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遠竹
近年來,鐘山經濟開發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適度規模、平等自愿的原則,著力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積極探索農村“三變”發展模式,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逐步形成特色龍頭產業示范帶動的精準脫貧新局面。
轉變思維方式
“資源總會有枯竭的一天,從市場發展來看,轉型發展是必然。”鐘山經濟開發區石橋社區村民王元光經營煤礦多年,在理清發展思路后,毅然決定轉型發展。
2013年年底,在石橋社區居委會的幫助下,王元光的“白泥長沖農民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采取“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種植、經營中藥材白芨。
“按照基地年產出白芨30噸、市場收購價每公斤180元來計算,年產值可以達到540萬元。這樣一來,居委會的52戶貧困戶每戶至少可以拿到一萬元的分紅,再加上我們提供的就業崗位,每月每戶至少增收2000元。”合作社理事長王宏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
考慮到白芨種植需要三年時間才能見收益,王元光等人又把目光投到了“見效快”的木炭生意上,開辦了紅橋新區通用木炭廠。“把每天從各地收購來的建筑廢料進行烘干、塑形、高溫煅燒,每月至少可生產60噸成品木炭,每噸木炭銷售價格是4000元。”王元光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邊介紹道。
“打開發展思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這是“白泥長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的初衷。自石橋社區全面推進“三變”改革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戶嘗到改革的甜頭,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轉變,帶動21戶78人就業,63戶217人實現脫貧。
石橋社區村民馬珍蘭的丈夫去世得早,她一人拉扯著年幼的兒女靠種地勉強維生。去年,她把家里的幾畝土地交給合作社運作,自己和兒女在合作社打工,一家三口每月收入6000多元。“比起以前,現在的日子好過多了。”馬珍蘭一邊分裝木炭一邊笑著說。
在石橋社區,像馬珍蘭一樣通過合作社入股,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年底還能拿到入股紅利的農民不在少數。
發揮資源優勢
“我把14畝土地、1527棵林木通過合作社交給公司,每年能保底得到5000多元的分紅,按照規定分紅五年遞增一次,遞增后每年將近7000元的收益也夠我們老兩口用了。”鐘山經濟開發區石龍村60歲的村民俆吉文拿著自家的“三變”改革股權證和簽訂的《合作協議書》,高興得合不攏嘴。
徐吉文口中的合作社叫“石龍鼎盛農民專業合作社”,2015年底經石龍村委及村民代表會議研究決定成立。石龍村將1000畝荒山、33戶137畝耕地和9000株林木打包計入村合作社,入股貴州石龍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打造中藥材食品藥品種植及生產加工實驗基地、經果林采摘觀光園、萬畝桃園;建設釣魚比賽池、滑草場等集旅游、休閑和娛樂為一體的觀光項目,按照各合作主體參與方式進行效益分配。
截至目前,“石龍鼎盛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計為轄區村民提供臨時就業崗位2100余人次,發放工資263550元,平均每戶增收404元,直接帶動轄區貧困農戶就業4戶7人。
隨著產業扶貧工程的深入推進,鐘山經濟開發區正掀起一股特色產業發展熱潮,逐步走出一條“群眾跟合作社走、合作社跟市場走”的產業脫貧致富新路子。(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