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茂彪
堅持紅色傳承、推動綠色發展,充分發揮“紅色文化、仡佬文化、丹砂文化、生態資源”四大優勢,以“旅游+”的理念推進全域旅游。
近年來,務川堅定不移地推進“文旅產業化”戰略,把大干文旅產業、干大文旅產業,作為拉動縣域經濟的“火車頭”,擴大對外開放的“金名片”,助推富民興縣的“主抓手”,全縣文旅產業呈現持續向好的良好態勢,文旅產業風起云涌、好戲連臺、方興未艾。
謀定而后動方能主動融入
旅游已成為大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更需要的是全方位布局。
思路決定出路。以“世界的仡佬·仡佬的世界”為旅游品牌定位,緊緊圍繞打造山地特色旅游,推進全境域發展,實現“井噴式”增長,配套智慧型旅游服務的總體要求,堅持紅色傳承、推動綠色發展,充分發揮“紅色文化、仡佬文化、丹砂文化、生態資源”四大優勢,傾力打造“雪山草地·夢回長征”“仡佬的世界·世界的仡佬”“洪渡山水·不夜之旅”三大旅游品牌,以“旅游+”的理念推進全域旅游,將務川建成渝黔人文旅游新區、中國仡佬文化中心,全國仡佬族胞尋根溯源、祭天朝祖圣地,國內新的休閑養生、文化旅游目的地。
規劃引領發展。規劃是龍頭。縣委、政府全力補齊規劃短板,按照多規融合理念,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僅一年時間全面完成旅游產業總體規劃和“栗園草場旅游區”紅色板塊等7個專項旅游規劃、12個鄉鎮集鎮規劃、1個農文旅一體化示范點規劃、8個鄉鎮休閑旅游示范點規劃、23個村莊規劃和仡佬民居立面風格規劃編制工作。確立了“一心三區,南游北宿”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即:一心:就是仡佬民族文化旅游服務中心,重點旅游資源有:九天母石、龍潭古寨、大坪古鎮;三區:就是自然風光旅游區、高山避暑度假區和生態休閑游樂體驗區,重點旅游資源有:紅葉峽谷、石朝天坑、靈崖回音壁、洪渡河漂流、珍珠溪百花谷、仡佬大草原、麻陽河保護區、黑葉猴、馬頸河、深溪溝等等;南游:主要以峽谷風光、地質奇觀、漂流探險等動態游樂體驗為主;北宿:主要以避暑度假、生態養生、生活體驗等靜態休閑活動為主。
仡佬文化是務川亮麗的名片
仡佬民族作為貴州高原最早的開拓者之一,在漫長發展歲月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務川縣委、政府倍加珍惜、倍加堅守,在傳承中留住它的命脈,在弘揚中守住它的靈魂。
彰顯仡佬文化自信。仡佬族從商周時期開始,我國南方有一支被稱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遼闊,人口眾多,而有“百濮”之稱。到春秋戰國時,廣西境內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進,移入西南地區,與濮人雜錯而居,人口漸繁,生活習俗互相影響滲透,逐步發展為一個新的族群——“僚”。戰國時期即有“僚”人出現。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發展為單一民族——“仡佬”。仡佬民族由此正式形成。仡佬先民濮人在先秦至西漢時期,締造了一個完整的國家體系——夜郎古國,該時期是仡佬民族文化發展的巔峰。夜郎與樓蘭、大理并稱為中國“三大神秘古國”。后來,隨著夜郎國的滅亡,失去國家政權的保護,濮人也不斷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務川設縣于隋開皇十九年(599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貴州第一古縣”。今天,無論是風俗習慣,還是民居建筑,在務川城鄉依然有鮮明的體現。例如:“三幺臺”“干欄式”建筑、高臺舞獅、打篾雞蛋等。
堅守仡佬文化個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是在弘揚仡佬文化上發力。立足高效率、高標準、高水平要求,同步開展規劃設計、施工建設、文物收集、陳列布展等六項工作,建成“中國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歷史變遷上的仡佬記憶。二是在淬煉仡佬特色歌舞上發力。打造《遠山仡佬》《濮樂遺音》《僚舞古韻》等歌舞,精心挖掘提煉標志性符號和元素,竭力打造視聽上的仡佬記憶。三是在推出仡佬特色飲食上發力。堅持以仡佬特色飲食為主體,不斷豐富完善仡佬菜品體系,形成民族風情濃厚、地域特色鮮明的飲食文化,全力打造舌尖上的仡佬記憶。四是在定格仡佬民族服飾上發力。在現有仡佬服飾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統一,準確嵌入仡佬民族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把仡佬服飾做成我們的外部形象名片,定格形象上的仡佬記憶。
突出丹砂文化魅力。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丹砂冶煉技術的民族,早在夏商時期仡佬先民就發現和運用了丹砂。丹砂紅是中國紅最早的源流,仡佬民族對丹砂之紅,歷來心存敬畏。夏商時期,丹砂開啟了務川工業先河;秦漢時期,丹砂引領務川商貿往來;明清時期,丹砂推動了務川改土歸流;上世紀中后期,汞礦直屬央企,盛極一時。正因為務川丹砂的文化魅力,下步將丹砂之紅打造成充滿正義、朝氣和希望的文化。
