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摘要】新時期黨中央對高校黨組織提出了新要求,藝術類高校更應充分認識學生的專業特性,打造堅實的基層黨建團隊,促進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以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為例,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彰顯專業特色,讓黨建工作走進學生,入腦入心、落小落實。
【關鍵詞】團隊;黨建;基層;藝術類高校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藝術類高校在黨建工作中,針對學生專業特色,應該探索適合自己的黨建工作方法。
一、著力打造“一個團隊”,團隊建設和諧高效
作為基層黨組織,要高效的開展工作,需要創建一個“學習、團結、快樂、幸福、高效”的工作團隊,通過團隊的帶動,在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下,團結協作,使凝聚力不斷加強。只有團隊和諧,才能使基層組織快速發展,為師生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作為基層黨組織要一崗雙責、黨風廉政建設執行有力。領導班子帶頭執行一崗雙責、黨風廉政建設規定,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在人財物的管理、使用方面認真執行上級規定,嚴格程序,做到公開、公正、透明。作為基層黨組織,加大對普通黨員干部和全體師生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宣傳教育,提高大家的思想認識。
二、加強“兩個支部”建設,基層組織規范有序
作為基層黨組織,二級學院由教師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兩個支部組成。教師黨支部經過選舉,支部書記由系主任擔任。專業骨干教師在教師黨員中有較好的號召力,組織生活開展的規范有序。學生支部書記由團總支書記擔任。
三、扎實推進“三個活動”,彰顯專業特色
在藝術類高校中,作為基層黨組織,應在各種專題學習、教育活動中,緊密貼近專業實際,通過扎實推進黨員學習活動、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實踐活動這三大活動,緊跟黨的要求、緊扣時代脈搏,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結合專業創新學習活動形式。認真堅持“三會一課”,充分結合專業教學,創新學習活動形式。傳媒學院黨總支以開展觀摩系列紅色電影活動、藝術實踐外拍活動、博士專題論壇、“傳媒之聲”青年論壇、傳媒大講堂、“兩學一做”我來談等系列活動,特別是2014年以來開展的專業實踐課程,將原本的文字學習,變得立體、生動,獲得良好的效果。傳媒學院黨總支結合建國65周年、建黨95周年拍攝出了《紅色印記》系列、《向基層黨員致敬》系列、《城市美容師》系列微電影、紀錄片,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到課外等多個層面,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師生黨員的愛黨、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通過這些故事中、鏡頭里、身邊、最基層、最樸實的共產黨員,讓參與其中的黨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一方面得到了更直觀、更鮮活的現場學習機會,另一方面也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了自己對黨最忠誠的敬意。
2.積極拓展“網絡思政”新平臺。作為藝術類專業,特別是傳媒專業,應該具有把握時事新聞的敏感度和準確度,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遞真善美,這既是一種專業素養,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與人文情懷。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傳媒學院學生黨支部依托傳媒學院微信平臺,設立“傳媒·黨建”、“傳媒·正能量”、“傳媒·關注”等專欄,并先后推出了海報圖文“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尋找身邊的正能量”,圖解“黨史、黨章”,“傳媒微黨課”等系列活動,通過傳播速度更快更廣的自媒體平臺,創新推廣形式,將平面文字立體化、圖片化、藝術化。我們努力做到當天大事,當天推送,力求通過大家最為熟悉和樂于接受的途徑,延特別是學生對于社會事件的關注度、敏感度,從而建立更高層面的國家、社會意識和責任感。
3.品牌型主題活動促成長。作為藝術類高校基層黨組織,應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型活動,通過品牌活動的系列推進,將各項主題教育活動走近學生、服務學生,從而促進他們的身心成長。2014年末,在傳媒學院微信公眾號推出了“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系列活動。活動通過在傳媒學院的學生中征集代言人,并拍攝照片、制作海報并配以文字解讀,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12個詞,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中間的你、我、他。《齊魯晚報》首先于12月24日就此活動進行了報道,其后有包括人民網、中新網、鳳凰網、新浪網等23個知名媒體競相轉載報道。在網絡上、論壇上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奔跑吧,山藝”系列活動,通過競技體育的環節設置,將學校的歷史、文化根植其中,讓學生在運動中體味團隊、協作、拼搏、進取的青春正能量。
作為藝術類高校基層黨組織,在實際工作中應堅持結合專業特點,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重黨建教育的藝術性,通過生動的事例、實例,使廣大師生堅定信念,從而獲得思想的提升。必須堅持以黨支部為龍頭,突出黨員師生的模范帶頭作用,形成以黨帶團的聯動成長,為師生的整體成長、成才、職業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