用粹《證治匯補》曰:“臂髀腰腳骨熱腫者,行步艱難者,濕熱成痹也。”《張氏醫通》曰:“濕氣傷腎,腎不生肝,肝風挾濕,流走四肢,肩髀疼痛。”“寒濕流注于足少陽之經絡,則為腰胯痛。”顧世澄《瘍醫大全》曰:“寒濕氣襲于經絡血脈之中為痛,痛于兩臂、兩股、腰背、環跳之間。”
2.2 正氣虧虛 先天稟賦不足,或房事不節,或年老體虛,肝腎虧虛,腎精虧少,骨髓化源不足,精血不充,筋骨失養而致髖痹。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腎主腰腳,腎虛弱則為風邪所乘,風冷客于髀樞之間,故痛也。”《太平圣惠方》曰:“腎臟虛冷,氣攻腰胯疼痛,羸弱無力。”“夫腰胯疼痛者,由氣血膚腠虛疏,而受風冷故也;腎主腰腳,腎臟虛弱,為風邪所乘,風冷客于腰胯之間,故令疼痛耳。”《圣濟總錄》曰:“勞傷之人,腎氣既衰,陽氣不足,寒濕內攻,經絡拘急,所以腰髖強直而痛,不能俯仰也。”金·李杲《東垣試效方》曰:“足太陽膀胱之脈,……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經氣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清·錢秀昌《傷科補要》曰:“血虛氣弱,下部腰胯膝腿疼痛,筋骨痠軟無力,步履艱難。”林佩琴《類證治裁》曰:“陰虛者體羸,足心及股脛熱痛。”馬培之《馬培之醫案》曰:“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在腎者,腰脊強痛,痛引股腿,日久精血衰奪,筋骨不榮。”劉恒瑞《經歷雜論》曰:“恐懼傷腎,腰髀虛痛
喜按。”
2.3 痰瘀氣滯 飲食不節,過食或嗜食辛辣香燥膏粱厚味,或過度飲酒,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津液不化,濕聚成痰,痰濕痹阻而致髖痹;或郁怒憂思,氣機不利,氣滯血瘀,經絡痹阻,而致痹;或慢性勞損,或髖部骨折、跌仆閃挫局部血脈受損,離經之血阻于經脈,瘀血痹阻而發病。《太平圣惠方》曰:“傷折后,腳膝腰胯被冷風攻擊,疼痛不得行走。”《圣濟總錄》曰:“傷寒后風虛氣滯,攻腰胯疼痛,坐臥艱難。”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曰:“惡血注之,股外腫。”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痰飲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頸項、胸背、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作痛,走易不定。”《丹臺玉案》曰:“婦人產后或患股痛,乃惡血流于經絡也。”《醫門法律》曰:“忽患胸背、手腳、腰胯痛不可忍,牽連筋骨,坐臥不寧,走移無定,乃痰涎伏在胸膈上下,變為此疾……風寒濕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為相援。”《證治匯補》曰:“髀樞左右一點痛起,延至膝骭腫大,惡寒,夜劇者,痰也。”
綜上所述,本病病因不外“虛邪瘀”[8]三個方面。主要病機是經脈痹阻,氣血不暢,筋骨失養。病位在髖部,與肝脾腎等臟腑關系密切。本病病程較長,病情復雜,常形成虛實夾雜之證。虛多為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等;實多為風寒濕痹、血瘀痰濁等。病邪日久不祛,侵入骨骱者,可見骨蝕、骨痿、畸形;內舍臟腑者,可出現臟腑痹。
3 髖痹的主要表現
“腰股痛發,腘腨股膝不便。”(《素問·氣交變大論》)“尻股膝髀腨?足病。”“股脛足膝中痛。”(《素問·至真要大論》)“股脛淫濼。”(《靈樞·厥病》)“陰股引髀而痛。”(《靈樞·經筋》)“髀樞中痛不可舉。”(《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資生經》)“足髀不可舉。”“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針灸甲乙經》《醫學綱目》)“髀樞腳痛。”“髀中痛不得行。”“髀樞膝骨痹不仁。”“腰脊股臀尻陰寒痛。”