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圖時代,眼球經濟的當今,無論傳統媒體遇到了新媒體怎樣的挑戰,不管“小屏”是如何發起與“大屏”的激烈競爭,但電視作為中國第一媒體的地位沒有什么能夠搖撼得動。甚至有專家義正詞嚴地說,電視作為中國的第一媒體,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更是。
七彩熒屏,百花齊放的當下,無論哪個電視媒體在如何的經營與創新,不管欄目是如何的吸引觀眾和贏得市場,但新聞作為電視媒體的龍頭主打地位那是絕對不可動搖的。新聞節目作為一個主流媒體的主打欄目,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更是。
那么,作為一個電視人,作為一名從事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者,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新聞作品成為精品,如何做出上乘的節目,筆者認為,“新聞眼兒”是一名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具備和強化的職業素養。
何為“新聞眼兒”?以筆者之見,“新聞眼兒”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思索和理解。
其一,從字意字面上講,“新聞眼兒”就是要求電視新聞人要有敏銳犀利的眼光,要有深邃的洞察力,要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要有與時俱進乃至超越時代潮流的觀察力。中國有句話叫作“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作為電視新聞人的我們,能不能用反向的思維去加以理解,人的內心世界對社會形態以及任何事物的認知和感悟,都是靠著我們的眼睛而獲取信息的。
不但如此,電視新聞人更要做到嗅覺靈敏眼睛尖,即:別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別人看到的,你看清了;別人看清的,你看深了;別人看深的,你看遠了;別人看遠的,你看高了。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電視新聞人,你總要比別人先看一步。先看一步方能先知先想,先知先想方能引導輿情,引領思潮。先見先知先想方能萌發出智慧。筆者認為,這個先知先想就是助推社會發展的生產力。這是關乎電視人的“新聞眼兒”論述的其一。
其二,“新聞眼兒”指的是電視新聞人的新聞綜合素養以及思想深度與高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選題、策劃與構思。新聞的創優離不開精心的選題,對于到手的選題,要有創新的欲望和精巧的加工生產方式。尤其是對于時政新聞,在很多情況下,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面對的可能都是“命題作文”,但這絕不是不可以創新。例如,對于各地基層領導人開會的會議報道,為啥不把會議的主題和關鍵詞用現場實況、同期聲、字幕提示、圖標、新聞現場特寫等鏡頭予以體現和反映?為啥不把老百姓最關心、最想知道、最應該知道的元素和內容作為報道的主體要素去采編,去報道,去反映,而采用的是多年一貫制的、陳舊的手法、落后的思維、常規的模式,把好端端的題材和線索給糟蹋了。所以說,電視新聞人的“新聞眼兒”就是要在選題上下功夫,在創新上動腦筋,在加工方式上做文章。
有一位基層的電視新聞人,根據分工他專跑時政新聞。每當接到了采訪拍攝安排的時候,他總要詳細地詢問會議的地點、時間、主題、流程、誰講話、講什么等等,并且要把講話發言的內容了解得較為詳盡,可能的情況下他還要提前拿到講話材料,從中發掘、提煉所謂的“新聞眼兒”。他拍攝采制的時政新聞,采用率最高,質量最好。上級滿意,觀眾叫好。不僅如此,他還從會議當中獲取了很多有價值、有看點的新聞信息線索,根據這些“新聞眼兒”拍攝采制了大量的新聞在上級臺播出,并成為臺里的上稿大戶和獲獎專業戶。以此過硬的業務硬件,成為臺里不可或缺的業務高手和專家,破格晉升了職稱。并被臺里委以重任。
其三,所謂的“新聞眼兒”指的是電視新聞人在鏡頭使用上的靈氣。電視的鏡頭是畫面采擷的武器,像戰場上、戰爭中武器的使用者一樣,使用武器的技能素養好與孬,直接決定著戰爭的勝與敗。畫面是電視的第一要素,首要的語言。電視畫面的作用是其他元素所無法替代的。電視畫面語言是有思想、有觀點、有立場、有主張的,每一個畫面的呈現都是其深刻的意義的。這一點對于新媒體中的網絡視頻來講,亦是如此。
