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要】叔本華是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唯意志主義的創始人,也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探討人生問題,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而意志卻是永遠無法滿足不了的,人因此才會痛苦。他的人生哲學有著濃厚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色彩,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和無聊的,并提出了兩種解救人類痛苦的途徑。在大多數問題上的看法盡管讓人難以接受,但卻是深刻而尖銳的,因此值得對其思想進行研究和反思。
【關鍵詞】叔本華;悲觀主義;人生哲學
一、叔本華的人生背景
叔本華于出生于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戰爭的年代,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對叔本華影響很深。他反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對人間的苦難極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觀中帶有強烈的悲觀主義色彩。歐洲各國戰亂后的蕭條讓他產生了極端悲觀的情緒,他深深感受到了生靈涂炭的大災大難,陷入毀滅感而不能自拔。叔本華開始用非理性主義和悲觀主義去挑戰理性主義和樂觀主義,對人類充滿敵意的狂言,甚至對人性的惡毒攻擊,這與構建人類和諧的初衷背道而馳。
二、叔本華悲觀主義人生哲學的基本內容
1.人是痛苦的人。叔本華把意志看作人的本質和內在內容,生存意志體現為欲望和本能沖動,一個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欲望和沖動,就是因為還沒有得到滿足,是想得到又沒有得到,因此,欲望和沖動只能是痛苦。
2.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按叔本華的說法,分裂性的矛盾伴隨著人的一生,因為一個人總是一種欲望得到滿足,另一種欲望會隨之產生,人生儼如鐘擺一樣,總是在一種欲望和另一種欲望之間擺來擺去,由于人人都無法逃脫這種分裂性的矛盾,所以人生不可能有什么歡樂和幸福。
3.人生是無價值可言的。叔本華認為,一個人死了,也就沒有了“我的意志”,所以是世界末日;而在這個人生前,世界只會是這個人的意志,因此也只是“無”;叔本華說,“人生沒有任何價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活動。這種活動一旦停止,生存絕對荒蕪和空虛便表現出來。”即是說,除了在“需求”和“迷幻”下的活動外,人生哪有什么真實性的價值,世界本來是絕對荒蕪和空虛,人的活動哪有什么意義可言。
4.解脫痛苦人生的兩種途徑,其一是博愛,當你愛一切人,把世界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的時候,就可以避免痛苦,其二就是禁欲,保持意志的否定,默認命運決定的痛苦。“一個人不僅可從自由意志的探索而認識世界的痛苦,亦可因自己切身的過度痛苦的經驗,而獲得解脫。”
三、辯證地看待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
叔本華人生哲學的基本情感色調是悲觀主義。在他的視野中,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無窮的痛苦與無盡的磨難。但是,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悲觀主義呢?
1.洗滌意志來分清理想與欲望。他說:“一個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想要去擁有的,比如:健康、幸福、生命等是最難如愿以償得到的。因此,我們要洗滌意志,正確看待自己的追求。他說:“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為欲望永不能被滿足。我們離理想越遠,自然就會離欲望越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迷失在理想與欲望之中,將欲望的東西當作理想,這是因為它們有時實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線之隔,或者說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所以要分清理想與欲望,清楚人之所以以一種苦痛的生存方式度日,之所以會苦、會痛,是因為人們有欲望,但是這種痛苦要是以理想為目標,比如人們是以為提高生活質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夠詩意化地生存為目標,這樣的痛苦就可以轉化為獲得成功時的喜悅。因而,我們必須學會分清感性的欲望與理性的理想,才不會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2.學會珍惜現在的每一刻。叔本華說:“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現在,包括最平凡無奇的,我們無動于衷地聽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發掉的日子。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此刻時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從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將來,尤其到了糟糕惡劣的日子,我們的記憶就會拉起帷幕:此刻時光已經變成了我們內心眷戀和思念的對象。”然而,就算是現在的我,還是經常會抱怨日子的重復性,發狂地催促著時間,還急不可耐催促那漫長的日日夜夜,為的是希望能快點考完試,快點畢業,快點找到一份工作,那樣我就可以擺脫現在的虛無的狀態。我從來不可惜、也絲毫沒有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仿佛在前面我將獲得無限的幸福,而眼前的生活,每一天都過得那樣緩慢,那樣不切實,那樣的重復……只是我現在懂得,一個人之所以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因為她或他從出生到最終消隱于永恒里的這段經歷中,每天都在人世間的生活中不斷的克服不可知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從中體驗到快樂,總之,我們得到的最珍貴的禮物———生命,它的每一瞬間都是一去不復返,一定要好好珍惜。
叔本華為我們解讀了一個悲觀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并不是消極的。尤其對于我們這些被稱為“幸福的一代”的年輕人,對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的深思使我們能更加冷靜、客觀地對待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邱君國.淺論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J].改革與開放,2011,(6):196-197.
[2]呂寧.淺析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J].品牌,2015,(2):290.
[3]成建梅.淺析叔本華人生悲觀主義的形成原因[N].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