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務川自治縣城出發,驅車近15分鐘便到了龍潭村。進入村寨,石板鋪路,石巷相連,幽深古樸,景色迷人。石頭砌成的垣墻相互連通,構成了牢固的軍事防御體系。
這里的民居大多為傳統木質建筑,以三合頭、石院墻、石寨墻、大朝門、小朝門、鏤空雕刻、瓦堆屋脊為主要建筑特色。房屋門上的“貓眼”更是匠心獨具,巧妙地鑲嵌在鯉魚跳龍門的構圖里,兼具裝飾和實用功能。
龍潭村“寨佬”申福進告訴記者,早在秦漢時期已有人聚居于此。申氏族人已在此生活了700年,形成了具有顯著特征的仡佬文化。歷史上,龍潭村出現了明朝四川道監察御史申祐等先賢名人。
濃郁的文化氣息,加之特色鮮明的仡佬族文化傳統,使得龍潭村近年來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先后贏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首批民族傳統特色古村落”“貴州省20個重點民族保護村寨”等美譽。
8月中旬,記者在龍潭村采訪時,村內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作為遵義市第六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主會場,龍潭景區的建設項目正有序推進。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務川以龍潭村為中心,著力打造仡佬之源景區,啟動了龍潭南大門星級公廁、景區綠化工程、龍潭人飲工程、九天母石祭祀文化園等54個項目,全面提升“祭天朝祖祭祀節”和“吃新節”仡佬民族節慶品牌,改版升級《遠山仡佬》民族歌舞,提煉標志性的盤歌僚舞……
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龍潭村步入旅游時代,村民通過開設農家樂、鄉村客棧吃上了“旅游飯”。
村支書鄒林書說,早在2008年,龍潭村就確定了“以保護和展示仡佬文化為主線,完善基礎設施,推動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的脫貧思路。
也是在這一年,申福進回到村里,打出“老寨歡迎您”的招牌,帶頭辦起了農家樂。
“當時大家都在懷疑,這個窮鄉僻壤,到底會不會有游客來?究竟能不能脫貧致富?”但申福進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龍潭村守住仡佬文化,就一定會迎來旅游發展的春天。
8年經營下來,如今申福進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殷實富足。他告訴記者,他家現在平均每天接待游客40余人,月收入超過2萬余元。
在申福進的帶動下,龍潭村的農家樂、農莊、風味食品攤等應運而生,村民們紛紛加入到服務旅游的行業中來。
村民申海洋目前經營著村里規模最大的農家樂——“荷花山莊”。他主營餐飲業,所用的蔬菜和肉類都向當地村民簽約定購,30多名工作人員全是當地村民。
“目前,村里已有20多家農家樂,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村子也變得更美了,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都回到村里創業。”鄒林書說,隨著不斷改造升級,龍潭村的旅游業將更加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