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鋒
一、情志論概述
情志論是一種方法論。笛卡爾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情志”,即思維、情緒、心理,他將情志與身體分開,主張精神與物質的二元論,這種觀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情志論更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命理論。這種理論不僅僅只關乎人的身體,更把重點放在了主導人一切肢體活動的精神層次,心理層次。情志是否健全與完善很大程度地決定一個人的健康。
二、中醫論情志
中西方對于心理認知的不同造就了兩種醫療手段與方法——中醫和西醫,“情志”是中醫的對人心理活動的稱謂。而西醫對“情志”的認知是從現象學入手的,它將“情志”二字孤立化,西醫將情志看作人體生理、生化機體的一種現象。進一步講這與中國式的邏輯思維與西方邏輯思維的差異造成的。“中式思維”注重事物的整體性,并將萬事萬物看成一種普遍聯系的系統。而“西式思維”下事物總是彼此具有差異而相互獨立的。
成書于漢代的《傷寒雜病論》反映了名醫張仲景對修身養性、生命、固本的重視,對世人“舉世昏迷”、“不惜其命”、“競逐榮勢,企踵權豪”、“惟名利是務”種種態勢的嗤之以鼻,并稱之為“崇飾其末,忽棄其本”。這里的“末”和“本”,分別指向人的外在,身外之物以及人的內在人的“情志”和“肉身”。
三國時期,通曉養性之術的華佗利用“激怒療法”治愈了太守簡病,這里華佗妙用情志的規律“以毒攻毒”、“以病治病”。華佗真正對情志理論運用在“治病”的實踐之中。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繼承唐代以來“養性”的情志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十二多和十二少”。豐富了情志理論。
宋代的陳無擇的《三因極-病癥方論》將“七情”的情志因素作為致病的三大誘因之一,予以高度重視。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的《儒門事親》在《內經》“以情勝情”、“以病治病”的基礎之上發展“習以平之”等多種情志療法。
明清時期的《攝生集覽》提出了“養神為首”,指出情志與“不寐”(失眠)的關系;《遵生八箋》中通過詩情畫意與游覽風光來陶冶情操與健心明智。
縱觀古代養生思想,都與《內經》中的情志論有著不解之緣,在其基礎之上各家養生思想得以提煉、豐富、升華。其中“養性”(調養情志)的思想和方法貫穿整書。
三、黃帝內經中的情志論
《黃帝內經》極具代表性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的醫學思想,它對“情志”的見解獨到。區別于源于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使之成為中醫理論的奠基石。《內經》將人的“情志”劃為“九氣”和“五志”是指人內在心理變化而引起的外在情緒化的表現。古人早已將情志與生命質量的高低聯系起來,《內經》中的情志論由內而外、由內及表、由表及里。從精神層次到身體層次在到環境層次。總結下來包含以下五點:第一,和七情。第二,安五臟。第三,順四時。第四,克五志。第五,意內守。
1.和七情。《內經》雖然沒有直接提及“七情”,但在《素問·陰陽映象大論》中論說了人以“五臟”化“五氣”,以“五氣”化“五情”的過程。人的“心、肝、脾、肺、腎”產生的五種“志氣”分別化作人的五種情志“喜、怒、思、憂、恐”。這五種情緒皆與“心”相連。若情志正常,陰陽調和,則“精神專指,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2.安五臟。“五臟藏神”《內經》中講每一個臟器都參與精神活動,故五臟又稱為“五神臟”。每一個臟器如同古代的官吏一樣掌管著不同的精神活動和情志活動。《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志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在人體的五臟之中,心為五臟之首,掌管五臟六腑。《靈樞·邪客》篇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3.順四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一篇中有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雖然語句簡單,但卻道出了智者養性的規律——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智者養生必定順著四時來適應寒暑的氣候,調和喜怒而安定起居,節制房事,調和剛柔。這樣,虛邪賊風就不能侵襲人體,自然就可以延年益壽了。
4.勝五志。中國哲學講究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認為萬事萬物都在一種制衡和適度的狀態之中。情志的失調和過度,最終會導致“病由心生”,由內而外傷及人體的臟腑并導致各種疾病。《內經》稱之為“喜傷心、暴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紅樓夢》的例子。如何克服這些負面的“情志”。根據五行的規律《內經》提出了“五志相勝法”即,“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悲勝怒。”
5.意內守。“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從保持情志的平衡、平靜、到觀心、觀身是一個“精神內守”的過程也是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對自身的身心狀況真正能做到“明察秋毫”,就可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對情志論概述為主導人一切肢體活動的精神層次,心理層次的理論。中醫理論中的情志論強調促進身心健康,防病治病為目的的精神活動。黃帝內經中重點闡述了情志論。
【參考文獻】
[1]吳志超.中國古代養生心理學思想試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18(01):16
[2]序言.情志健身養生[J].體育學刊,1998(1):124
[3]秦泉.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3,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