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慧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公共事件輿論體現了我國公民的民粹主義價值取向,學術界稱其為網絡民粹主義。網絡民粹主義關注平民的利益,肯定人民群眾的作用,但是它有更大的破壞性和非核心性,因此,要消解網絡公共事件中的民粹主義,最根本的是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其次,加強對網民教育提高網民綜合素質;最后,通過技術手段實時監控網絡輿論優化網絡環境。
【關鍵詞】網絡公共事件;網絡民粹主義
一、網絡民粹主義的含義
民粹主義,也可稱為平民主義,即極端的平民化傾向。它反精英,反權威,是民主主義的極端表現。民粹主義者只相信人民的力量,把普通民眾的利益和價值訴求看作一切社會運動的唯一合法的和最終的來源。新媒體時代,民粹主義主要活動領域是互聯網,也可以說中國的民粹主義就是網絡民粹主義。
二、網絡民粹主義的消極影響
網絡公共事件中的民粹主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關注平民的價值和利益訴求,肯定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他們反精英,反權威,這對精英無疑起到警示和監督作用,網絡公共事件中的民粹主義也會讓相關部門關注社會轉型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網絡公共事件中的民粹主義反映了群眾的非理性的極化現象,這種非理性的情緒極易造成網絡暴力。網友依靠龐大的參與人數,聲勢浩大地發表具有侮辱性、煽動性的言論來惡意攻擊他人的現象。就如“袁姍姍滾出娛樂圈”等。
其次,網絡民粹主義盲目地排斥精英階層和知識分子,人為深化社會各階層的對立,不利于社會的和諧。民粹主義者重視平民大眾的利益和價值訴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對于社會精英和權威卻是“一刀切”的否定態度,盲目地排斥來自精英的一切觀點,將二者置于水火不容的境地,這是不可取的。最后,民粹主義者常常以大眾的名義,代替法律行使權利,妨礙司法獨立。
三、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對策分析
1.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一)促進社會公平
社會矛盾的激化是我國網絡空間民粹主義產生的根本原因。這種矛盾在當下主要表現為貧富差距,區域差距等。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解決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的具體措施相對滯后。
(二)暢通民意表達的渠道
網絡公共事件中的民粹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網民對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以及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的價值訴求在現實的實踐中受阻后轉戰互聯網,借助互聯網表達意見。消解網絡民粹主義,一方面要求各級政府就民眾關注的公共事件及時、客觀地公布事件的進展,利用網絡平臺對網民進行疏導,緩解網民的極端情緒。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在推進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最大限度地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從而更好地“集民智,聚民心”。
(三)提高網絡輿論監督的法治化水平
面對我國網絡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問題,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規范互聯網秩序。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強網絡輿論監督的立法工作,使網絡輿論監管“有法可依”;其次,行政部門要提高自身對網絡輿論監管和引導的工作能力,與時俱進地改進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工作,2.加強媒介素質教育,提高網民道德自律
(一)加強媒介素質教育
互聯網時代,網民篩選與甄別信息的難度加大了。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量的增加,以及網絡媒介的商業性,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國網民鑒別信息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針對此,一方面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網絡輿論的技術監督以及網絡媒介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另一方面,網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理性的思維習慣和對待網絡媒介的正確態度,既不可盲目相信網上的信息,也不可對網上信息采取“一刀切”的全盤否定態度。
(二)提高網民道德自律
更好地消解網絡民粹主義,還需要提高網民的道德自律。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特點,網名在互聯網上發表意見的責任意識淡化。因此,首先必須建立網民上網道德規范體系,明確網民道德規范的具體內容;其次要明確推動落實制定的網絡道德規范的主體以及相應的責任,引導網民將道德規范內化為內心的道德準則進而外化為道德實踐。
3.優化的網絡環境
(一)加強對網絡輿論的技術監控
為了阻止極端言論的擴散,相關管理層可以通過各種技術對網絡公共事件頻發的網站、貼吧、論壇等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過濾掉那些有可能引起不良影響的言論。
(二)培養網絡意見領袖
網絡意見領袖是指在網絡的信息傳播中經常給其他網民提供信息,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過濾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培養網絡意見領袖,間接地引導網民輿論。
【參考文獻】
[1][英]保羅·塔格特.民粹主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2]陳堯.網絡民粹主義的躁動:從虛擬集聚到社會運動[J].學術月刊,2011年
[3]陳龍,陳偉球.網絡民粹主義傳播的政治潛能[J].山西大學學報,2012年
[4]俞可平.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J].戰略與管理,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