發展文旅產業更需增添兩種顏色
認真貫徹遵義市委“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要求,重點做足紅色和綠色“兩篇文章”。
在傳承紅色基因上做文章。大興紅色之旅,打造“飛奪瀘定橋、草地軍魂、紅三軍過長腳、廟壩戰役舊址、紅色文化工程”五大紅色主題品牌。以紅軍過草地情景再現為核心,以草地軍魂紀念館+長征精神傳承中心為重點,以英雄事跡紀念帶+勝利曙光觀景平臺+標志性建筑為支撐,建立全國首個“草地軍魂”情景再現與旅游體驗園,做活“紅軍過草地徒步穿越之旅、夢回長征文化演藝活動、草地軍魂研學旅行夏令營”等多種體驗;依托波瀾壯闊、氣勢雄偉、峽谷幽深、怪石嶙峋的洪渡河,打造飛奪瀘定橋情景再現工程;同時,深度挖掘賀龍元帥領導的紅三軍轉戰務川的史實,著力建成一批紅色基地,打造一批紅色景點,規劃一批紅色線路。
在推動綠色發展上做文章。大興綠色之旅,突出務川山水生態優勢、仡佬原生態文化特征,按照“一鄉一景”、“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結合仡佬民族文化元素,以獨具特色的“小青瓦、坡面屋、轉角樓、雕花窗、丹砂紅、干欄式”仡佬民居建筑風格,著力建設23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新農村示范點,將全縣打造成為一步一景、處處是景、功能齊全、美輪美奐的旅游綜合體,形成核心景區“頂天立地”、鄉村旅游“鋪天蓋地”、多層次聯動、點線面結合的全域化格局。到2020年,建成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10個,實現年接待游客500萬人次,文化旅游綜合收入50億元以上。
優化環境更需提質升級釋放新能量
在項目建設上,完善旅游交通體系,籌資150億元投入交通建設,實施交通三年大會戰,全力建設“三縱三橫五聯一環”的骨架路網,形成四通八達、內外循環、阡陌交通、暢達快捷的“快旅慢游”路網體系。夯實旅游基礎設施,加快核心景區游客集散中心、生態游道、生態停車場、供電、供排水、購物中心、A級公廁、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實現117個行政村污水處理、垃圾收集、環保設施全覆蓋,打造功能齊全、服務便捷、安全周到的旅游環境。大力實施“683”工程,即:仡佬之源、洪渡河漂流等六大核心景區,八大鄉村休閑旅游示范點和洪渡河、洋溪河、大坪龍潭三大濕地公園。
在發展環境上,把文旅產業發展置于全縣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全領域合作推進全域旅游開放發展,在區域競爭中創造新優勢。把旅游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全縣綜合治理范疇內,深化依法治旅,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優化旅游環境;創新旅游機制體制,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的旅游工作機制;認真踐行“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行動,讓旅客在務川行之順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娛之開心、購之稱心、游之舒心。
在融資合作上,創新資本合作模式,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市場在旅游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策劃包裝旅游項目,吸引國內外大型戰略投資者入駐務川。組建務川縣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將10億元規模的旅游資產劃轉至該公司統一經營管理,著力拓寬融資渠道;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撬動社會資金投資、建設、經營旅游項目,有力破解“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在品牌打造上,推動文旅產業全域發展,構建無障礙旅游網絡,精心策劃推出兩大精品路線。即:“重慶—武隆(世界自然遺產)—務川(仡佬文化遺產)—鳳岡(中國茶海之心)—湄潭(中國西部茶海)—遵義(紅色旅游圣地)—桐梓(鄉村旅游示范點)—重慶”;“重慶—武隆(世界自然遺產)—務川—梵凈山—鳳凰古城—張家界”。創建“互聯網+旅游”平臺,大力宣傳推介文化旅游品牌;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全面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作者系務川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