(《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資生經》)“腰胯疼冷。”(《外臺秘要》)“腰胯疼痛,筋脈拘急,行動難。”“腰胯疼痛,羸弱無力。”“腰胯間疼痛不可忍。”“腰胯及脅肋疼痛不可忍。”“腰胯疼痛,四肢少力。”“腰胯疼痛,行步不得。”“腰胯連兩脅,疼痛如打。”“腰胯連腳膝,曉夜疼痛不可忍。”(《太平圣惠方》《普濟方》)“腳膝腰胯……疼痛不得行走。”(《太平圣惠方》)“膝脛髀腰脊冷落。”(《圣濟總錄》《普濟方》)“腰髖強直而痛,不能俯仰。”“膝脛髀胯腰脊冷痛,肌肉不仁。”“腰胯疼痛,坐臥艱難。”(《圣濟總錄》)“髀樞股?痛。”“腳股筋急,髀樞不仁。”“腰髖疼,腳膝不遂。”“筋攣楚酸,髀樞痛。”“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股外腫。”“腰髖疼脊強不得轉。”(《針灸資生經》)“頸項、胸背、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作痛。”(《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婦人腰胯疼痛,兩腳麻木,惡寒喜暖。”(《儒門事親》《普濟方》)“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東垣試效方》《醫學綱目》《馬培之醫案》)“腰胯不能動移。”(《永樂大典》引《風科集驗方》)“背手腳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走易不定。”“腰胯肋下,結氣刺痛。”“冷氣連腰胯痛。”“腰胯冷痛。”“冷滯風氣,攻刺腰胯疼痛。”(《普濟方》)“腰背以下腿股癱瘓,寸步不能,日夜抽掣,伏床不起。”(《解圍元藪》)“腰、膝、臂、髀大骨痛。”(《明醫指掌》)“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證治準繩》)“腰胯濕熱作痛。”(《壽世保元》)“兩股上連腰胯疼痛。”(《丹臺玉案》)“胸背、手腳、腰胯痛不可忍,牽連筋骨,坐臥不寧,走移無定。”(《醫門法律》)“臂髀腰腳骨熱腫者,行步艱難……髀樞左右一點痛起,延至膝骭腫大,惡寒,夜劇。”(《證治匯補》)“足心及股脛熱痛,左尺細數,或兩尺數盛。”(《張氏醫通》《類證治裁》)“肩髀疼痛,拘急浮腫。”“痛自腰胯以至足脛,或上或下,或紅或腫。”“大股痛,痛而喜按……痛不可按。”(《張氏醫通》)“痛于兩臂、兩股、腰背、環跳之間。”(《瘍醫大全》)“腰痛連環跳穴痛痹……腰髀環跳悉痛,脈澀,煩勞即發。”(《雜病源流犀燭》)“腰胯膝腿疼痛,筋骨痠軟無力,步履艱難。”(《傷科補要》)“胯久痛。”(《春腳集》)“腰脊強痛,痛引股腿。”(《馬培之醫案》)“腰髀虛痛喜按。”(《經歷雜論》)“腫痛,以肘臂股膝內側為甚。”“肩肘、腕指、髀樞、膝臏、踝趾諸關節,游走作痛。”“髀膝、肩肘關節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較肩肘為重。”(《臨證會要》)“筋骨疼痛,腰胯痠痛。”(《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歷代醫家從不同角度對髖痹的表現進行了描述。綜合文獻所述,髖痹的主要癥狀有:髖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則強直等;髖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疼痛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行走活動后可加重,多為針刺樣痛、鈍痛、酸痛不適;病程久者多伴患肢肌肉萎縮、肌力下降、感覺減退、走路跛行。根據其證候特點,西醫學的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損害、髖關節骨關節炎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髖關節滑膜炎等出現髖痹表現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1]。
4 歷代醫家對髖痹的論述