鑒于此,我們電視新聞人,尤其是我們被業內人所稱謂的“扛機子的”,更應當在攝像機以及鏡頭的使用上下功夫,做文章。有一年的國慶假期,某臺策劃組織了反映國泰民安,人民群眾生活幸福的一組報道。攝像記者拍攝的畫面是這樣的:廣場上花團錦簇,人流如織,百姓喜氣洋洋……。攝像記者用特寫的手法,對準了一簇美麗的鮮花,鮮花的后層面是天真可愛的少年兒童在大人的陪伴下,帶著滿面的喜悅在觀看花團造型。高明的攝像記者采取了對特寫的花簇先實后虛,對觀賞鮮花的人們先虛后實,繼而鏡頭中的人到鮮花再虛實轉換的“移焦”手法,象征著祖國的美麗美好,反映著生活在這個國度里的人們幸福無比的景觀。把鮮花和人有效地聯系到一起,新鮮而富有動感、美麗而富有詩意。這顯然是一個有思想、有觀點、有立場、有主張的鏡頭和畫面。鏡頭就是觀眾的眼睛,畫面就是電視的語言。可見有無“新聞眼兒”,效果效應會是截然相反。
媒體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境況,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新媒體網絡傳媒的挑戰和爭奪,面對這一現實,電視新聞人應當牢固樹立內容為王、精品至上的理念,以提升節目自身的品質站穩腳跟,占領市場。何為精品?精品就是:思想精深,技藝精湛,制作精良,視聽精美。
“新聞眼兒”的理念對于我們從事電視新聞節目策劃、業務管理的人員來講,同樣也很重要。其實,好的電視節目、好的電視新聞,用五個字便完全可以囊括,即:好看有價值。價值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主體需求的意義。作為電視新聞的管理者,在選題確定、策劃組織采訪、后期制作中應當強化電視新聞節目的價值效能。
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要以不同的方式祭奠自己的親人。當天晚上從一個縣到一個地市、到一個省市、再到央視的《新聞聯播》新聞,都以此為主題,做了不同的報道。這似乎已經成了常規。但在常規性的報道中,有無創新意識,有無“新聞眼兒”的主題策劃理念,其效果截然不同。
縣市臺是這樣報道的:清明節來臨之際,我縣各黨政機關人員及各界人士來到烈士陵園,為革命烈士掃墓,緬懷先烈事跡……
省臺新聞:清明節前夕,我省各界群眾來到八路軍根據地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緬懷先烈……并采訪了來此祭奠祭拜群眾。
央視的《新聞聯播》是這樣的:在通往陵園公墓的入口處,放置了一個臨時的簡易小房子,類似于街上的電話亭。畫面元素告訴觀眾這是一個臨時設置的“說吧”。沒有出鏡記者的采訪,沒有任何擺設,只是在隔音的小房子里安裝了一個采集聲畫的攝像頭和話筒。只見為親人掃墓的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走進“說吧”,談起了今天是為誰而來的初衷,并對著鏡頭說給已故親人的話語及肺腑之言。有孫子說給已故的爺爺的,有兒子說給已故的母親的,有女兒說給已故的父親的,等等等等,字字句句痛人心扉,觀眾們無不為之而感動、而落淚、而受到深刻的德孝教育。這豈不是一堂很好的、活生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課嗎?
就一個新聞節目來說,以上的縣市省臺的這組新聞也沒有錯,也是經過策劃和組織準備的。但其“新聞眼兒”是不是就缺了一點火候。像那樣的基層部門領導帶頭,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到烈士陵園祭奠掃墓的動態性活動,恐怕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在搞,而我們的電視新聞恐怕也是年年都在報道。但人們在看過之后,留下了什么?電視新聞源自于真實的報道,把真實報道的節目做的讓觀眾有感悟、有感動、有感慨、有興趣、有共鳴、有記憶,那不是“新聞眼兒”的意識和理念在支撐著嗎?
多元化的社會格局下,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喜好和需求。電視節目作為主流媒體當中的一員,在要滿足人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的同時,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其導向、引領、教化等作用與功能首當其沖,責無旁貸。如果說娛樂化的節目對于受眾來講是養眼的話,那我們的電視新聞節目就是在養心。作為一名黨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作為承擔著社會責任的媒體人,應當讓我們的電視節目既要養眼,更要養心。
高尚的新聞情懷,高人一等的敏銳眼光,精準的選題策劃思路,精巧而有思想的鏡頭使用技藝,站在黨和政府的高度上想問題,處在百姓中間找感覺。這就是對于一個電視人“新聞眼兒”的綜合論述與職業要求。
作者簡介:作者姓名:姚兆宏,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