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掌握書面語言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如果能夠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辨能力就能提前為中學語文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思辨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思辨能力
少年時期的學生具有半成熟,伴幼稚的特點。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占了其主要地位,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學生逐漸變得可以長時間的集中精學習,他們在這個時候產生了一種成人感,其獨立意識也有所增強,在這個時候有意識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思辨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能見成效的。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
思辨其實是一項哲學術語,是一種運用邏輯推理而進行理論性概念性思維的能力。思辨其實就是一種思考的方式,這種思考方式甚至有時候可以不符合邏輯。思辨的能力在一段時期內受到極大的歡迎和推崇。一些哲學家們認為經過這種思辨能力,人類就可以為自然界建立相應的法則。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
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大腦重量的增加十分明顯,差不多接近了成人的重量。高年級學生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思維和活動的能力也進一步增長,很多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特別是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女生和少數男生已經進入了青春期。他們的思維處于從具體形象的思維到抽象邏輯的思維的過渡階段,整個過程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有一種普遍認為就是,小學四年級是這種思維過渡的飛速發展的年齡。
小學高年級的語言水平在這個階段也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進行過渡。在這之前他們的閱讀能力處于朗讀階段,而這之后其閱讀水平從朗讀向默讀的階段發展。除了生理和語言發展水平,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情感發展和意志力發展水平都有了顯著的變化。他們的情感發展從外露變得內斂。在這段時期學生們的各方面情感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和友誼逐漸取代了其對家庭的依賴。他們的意志力發展從弱逐漸到強,經由他律向自律的過渡是其發展的重要特點,其自我能動性不斷提高,由收到外界的權威約束逐漸發展成了自我內部的調節以及制約。除了這些,他們的品德發展水平也經由膚淺的拘役的向本質的抽象的過渡。
三、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思辨能力
1.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好奇心是驅使人們學習的巨大動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被動接受為主,填鴨式的學習模式致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思辨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在教學中老師常見的做法就是,當學生們回答出與標準答案不同或者比較天馬行空的答案的時候,通常會受到老師的批評,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習慣這種被動式的思維方式,就不利于其發展思辨能力。相反而言,老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遇到自己不清楚和明白的問題時多問幾個為什么,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自己不清楚明白的一定要弄清楚,而不是被動接受標準答案。老師應有包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也應該不厭其煩的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味依賴標準答案,打壓學生的不同意見只會限制學生的發展。
2.培養學生在語文中的“讀思結合”的閱讀習慣。先哲說得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書籍和著作市場的不斷開放,市場上的書目千千萬萬,不是所有出版的書都是好書。所以,當學生在閱讀時,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書中的內容,多作一些思考。比如有一個經典的問題是關于樹上有十只鳥,開槍打死一只,還剩幾只的問題。從最開始的習慣性思維還剩九只,到一只其他的都飛走了,到現在的剩幾只都有可能。因為有人開始將開槍的各個細節問得很清楚,比如:手槍是否是消音手槍;槍聲有多少分貝;確定那只鳥兒被打死了嗎;這棵樹的旁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他的鳥;有沒有飛不動的或者是殘疾的鳥;有沒有懷孕的小鳥;打鳥的人能不能肯定樹上的鳥兒就是十只呢;可不可能一槍打死兩只小鳥......這些提問讓一個問題能從多個角度的思考,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所以要鼓勵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讀思結合,并把自己思考的問題能夠分享給同伴或者老師,從而促進其他同學的思辨能力。“讀思結合”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吸取閱讀中的長處,還能甄別其中的內容,讀寫相長,更能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
3.充分關注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當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時,應該在其分析問題時充分關注其分析問題的方法。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是回答顯得比較獨特時詢問學生的思維過程,并在給予其肯定的同時告知給對方如何分析問題,有好的分析方法可供全班一起分享,唯有這樣才有更大的收貨,也才能有創造性的發現。
語文的學習是語言與文化的雙重學習,小學語文課本通過課文的形式將文化傳播給學生,在學生進行閱讀時,其閱讀的過程就應該是一個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不斷探究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高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只有在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才能為其中學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長吉.論活動課程中的思辨[J].教育發展研究,2003(4)
作者簡介:程家友(1957—),男,漢族,四川省南充市人,小學高級教師,大學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