在《內經》之前,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對本病就有描述:“〔少〕陽眽(脈)……是少陽
〔眽(脈)主〕治。其所產病:……脾(髀)[外]廉[痛],[□痛],魚股痛,[膝外廉]痛。”是現存文獻對本病的最早論述。《內經》對本病也有相關論述。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水不及,濕乃大行,長氣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數至……,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腘腨股膝不便。”《靈樞·經筋》曰:“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其病……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靈樞·厥病》曰:“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并強調腎經與髖部關系密切,如《靈樞·經脈》曰:“足少陰腎之脈……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太平圣惠方》首次詳論“腰胯疼痛”。《針灸資生經》在“足雜病”中論有“跟、股、脛、腿、髀樞”等。《脈因證治》在“腰痛”中附有“腰胯重痛”曰:“腰胯痛,脈大者,腎虛;脈澀者,痰血。”“腰胯重痛:因,風寒濕流注經絡,結凝骨節,氣血不和而痛;痰積趁逐經絡,流注搏于血內,亦然。”另肩背痛附有腰髀痛:“因:小腸經氣,小腸心痛及腑;外有肺風、肺寒、骨虛而致。”明·朱橚《普濟方》承《圣濟總錄》曰:“蓋腎主腰腳,其經為寒邪冷氣所客,注于腰腳,則膝脛髀腰脊冷落。”《證治準繩》詳論“腰胯痛”曰:“腰痛,足太陽膀胱經也;胯痛,足少陽膽經之所過也。……有痰積郁滯經絡,流搏瘀血,內亦作痛。”龔廷賢《壽世保元》論有“腰胯濕熱作痛”。《丹臺玉案》設“股痛門”論述曰:“股居一身之下,眾陰之所歸,而其所以作痛者,三經受病也。足太陰脾經主肉,足厥陰肝經主筋,足少陰腎經主骨。”“股痛之脈,沉遲者多,浮大因風熱。”
5 髖痹相關問題
5.1 髖痹與骶痹 兩者均可出現骶胯部疼痛。骶痹以骶部疼痛、酸沉為主要表現,有些骶痹可連及臀腿[9],但主要病位在骶部;髖痹以髖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則強直等為主要表現,主要病位在髖部。但在部位上,骶與髖相鄰,功能相關,聯系密切,因而病變時易合并出現。兩者應注意區分。
5.2 髖痹與腿痹 兩者均可出現髖部疼痛。腿痹主要病位在整個腿部,是以腿部癥狀為主,有些腿痹可連及髖足;髖痹主要病位在髖部,是以髖部癥狀為主。兩者病位不同,不難鑒別。但在部位上,髖也是腿的一部分,因而病變時易合并出現。髖痹進一步發展可為腿痹。
5.3 髖痹與腎痹 兩者均可出現髖部疼痛。腎痹病變部位在腎在骨,受累部位廣泛,多由骨痹不已,進一步發展,內舍于腎所致[10],故多伴有骨痹的癥狀;而髖痹病位主要在髖部,較腎痹局限,是以髖部癥狀為主。但兩者發病都與腎虛相關,因此,可有部分相同癥狀。髖痹有時可視為腎痹一部分,部分髖痹進一步發展可為腎痹。
5.4 髖痹與經筋痹 兩者都可出現髖部疼痛。髖部經筋痹有明確的壓痛點,多在經筋走行之上;髖痹疼痛部位局限在髖部筋骨關節[11]。因此,兩者不難鑒別。
6 髖痹的治療
6.1 髖痹的治療原則 本病初起,外邪痹阻,氣滯血瘀,邪盛正實,治以祛邪通絡、活血化瘀為原則。久病遷延或體虛之人,多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邪少正虛,治以滋養肝腎、補益氣血,兼祛邪通絡為原則。另外,本病治療應重視針灸、理療等,適當功能鍛煉。伴發髖部經筋痹者,應兼顧
治療。
6.2 歷代醫家對髖痹的論治
