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藝+張貴陽
【摘要】民族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教育發展“生態系統”,教育是民族文化多樣性得以保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消除歧視、消除不均等、尊重特殊性和多元性,是使少數民族文化和教育更加和諧發展的前提。多元性和多樣性和原則意味著少數民族有權選擇符合自身文化特征與需要的教育,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多樣性的課程設計,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應該得到承認。
【關鍵詞】少數民族教育;發展水平
云南少數民族教育經歷了自1949年以來50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許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已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文盲率不斷下降,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歷的人數不斷增加。當然,與全國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以下困難和差距。
一是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國7.56年,云南6.32年,排在全國27位;2000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全國為6.72%,云南為11.39%,在全國排第六位;2005年全省129個縣(市、區)已有112個縣實現了“普九”,“普九”人口覆蓋率達8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九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全省尚有17個縣需要實現“普九”,這17個縣均是民族、邊疆、貧困縣、難度很大。
二是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全省129個縣(市、區)中有73個國家貧困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1050萬人(其中特困人口286萬),農民人均收入偏低,貧困中小學生約250萬人。
三是少數民族發展始終是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云南少數民族人口中約600萬人不通漢語。14個少數民族用20種文字或拼音掃盲,有11個少數民族小學生使用14種文字,教師授課必須采用雙語教學。25個邊境縣中尚有8個縣未“普九”,其中絕大多數是民族自治縣,7個云南特有、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少數民族受教育程度嚴重滯后。
四是特殊的辦學形式和較高的教育成本制約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率的提高。云南多數地區奇偶哀痛、通信等基礎設施嚴重落后,居住高度分散,5個地州人口密度不足55人/平方公里,致使布局分散,2006年,單獨的教學點多達16141個,一師一校點多達12364個,不得不采取復式教學,導致辦學成本偏高,加之師資水平偏低,有代課教師24319人,質量難以保證,教育投資效益低。
五是基礎教育落后,導致云南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高中階段規模小,2006年云南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39.3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9個百分點,每萬人高中階段在校生176.22人,在全國排第30位。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4%,比全國低6個百分點。
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以立法來確保少數民族教育的平穩、快速發展,以加大投資力度來助推民族教育發展。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一是云南將加大對民族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助學力度,尤其是對八個人口較少民族、四個深度貧困民族和藏區,逐步實現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加大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增加建設一批寄宿制民族中小學校和高中民族班、民族預科班、特有民族中專班,提高寄宿學生生活補助標準,擴大寄宿制民族中學辦學規模。
二是出臺《云南少數民族教育條例》,使云南民族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頒布了《云南少數民族教育條例》,《條例》鼓勵民族教育采取多種辦學形式,建立具有少數民族教育特色并能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體系。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經費,舉辦以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民辦學校。《條例》還要求少數民族中、小學突出少數民族學校的辦學特色,將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相應課程。普及民族地區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教育,加快建立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的學前教育體系,實施學前一年的免費教育。高等學校要重視并加強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點學科和專業建設,加快少數民族高層次及應用型人才培養;采取特殊措施為人口較少民族和發展滯后的民族支系舉辦本、專科班。對于民族教育的投入與保障,《條例》也作出明確規定,省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由省統籌,省、州(市)、縣合理分擔的少數民族教育投入管理體制,保證各級各類少數民族教育經費的穩步增長。
三是不斷探索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新模式。近年來,云南還依托云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建立云南少數民族本專科預科教育基地,鼓勵省內各類高校面向少數民族地區,定向培養特殊行
業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專門人才,尤其是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教師隊伍。為認真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我省民族教育發展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步伐,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云南民族中學、云南師大附屬中學。
民族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教育發展“生態系統”,教育是民族文化多樣性得以保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消除歧視、消除不均等、尊重特殊性和多元性,是使少數民族文化和教育更加和諧發展的前提。多元性和多樣性和原則意味著少數民族有權選擇符合自身文化特征與需要的教育,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多樣性的課程設計,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應該得到承認。學校、社會和國家應該鼓勵和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促使學生、家長、教師有意義地接觸被他們認為是另類的事情,加強理解、寬容、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