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琨

鎮寧自治縣以“產業興城鎮、綠色顯安寧”為主題,按照“全域鎮寧、產城互動、景城一體、城鄉統籌”要求,大力建設以“五型城市”為載體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力求“建一流精品,傳千年經典”。
應勢而謀
提高城鎮化質量
鎮寧搶抓安順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鎮寧深化縣城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縣的政策機遇,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山水城市和美麗鄉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百花齊放”。
抓產城融合。堅持以園區建設為平臺,以三次產業為支撐,產、城、園聯動,實現空間上產城共進、布局上功能分區,建設充滿活力的開放創新型城市。
優化工業園區布局,形成三大工業產業園區鼎足成型,就地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6260人就業。
促進山地農業產業與城鎮化互動融合,各級各類農業產業示范園各具特色,帶動1.07萬農民增收致富。
推動總部經濟與城鎮化耦合發展,晨春石業、順立達紡織、匯景紙業、天韻石尚等基地總部先后啟動建設,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鎮寧電商物流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互動、相互支撐。
抓綠色協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規劃設計充分融合鎮寧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元素,建設內涵多元的山水田園型、綠色生態型、歷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與水的文章。緊緊圍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目標,依山傍水進行規劃發展,建設真武山、云盤山、蝴蝶山、青龍山等一批山體公園,打造紅旗湖公園,推進白馬湖森林公園建設,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態景觀,山水田園城市初具規模。
經營好綠色生態資源。重點實施城市綠化工程,推進山體、通道、道路、景觀綠化建設,打造百里綠色長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9.32%,綠色生態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豐富城市內涵。充分運用好民族元素和歷史文化元素,推進城鎮化與旅游產業化結合,開發旅游景區景點,新建陸瑞光紀念館、安莊衛古城門,打造獨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蕩村,重塑馬鞍山合作社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季節包工”改革創新精神,新型城鎮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抓城鄉統籌。通過示范帶動、梯次推進、輻射發展,不斷優化城鄉布局,做大城區、做特城鎮、做美鄉村,著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以“8+1”“8+X”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示范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和產業發展。積極探索“1+N”建設模式,鎮村聯動推出一批美麗鄉村。
著力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鎮樂公路、西南外環公路、南外環公路、工業園區延長線等8條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橋連接線、二橋路雙向連接線等8條“斷頭路”,進一步完善環翠新區路網,實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區道路通達能力顯著提升。通過PPP模式新建兩個機械停車場,實施東大街綠色停車場改造等工程,城區新增停車位4791個。
合理轉移農業人口。圍繞“一分三向”模式,通過引進規模企業、組織技能培訓、提供項目扶持等措施,積極引導農村轉移人口向中心城區、小城鎮、美麗鄉村集聚,城區人口達到8.46萬人,城鄉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
順勢而為
新型城鎮化建設初見成效
鎮寧著力建設獨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鎮和美麗鄉村,全縣城鄉建設的檔次和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大為改觀,服務功能日趨完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更為優化,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拉動投資和消費需求,經濟發展活力持續增強。2015年以來,全縣先后投入資金49.77億元,實施城鎮化建設項目44個,大幅改善城鄉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推進餐飲、住宿、娛樂、商貿中心提質發展,以城鎮化建設拉動消費,有效激活經濟發展動力。
協調推進建設和管理,城鄉生活環境持續美化。以“文明在行動·滿意在鎮寧”“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為抓手,統籌推進城鄉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斷提升城鎮整體形象。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完善服務管理機制,城區產城景一體化凸顯。江龍、丁旗等示范小城鎮建設初具雛形,大寨、龍井、高蕩等美麗鄉村串起鄉村旅游“項鏈”,河道兩岸、山體公園、城鄉道路、臨街樓宇等綠化美化亮化景觀交相輝映,呈現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鄉共美”的美麗畫卷。
統籌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人民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把群眾利益、安全便捷作為城鎮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實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2.8萬戶,建設新二中,啟動鎮寧民族中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工業促進就業、城鎮帶動就業項目,“十二五”以來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85萬人。大力開展醫藥衛生管理體制改革,縣人民醫院創建二甲綜合醫院和新醫院建設工作有序推進,中醫院新院今年內投入使用。
乘勢而上
加快同步小康建設步伐
鎮寧自治縣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小城鎮建設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實踐證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
必須要有科學規劃的引領。鎮寧準確把握生態旅游城市、特色輕工業發展城市的定位,突出產業、綠色、歷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規劃的引領作用,努力實現現代城市功能和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
必須有社會各界的看齊參與。堅持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各鄉(鎮、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自覺向縣委、縣政府看齊,提振精氣神,既充分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潛能,又積極調動了社會各界對城市建設管理的參與性、主動性,形成通力協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圍。
必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堅持用改革的舉措、創新的思路、超常規的辦法,深化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加大投融資力度,采取金融貸款、PPP公私合營、融資代建等創新模式,融資42.74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85.9%,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四個輪子”一起轉。
百舸爭流千帆競,借海揚帆奮者先。站在新的起點,鎮寧自治縣委、縣政府將以“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為行動指南,帶領全縣38萬各族同胞進一步崇正強信、凝心聚力、勇為善成,更加有效地破解難題,更加快速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協調發展,為“康莊福民”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加快與全市全省全國同步小康步伐。(作者系鎮寧自治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