6.2.1 秦漢晉唐時期 《內經》提出針刺治療本病。《傷寒論》的當歸四逆湯可治寒入經絡,以致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針灸甲乙經》承《內經》針灸治療本病曰:“風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闔中,以圓利針,大針不可。”“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陽陵泉主之。”“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留之,以月生死為痏數,立已;長針亦可。腰脅相引痛急,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備急千金要方》《圣濟總錄》《醫學綱目》從之。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針灸治療本病曰:“陽輔、陽交、陽陵泉主髀樞膝骨痹不仁。”“扶承主腰脊股臀尻陰寒痛。”“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樞腳痛。”“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主髀樞中痛不可舉。”“臨泣、三陰交主髀中痛不得行。”“涌泉、然谷主凡髀樞中痛不可舉。”《針灸資生經》從之。王燾《外臺秘要》用生石解酒治療“腰胯疼冷,風痹腳弱”。
6.2.2 宋金元時期 《太平圣惠方》專列“治腰胯疼痛諸方”12首:用獨活散“治冷滯風氣攻刺,腰胯疼痛”。虎骨散“治腰胯連腳膝,曉夜疼痛不可忍”。熟地黃散“治腰胯及脅肋疼痛不可忍”。狗脊丸“治腎臟虛冷,氣攻腰胯疼痛”。牛膝丸“治腰胯疼痛,四肢少力”。木香丸“治久冷,腰胯疼痛”。萆薢丸“治腰胯疼痛,筋脈拘急,行動難”。巴戟丸“治風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并外用熨方治療本病;用淋熨虎骨湯“治傷折后,腳膝腰胯被冷風攻擊,疼痛不得行走。煎十余沸,漸漸淋熨痛處,立效”。《圣濟總錄》用芫花散“治傷寒后風虛氣滯,攻腰胯疼痛”。《針灸資生經》承《備急千金要方》針灸治療本病曰:“腰俞治腰髖疼。”“跗陽治……髀樞股?痛。”“浮郄治髀樞不仁。”“白環俞治腰髖疼,腳膝不遂。”“京骨治筋攣楚酸,髀樞痛”,“委中治……風痹髀樞痛。”“合陽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殷門治……惡血注之股外腫。”《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用控涎丹“治痰飲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頸項、胸背、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作痛,走易不定”。《普濟方》《醫門法律》從之。《儒門事親》曰:“婦人腰胯疼痛,……先可服除濕丹七八十丸,量虛實以意加減;次以禹功散投之,瀉十余行,清冷積水,青黃涎沫為驗;后以長流水同生姜、棗煎五苓散服之,風濕散而血氣和也。”《脈因證治》對于“腰胯重痛”的治療“宜流濕,散風寒,逐痰積,氣血自然湍流也,除濕丹……禹功散”。
6.2.3 明清時期 《普濟方》承《太平圣惠方》列有狗脊丸、萆薢丸、應痛丸、牛膝丸、獨活散、虎骨散、木香丸、熟地黃散、巴戟丸等“腰胯疼痛”方劑14首。明·解縉《永樂大典》引《風科集驗方》用萬靈丹“腰胯不能動移”。沈之問《解圍元藪》用花龍丸治“風濕,腰背以下腿股癱瘓”。《證治準繩》辨證論治“腰胯痛”曰:“若因傷于寒濕,……而致腰胯痛者,宜除濕丹,或滲濕湯加芍藥、青皮、蒼術、檳榔;有痰積郁滯經絡,……用導痰湯加檳榔、青皮、芍藥,實者禹攻散;濕熱腰胯作疼,宜清濕散。”用加味二妙丸治“疼痛,……足跗起熱漸至腰胯”。《壽世保元》用清熱勝濕湯“治腰胯濕熱作痛者”。《丹臺玉案》列有4首方劑治療股痛:用舒筋調榮湯、蠲痛神異膏“治一切股痛”;和榮湯“治兩股上連腰胯疼痛”;另有一首外洗方劑治療股痛。并詳細論述“股痛”治療須認真辨證,才能避免誤治,曰:肝脾腎經“其痛各有所屬也,而可以一概治之乎?設使筋攣急痛,誤以為濕而用燥劑治之,則燥盡其血,而筋失所養,其痛愈甚,必投以養血之劑,則筋自舒而不攣急矣;使骨髓冷痛,誤以為濕,而用燥藥治之,則燥盡其髓,而骨空虛,其空愈加于痛,必投之以補髓之劑,則骨氣充而無所苦矣;使肉內酸痛,單用熱藥,而不用燥劑,肉得熱而融活,固有微效,而濕留于中,何時而去,必以熱藥為向導,而以燥劑君之,以血藥佐之,則濕可去而血亦不枯,此萬全之法也。