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做強做優大生態長板,形成了基本共識,取得了明顯成效。
貴州各族人民懂綠、愛綠、護綠,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共識;通過組織開展生態文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先進理念和政策建議,積累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成果;大力實施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因地制宜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開展環境保護河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12項改革試點,取得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成效。
如今,綠色已經成為多彩貴州的主色調,生態文明已經成為貴州大地的主旋律。
貴州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成立公、檢、法、司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專門機構,集中管轄處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案件。市、縣兩級也陸續成立了相關機構,全省環境保護司法體系逐漸形成。圖為貴陽市民的“水缸”清鎮紅楓湖。(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近年來,貴州開展環境保護“河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項改革試點。在赤水河、烏江流域,滿山綠樹和清亮河水交相輝映。圖為山清水秀的烏江。(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攝)
貴州省提出,要全面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60%,實現“綠滿貴州”。圖為松桃盤石畜牧園區黔東草海,當地群眾放牧歸來。(屈立武/攝)
貴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寶貴經驗:以經濟開發促進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通過發展山地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畜牧業等產業,綠水青山不斷變成群眾存本取息的“綠色銀行”。圖為威寧西涼山風電場(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貴州開展富、學、樂、美“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推進環境、管理、文化、產業、便民服務升級,推動農旅文一體化,促使黔北民居新農村示范點變成小康示范點,逾60%的行政村受益。圖為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貴安新區發展建設遵循“生態優先、安全為重”的基本原則,嚴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圍繞“打造山地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貴安樣本”的目標,以保護綠色生態基底、強化面源污染控制、提高城市排澇標準、鼓勵雨水綜合利用為建設重點,創新模式切實推進試點區域內海綿城市建設。圖為貴安新區月亮湖公園。(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攝)
在貴州省從江縣岜沙村,當地人對樹木特別崇拜,每出生一個孩子,父母都要為其種上一棵“生命樹”,并精心護理其成長。人死后,其子孫就砍下這棵“生命樹”做成棺木,然后在墓穴上又種下一棵樹,表示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至今岜沙人生活的地方依舊密林環繞,森林覆蓋率極高。圖為儀式中正在鳴槍的岜沙男子。(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