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顯
在侗鄉黎平的崇山峻嶺中,分布著大大小小90個中國傳統村落,是全國擁有傳統村落數最多的縣,這里的人們依山而住、逐水而居,過著“飯養身、歌養心”的悠然生活。走進每一個侗族聚居的傳統村落,都會發現,這里跟苗寨、瑤寨或是漢族村寨都不一樣,每個寨子都會有高低不同、風格各異的鼓樓。鼓樓、花橋、侗族大歌等獨特而又不可復制的文化元素,承載著侗族群眾千百年的文化鄉愁。
傳統村落是獨特文化的歷史沉淀,因受外來文化的沖擊等諸多因素影響,很多傳統村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落。于黎平而言,對全縣90個傳統村落的開發與保護,成為留住文化鄉愁的重要課題。
留住文化之根
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黎平縣堅持規劃先行,科學保護,合理開發的原則。為加強傳統村落規劃,黎平縣委、縣政府編制了《黎平侗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90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有效地保護了傳統村落自然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體、自然景觀及古跡遺址等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
此外,還制定了《黎平縣傳統村落保護管理辦法》和《黎平縣傳統村落建筑圖集》,加強對傳統村落建設審批管理,加強對鼓樓、花橋、戲臺等侗寨標志建筑的維修與保護。成立古民居保護協會,寨老會等,讓群眾參與村寨保護、民居建房、生態保護等工作,提高傳統村落村民自治管理的水平,加強傳統村落建房審批管理。
為保證政策法規的有效落地,黎平縣委、縣政府每年將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經費500萬元列入財政預算,先后劃撥1030余萬元對傳統村落村容寨貌進行整治,修建戲臺、河道、步道、道路硬化、公廁等建設。近年來,共整合9250萬元傳統村落專項補助資金及近200萬元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項目資金,整合“一事一議”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完善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將傳統村落古民居有償保護費納入財政預算,僅肇興侗寨,每年就兌現古民居有償保護金60余萬元。
按照“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項目要求,實施環境提升工程,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建設。下大力氣建設通村公路、寨內步道、寨內綠化、美化及景觀點整治等工程,使傳統村落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提升,讓傳統村落的山更青、水更綠、村寨更加整潔、群眾生活更加殷實。
黎平縣擁有1個世界級、8個國家級、21個省級文化遺產,培育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5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1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508人。為更好保護和發展這些文化資源,黎平縣積極開展對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實現了民族文化的活態化保護和傳承,留住了傳統村落文化之魂。
開發文化之源
為促進傳統村落發展,黎平創新旅游發展等多種保護傳統村落模式,在傳承保護中給傳統村落注入新的業態,既吸引外地游客,又帶動群眾增收。
比如,黎平縣拆資8.2億元,按照5A級標準、全產業鏈要求對肇興侗寨進行升級打造,實施了以綜合開發為主的“肇興模式”,最大化為游客提供便利,形成38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創新體驗區,讓游客處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此外,堂安侗寨的博物館開發保護模式、黃崗侗寨的農耕文化村民自治保護模式、四寨侗寨的企業引領保護模式等,均為黎平的傳統村落保護提供了可復制范本。
除了政府的保護投入外,黎平縣還吸納了眾多的社會力量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
2014年,騰訊耗資1500萬元,在巖洞鎮銅關村建成了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探索“互聯網+鄉村”發展模式,借助互聯網的媒介與渠道力量,通過現代管理理念和民族文化及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創新產業發展模式,讓鄉村的人文與自然生態實現最大價值,架起侗族大歌對外傳播橋梁。
茅貢鎮地捫村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文創+社區”模式,則完全由民間倡導和創辦,與百姓聯動,將傳統文化與手工藝品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群眾日常的手工藝品成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
水口鎮滾正村實行“互聯網眾籌+民宿”模式,通過互聯網眾籌資金,推動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將村民房舍改造成民居旅館,提升其居住功能,讓懷揣田園夢想的都市人住進鄉村,既可以滿足這部分人體驗晴耕雨讀的需求,還能給農戶帶來租金收入,同時促使農戶加強對其傳統生活價值的重視。
此外,為特殊游客量身定做的“旅行社+村莊”原生態村落體驗模式,專門吸引外國游客、文化研究學者等特殊游客,打造高端體驗式旅游。
成就脫貧之路
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文化鄉愁。
黎平縣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大力實施“文化引領”戰略,搶占侗文化發展制高點,全力實施文化旅游率先突破發展工程,將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傳統村落保護、鄉村旅游+扶貧開發方略,推出了“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線路,將32個傳統村落,像串聯珍珠般連接起來,形成百公里長的侗族文化體驗長廊。
“黎平縣對于百里侗寨傳統村落(旅游示范點)的景點打造,即是在保留原有村落的外貌特點和文化特征的基礎上,有規劃地進行危房改造和村寨整治,并整合資源向傳統村落傾斜,實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等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黎平縣委副書記、縣長肖凱旋說。
“百里侗寨”的建設打造,在沒有大費周章大拆大建的基礎上,實現既保留了游客對傳統村落的青睞,又改善了當地群眾的人居環境,讓濃濃的鄉愁得以延續。目前,“百里侗寨”線路已有6個接待點具備對外迎客條件,初步形成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百里侗寨踏歌行”旅游品牌。2015年,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線路上的四寨村接待點,共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創旅游經濟收入500余萬元,群眾人均收入達7120元。
走在“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線上的每一個侗族村寨,游客都能涇渭分明地感受到鮮明的文化氣息,那里的侗族群眾把文化穿在身上,把愛情融入歌聲中,把歷史刻錄在村落里,把歡樂展現在節日中,類似于泥人節、扁米節、摔跤節、喊天節、款會、歌會、千三歡聚節等侗族傳統節慶活動,每個月都在侗都黎平的各個傳統村落或是民族村寨中上演。游客置身其中,縱情歌舞、樂在其間,與此同時,當地群眾也能借此獲得一份可觀收入,更能讓傳統村落在民族文化旅游的支撐下,得到很好地開發與保護。
今年年底,“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線路預計實現全面對外開放,旅游接待人數望突破400萬人次。屆時,黎平的傳統村落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為黎平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民族文化景點、景區和精品線路從點到面、連線成片的有序打造和推進,黎平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間,黎平將進一步把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結合起來,通過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縣,突出抓好傳統村落旅游扶貧,促進生態脫貧、綠色發展。”黎平縣委書記王茂才說。(作者單位:黎平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