若婦人產后或患股痛,乃惡血流于經絡也,要當以熱藥為向導,而以活血之劑君之,以行氣之藥佐之則愈。若誤以為濕,而投燥劑,則不惟股中之血易干,而一身之血亦病矣。若誤以為寒,而投熱藥,則血得熱而行,猶為庶幾然,大熱之劑,亦未可輕用,慎之慎之”。對后世論治本病具有指導意義。《醫門法律》用通痹散治“因風寒濕三氣,混合入于陰股”。《張氏醫通》辨證論治“大股痛”曰:“大股痛,痛而喜按者,肝腎虛寒而濕氣痹著也,四斤丸二方選用;痛不可按者,敗血也,川芎肉桂湯,或舒筋三圣散,酒調服;婦人產后多有此證,宜加穿山甲、桃仁;虛人,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穿山甲;有濕熱者,痛虛心腫,而沉重不能轉側,二妙散加羌、防、升、柴、術、草之類,或除濕湯、滲濕湯選用。”“肩髀疼痛,拘急浮腫,《金匱》烏頭湯加羌活、官桂。”“濕熱者,痛自腰胯以至足脛,或上或下,或紅或腫,小便赤澀,脈濡大而數,當歸拈痛湯。”《瘍醫大全》用蠲痛五汁膏治“痛于兩臂、兩股、腰背、環跳之間”。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承《臨證指南醫案》曰:“腰痛連環跳穴痛痹者,宜沙苑子、桂枝、茯苓、桑寄生、炒杞子、炒茴香;腰髀環跳悉痛,……下焦空虛,脈絡不宣,所謂絡虛則痛者,宜歸身、小茴、桂枝、木防己、牛膝、萆薢、沙苑子、生杜仲。”并用除濕湯“治腿股、膝臏、脛足病之因于濕者”。《傷科補要》用健步虎潛丸治“腰胯膝腿疼痛”。《類證治裁》承《張氏醫通》曰:“陰虛者體羸,足心及股脛熱痛,左尺細數,或兩尺數盛,虎潛丸去陳皮加肉桂;陽虛者足浮腫無力,大便瀉,右尺虛大,或兩尺浮遲,脾與命火俱衰。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再用八味丸。”孟文瑞《春腳集》用補胯丸“治胯久痛屬虛者”。《馬培之醫案》曰:“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腰脊強痛,痛引股腿,……獨活湯、安腎丸主之。”《經歷雜論》曰:“恐懼傷腎,腰髀虛痛喜按,法當甘咸補腎。”
6.2.4 近現代時期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用舒筋活血洗藥方“治筋骨疼痛,腰胯痠痛”。現代張夢儂《臨證會要》對于“髀膝、肩肘關節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較肩肘為重”者,治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兼補肝腎。因病邪深入,非辛溫重劑不能為功。但慮藥重傷正,當以丸劑緩圖,此重劑輕投之法”。施維智善于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認為“股骨頭部位屬髀樞,為氣血罕到之處,一旦損傷更難調治,所以,應采用溫補肝腎,益氣養血的治則”。薛盟對于“痛處多在腰髖臂腿大關節部位,運動功能受限”者“治宜扶助陽氣,宣痹通絡,方用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焦樹德對于“腰胯疼痛,大腿伸屈不利,下蹲困難者”的腎虛督寒證,用補腎強督治尪湯加澤蘭、白芥子、蒼耳子、蒼術、五加皮治療。馬在山擅長治療紅斑狼瘡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對于兒童股骨頭骨骺壞死分為腎陽虛證、脾虛寒證、心脾兩虛證三型治療;并創制Ⅰ、Ⅱ號馬氏骨片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袁浩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連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婁多峰論治風濕病》單列髖痹進行論治,并附有醫案。《中國現代名醫驗方薈海》用活血養骨湯“治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癥”。坐骨神經痛外熨方“治髀區坐骨神經疼痛”。
