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如何實現既要發展,又要綠水青山,更要拒絕污染。苗鄉松桃,辯證作答。
近年來,松桃苗族自治縣為改變一“錳”獨大的工業格局,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發展。利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發展契機,從中國水晶之鄉浙江浦江大規模引進水晶玻璃加工企業,建立起規模化、集聚化、標準化的水晶產業園。
引來產業,本是好事,但水晶玻璃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污染,工業廢水往往呈乳白色,這一情況引發了松桃干部群眾的擔憂和不安,發展水晶產業,究竟會不會造成污染,影響當地群眾生活?
變廢為寶
廢水廢渣循環再利用
為一探究竟,記者隨松桃自治縣環保局負責人一同前往松桃水晶產業園。一進入園區,沒有聞到和看到想象中工業園區的臭氣和粉塵,反倒像是走進了一座公園,樹木林蔭、鳥語花香,各車間的工人們正忙碌著切割、打磨、拋光水晶玻璃,一片繁忙景象。走進生產線細看,果不其然,清亮的自來水經沖洗水晶球后,瞬間變成了乳白色的“奶水”。
“奶水”流向何方?記者沿著廢水收集管溝查看,只見“奶水”流到了第一道沉降池,經過沉積后,隨即流向第二道,再次沉淀后,流向第三道沉降池。
經過三道“關卡”后,“奶水”被導入壓濾機房,經過壓濾機房處理后,廢水與廢渣開始分離。分離后的“奶水”流出來時瞬間變為無色無味、清澈見底的清水。隨即,清水被導入一個高位水池,沿著循環水管流向各個生產車間,再次成為生產用水。整個過程,沒有向外排放一滴廢水,實現反復循環使用。
分離出來的廢渣,在各個沉降池逐漸沉淀下來后,隨即被“請”入渣土罐車,運往水泥廠成為制作水泥的上好原料。
“園區一天需要用水約800噸,但90%都是用的循環水,不存在污水外排情況。”松桃自治縣蓼皋鎮馬田龍社區黨總支部書記陳光銀說,鄉親們世代居住在這里,我得替他們看著這塊寶地,就是企業想排廢水,我和鄉親們也不答應。
辯證發展
污染產業零排放零污染
“堅決守住生態環境這條底線,以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全力保護好苗鄉這片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松桃自治縣環境保護局局長楊光清說。
在引進水晶產業之初,該縣堅決實行環保先行、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產業發展理念,探索出一條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
“松桃水晶產業園嚴格按照省、市要求,采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集中入園、統一管理的模式,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污水廢渣處理工藝,真正做到廢水廢渣循環利用。”楊光清說,園區修建了污水處理系統,能夠確保水晶工業園內的污水處理率達到100%,真正實現零排污零污染。
環保先行
一個園區催生一座城
“松桃水晶產業園沒有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條污染產業‘不排污的新型工業發展新路。”楊光清告訴記者,松桃水晶產業園已于2014年3月順利通過省環保部門評估驗收,被省政府明確為貴州省水晶產業示范園。
松桃水晶產業園項目集水晶生產加工、倉儲物流于一體,總投資8.6億元,項目分三期實施。全部項目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將達70億元以上,創稅收約1.5億元,可一次性解決就業3萬余人。
“招聘工人10名,月基本工資2200元……”在園區內,各種招聘廣告隨處可見。據了解,水晶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80%以上的工人都需要在本地招收。
“廠里的工人師傅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資,干勁足得很。”園區內一水晶加工企業負責人吳江偉高興地說,縣委、縣政府對水晶產業非常重視,給企業和業主作后盾,解決了環保大難題,這樣我們再去抓生產和市場也就容易多了。
目前,水晶產業園已建成投產的水晶企業和業主戶有178家,吸納2000余名當地群眾家門口就業。
隨著園區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不斷到來,不僅激活了當地經濟,還助推了城鎮化建設,演繹了產城融合發展的精彩華章。(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