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倫
近兩年,慕名前往開陽縣南江大峽谷漂流、參加“六月六”“三月三”“殺魚節”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游客逐漸增加,觀光游、鄉村游、體驗游、休閑度假游成為開陽旅游產業發展的“動力泵”。開陽縣順勢而為,打造旅游品牌、推進旅游產業升級、促進關聯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旅游產業聚集區、實現旅游全域化,發展“大旅游”。
“高原硒谷,詩畫開陽”正全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首選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推動旅游業向“全時間、全空間、全產業、全過程”發展,促進“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全時間”規劃
開陽縣依托資源優勢,突出規劃引領作用,培育打造24小時、白+黑、春夏秋冬“全年候”旅游產品,實現旺季與淡季、長假與非長假、周末與非周末、白天與夜間旅游市場和消費的均衡發展,構建全時旅游。
圍繞旅游業發展新態勢,精心編制《開陽縣“十三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開陽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旅游規劃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和豐富旅游業態,提供和增加多樣化、常態化“全年候”旅游產品。一是著力打造無季節性產品。即增加不分淡旺季的旅游產品和業態,重點發展親子游、老年游、戶外拓展、養生健康、鄉村休閑、文化體驗等多元化、無季節性旅游產品;二是著力打造淡季旅游產品。針對非黃金周、非周末時資源閑置等實際,通過整合包裝,創意設計個性化的新產品并實行精準營銷,激活旅游市場;三是著力打造度假型產品。重點開發水體旅游、鄉村旅游、森林旅游、野營旅游等產品。
“全產業”融合
開陽縣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強力推動“旅游+一產”“旅游+二產”“旅游+三產”的互動融合發展,豐富旅游載體,延伸旅游產業鏈條,形成“旅游+N”全產業發展格局。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農業的融合。加強對農業園區旅游功能的布局規劃,積極引導傳統農業向能夠提供餐飲、住宿、娛樂、體驗、觀光等的綜合型農旅一體化轉變,促進“農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工業的融合。按照“廠區就是景區、企業就是景點”和“工業產品就是旅游商品”的開發原則,培育和打造工業文化旅游產品。建設以金中為核心的磷礦洞采作業觀光旅游項目;以永溫、雙流為核心的磷煤化工工業流程旅游觀光園;以龍崗為核心的綜合型旅游觀光園。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重點發展陽明文化和水東文化,同步發展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推動旅游與創意、影視、商業、民族、民俗、節慶、餐飲、建筑、養生等文化的融合,著力規劃建設文化創意園、影視旅游基地、商貿中心、旅游主題風味餐廳、主題公園、主題博物館、溫泉度假村、醫藥養生園、茶養生園、水東土司官衙等主題文化旅游景區,建成以高寨“蒲窩八寨”為核心的苗歡苗婭生態文化旅游區,建成禾豐王車、馬頭寨等一批民族文化古村落,建設陽明山文化公園、陽明湖生態公園、陽明文化茶城、開陽書院等一批陽明文化示范區和體驗區。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體育產業的融合。充分發揮氣候和山地優勢,建成以開州湖為核心的水上運動旅游基地,以紫江地縫、香火巖、猴耳天坑、春彩洞、十萬溪等景區為核心的徒步、探險、露營、攀巖、洞穴探秘戶外運動基地,以清水河大橋為核心的蹦極等極限運動基地,以南江大峽谷為核心的探險漂流基地。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商務會展的融合。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通過舉辦承辦各類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招商會、車展會等,實現銷售會展產品和旅游產品的目的。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城鎮化的融合。堅持城鎮景區化建設;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著力建設生態化、現代化、信息化新型城鎮;重點發展城市商業街區、城市主題公園和城市綜合體。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林業產業的融合。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優勢,以生態經濟開發為手段,積極創建森林生態旅游示范區,實施“千山千水”計劃,開發建設原始森林探險游、避暑森林生態游、森林體育游、森林養生游、濕地休閑度假游、“森林人家”體驗游等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建成城關北嶺等一批森林公園,蘇家坡等一批山體公園,推動林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森林公園、生態茶園、濕地公園等資源特色化、景區化。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水利產業的融合。依托豐富的河流、湖泊、水庫等水域、水體及其相關聯的岸地資源,大力開發水上休閑運動基地、水利工程體驗游等水體休閑旅游產品。
加快推進旅游業與大數據產業的融合。加快推進“開陽大數據”工程建設。積極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在旅游行業的綜合應用,建成南江大峽谷公司等一批智慧旅游企業,溪麓溫泉等一批智慧旅游景區,禾豐、南江等一批智慧旅游鄉鎮。
加快推進旅游與社會民生事業的融合。以社會民生事業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項目景觀化”工程,推動旅游與養老、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全方位”優化
開陽縣優化旅游大環境,圍繞構建“快旅慢游”全方位配套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旅游綜合服務水平,提高游客滿意度。
優化旅游交通服務體系。制定全縣旅游交通建設專項規劃及分年度實施計劃,通往重點旅游景區(點)的公路,優先納入交通規劃并提前組織實施。加快推進汽車露營基地建設。完善開州湖旅游航運服務功能;推進城鎮、車站、高速匝道、港口等重要節點與南江大峽谷、開州湖等重點景區之間的道路交通建設,盡快形成交通環線;建設十里畫廊等重點景區內部公路循環線和綠道循環線等“快、慢”系統,實現無障礙通行;大力推進城郊公交一體化進程,開通縣城到各旅游鄉鎮、各景區的公交線路。
優化住宿服務體系。大力實施住宿產品的多元化、標準化、精品化和主題化戰略,滿足各類游客的多樣性需求。支持發展具有開陽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題酒店、精品酒店和經濟型酒店,鼓勵發展星級酒店,支持農家樂向鄉村主題酒店轉型發展,進一步規范社會旅館的接待和安保設施配套。新建一批星級酒店、鄉村莊園、主題客棧、精品農家樂,建成一批汽車自駕游基地。
優化旅游信息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智慧旅游建設。構建以手機等智能移動終端應用為核心,以身份認證和信息主動推送為特色的旅游信息服務體系,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個性化旅游信息服務,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加強旅游標識標牌系統建設,在高速公路兩側、機場、車站、城鎮等重要節點區域設置旅游標識標牌。加強旅游咨詢服務建設,在城區主要街道、主要旅游景區以及重點鄉(鎮)設立旅游咨詢服務點,積極開展旅游熱線服務,推進旅游網絡平臺的建設。加強旅游網站、旅游企業網站之間的鏈接,做好旅游信息的服務與管理工作。
優化配套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景區醫院、景區銀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景區物流、游客服務中心、車輛租賃維修站、停車場、加油站、廁所、購物廣場、文化娛樂中心、供水供電、旅游安全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等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優化旅游人才供給側結構。全面推行旅游行業彈性工作制度。制定引進優秀旅游人才的優惠政策。加強校企、企企合作,積極引進旅游經營、管理、營銷、策劃等旅游業發展急需和短缺的人才,不斷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廣泛開展崗位培訓、技能培訓和綜合知識培訓,增強旅游從業人員服務意識。
優化生態服務體系。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繼續鞏固綠化、水系、大氣污染治理等生態文明縣創建成果,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寨創建。堅持“一路一景”“一寨一景”,實現城鎮和農村“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全覆蓋。
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堅持“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推行窗口行業、旅游行業“微笑服務”,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開展全民宣傳,培養市民友好接待和游客文明旅游的習慣,營造建設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區的良好氛圍,形成和諧、友好的旅游接待環境,讓市民真正成為旅游發展的參與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