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君子安而不忘危》是徐中玉《大學語文》教材“心懷天下”章節中的一篇。在我們安享太平之時,必須時刻牢記:居安思危。對于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早已告誡過我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圣人之言仿佛還激蕩在耳邊,“君子安而不忘危”、“居安思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至理名言。
【教學重點】
通過《孟子·告子下》文本細讀,領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
【教學難點】
體悟古人“居安思危”的思想理念,思考這一思想如何滲透、融合到我們今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中。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奇妙的效應,比如蝴蝶效應、溫室效應、毛毛蟲效應、木桶效應等等,但大家有聽說過“青蛙效應”嗎?
師:講述“青蛙效應”,并說明動物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下都容易麻痹大意。這也警示人們,危機意識的重要性。自然發展規律如此,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同樣如此。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孟子》的思想世界,看看在孟子的視域中,他是如何闡述這一論辯的,能夠帶給現代人什么啟示?
二、孟子與他生活的時代
孟子與他生活的時代:要了解孟子的思想,我們先重溫一下孟子的生平和他的主要思想。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孔孟”。
2.生活的時代
大家知道,孟子所生活的戰國時代是一個社會動蕩不安、兵荒馬亂、災荒連年的時代。
三、《孟子》文本分析
今天,我們以《孟子?告子下》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來分析與挖掘幾千年來圣人的憂患思想帶給今人的啟示。
請學生朗誦課文,并結合課后注釋串講文本。
1.本文的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生于憂患
(一)文中列舉了六個傳奇人物,他們經歷上的共點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說明什么道理?
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這六個傳奇人物,可以說每一個在歷史上都是光環閃爍、熠熠生輝的。
(二)作者的用意:
在故事的基礎上,孟子才娓娓道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憂患可以激發人奮發有為,成功人士必經一番磨難。
總之,在孟子看來,憂患的磨煉,對失敗教訓的反思,對磨難的咀嚼,有利于人們的成長,有利于人們培養出剛強的意志與奮發的精神,最終走向成功。
聯系實際思考。
至此,以上為孟子對于“生于憂患”的正面論述以及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軍人的實際所引發的一些思考。
3.死于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反面論述
死于安樂者:在歷史上,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居安思危思想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1.來看我們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
日本是個島國,多火山、地震,自然災害頻發。于是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
2.史上最牛校長——葉志平
葉校長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懂得居安思危,我們才能常備不懈。才能處安而不沉溺,雖居前而不松懈。最終保全個人以及集體的生存與發展,那么上升到一個集體、一個企業呢?
3.對于國家
居安思危是馬寅初心憂天下、率先呼吁“控制人口增長”的真知灼見;
居安思危是康熙設置木蘭圍場帶領王公貴族每年一度狩獵訓練出的強悍;
居安思危是鄧小平力排眾議推行“改革開放”的高瞻遠矚;
居安思危是習近平防微杜漸高唱的“五個千萬不可”重大承諾與反腐倡廉的政治舉措。
4.對于在座的同學們呢?讓同學們進行思考。
五、課后作業
作為一名武警戰士,作為未來的基層指揮官,你是如何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落實到具體的工作與生活中,你會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作者簡介:周津,女,碩士,文藝學專業,現為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大學語文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