7 髖痹的轉歸預后
髖痹病程較長,病情復雜。本病的轉歸及預后與體質強弱、發病原因等因素有關。病初多以邪實為主,病多輕淺,及時治療則預后較好;若未及時正確治療,病情則由輕轉重,遷延難愈,甚則發展為骨痿、骨蝕致人殘疾,或出現臟腑器質性病變,預后較差。《東垣試效方》曰:“久則髓減骨枯,骨枯發為骨痿。”
8 結 語
髖痹病位在髖部,與肝脾腎等臟腑關系密切。其致病因素總不外“虛邪瘀”三個方面。本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主要病機是經脈痹阻,氣血不通,筋骨失養。多因感受外邪,或勞損外傷等因素而誘發。髖痹的治療,應當辨清虛實。病之初屬實,表現為氣滯血瘀、經脈痹阻,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及早施治,預后良好。病久則邪入骨骱,侵及臟腑,而致氣血不足、肝腎虧虛,治以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兼祛邪通絡。若出現骨質破壞,功能受限,或臟腑器質性病變,預后較差。因此,本病應早期積極正確治療。髖痹作為常見風濕病之一,在臨床中經常遇到,且往往與其他疾病并存,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通過對歷代文獻的梳理,對髖痹的認識更加系統化,便于更好地應用于臨床。另外,根據規范化研究,髖痹作為一級病名(風濕病——痹病)[12]和二級病名(肢體痹)下面的三級病名,有待進一步規范。
9 參考文獻
[1] 婁玉鈐.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21-226.
[2] 李滿意,婁玉鈐,潘宏偉.肢體痹的源流及臨床意
義[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9):54-60,72.
[3] 婁玉鈐.風濕病命名與分類的規范化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9):840-844.
[4] 婁玉鈐,李滿意.風濕病的二級病名及其相互關系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12):53-57,64.
[5] 婁玉鈐,李滿意.特殊痹的源流及臨床意義[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11):49-57.
[6] 婁高峰,婁玉鈐,婁萬峰.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4:234-241.
[7] 婁玉鈐,李滿意.常見風濕病患者臨床440問[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4.
[8] 婁玉鈐,婁高峰,婁多峰,等.基于“虛邪瘀”理論的風濕病學科體系建立及相關研究[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1):10-15.
[9] 王頌歌,李滿意,婁玉鈐.骶痹的源流及相關歷史文獻復習[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8):58-61,66.
[10] 李滿意,婁玉鈐.腎痹的源流及相關歷史文獻復
習[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5,4(5):56-64.
[11] 李滿意,婁玉鈐,陳傳榜,等.經筋痹的源流[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4,2(8):37-41.
[12] 婁玉鈐,李滿意.“風濕病”的病名源流[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1):55-60,69.
收稿日期:2016-08-20;修回日期: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