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廣群
論相聲創作與表演中學“唱”的運用
文 趙廣群
相聲藝術在長期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以說為主、以唱為輔、以學當先、逗在其中”的表演特色。其中的“唱”是相聲的四門基本功之一,也是相聲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相聲表演中,最初的“唱”是指開場小唱、太平歌詞和數來寶三種藝術形式,而并非指“唱歌”或者“唱戲”。
(一)開場小唱。早年間,開場小唱是相聲藝人迫于生活壓力,多以撂地擺攤為生,多為聚攏觀眾,吸引過往人群注意力的一種表演形式,大多是唱一些吉祥話,如《發四喜》、《大實話》等,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相聲演員受到了應有的尊重,演出場所也有了很大的改觀,由最初的撂地走進了茶館、園子或是正規劇場。由于社會發展,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開場小唱這種藝術形式已不適應演出場所和觀眾審美的需要,因此,在演出過程中逐漸地省去了這個環節。
(二)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流行于北京城區、郊區。太平歌詞演唱者,手持竹板兩塊,用指合拍,運用手指、腕子的變化,敲打出輕音、重音和連環點作為伴奏,詞句多為警世規善的詞句,歌韻多婉轉。太平歌詞后被相聲藝人引入“唱”活,相聲在明地演出時,于正式開演前或演出中加演。太平歌詞的唱詞一般為上下句對應形式,以7字句、10字句為主,通篇為一轍。除竹板外,無伴奏樂器。太平歌詞的著名曲目有《勸人方》、《秦瓊觀陣》、《韓信算卦》、《太公賣面》、《鷸蚌相爭》等。
(三)數來寶。數來寶是相聲“唱”中的又一種藝術形式,是最初藝人的沿街說唱,見景生情,即興編詞。用兩塊大板和五塊小板做伴奏,后進入小型游樂場所演出,說唱內容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逐漸演變為快板書。
隨著觀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要求相聲這門綜合的藝術必須不斷發展和完善,來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欣賞需要,學“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在早期的傳統相聲中,學“唱”主要是以學唱京劇為主,如《黃鶴樓》、《捉放曹》、《文昭關》、《八大改行》、《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嬋》、《烏龍院》等,這些段子很多已成為不朽的經典佳作。演出時,要求演員本身必須有深厚的京劇底蘊,雖然相聲里常說“像不像三分樣”,但演員如果想把段子演成功就必須在臺下刻苦用功,學習京劇表演的基本功,也就是常說的四功五法(指的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新中國成立后,在1950年1月19日,由孫玉奎、侯寶林、常寶霆等人發起,在北京成立了“相聲改進小組”,成立識字班,消滅文盲,進行時事教育,提高相聲演員的文化和政治水平,改造相聲,以達到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作用。
相聲在進入天津后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后又向南發展。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河北與山東一帶,相聲中有很多學地方方言的段子稱之為“倒口”,所學的方言就是河北省深武饒安一代的方言。1943年,著名相聲前輩孫少林在山東濟南成立了大觀園晨光茶社,也是相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與在京津兩地演出不同,為了能滿足更多觀眾的需要,演員不得不多多學習外地的藝術門類來擴展自己的業務能力,與此同時也創作出很多優秀的與學“唱”相關的段子,如以學習大鼓藝術為主的《學西河》、《學大鼓》;以學河北梆子為主的《學梆子》、《汾河灣》等。后又有相聲名家張永熙在南京夫子廟成立相聲大會,相聲又受到南方觀眾的喜愛。為了滿足當地觀眾的欣賞需要,張先生又創作了以學唱南方戲曲為主的相聲作品,如《學評彈》、《南腔北調》等。與此同時,在北京,名家輩出,而最受觀眾歡迎的莫過于一代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也因此,在相聲界有著“南張北侯中少林”之說。
此后,相聲很快就受到全國觀眾的喜愛,這也對相聲演員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在學唱方面,很多的前輩藝術家又創作出了諸多與學唱有關的作品,如:《學評戲》、《山東二黃》、《學墜子》、《雜學唱》、《學小曲》、《學越劇》等。
相聲按創作時期分為兩種,以新中國成立為分水嶺,在解放以前創作的相聲稱之為“傳統相聲”;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創作的相聲稱之為“新相聲”。在新相聲的創作和表演中,學唱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國成立后,在1950年1月19日,由孫玉奎、侯寶林、常寶霆等人發起,在北京成立了“相聲改進小組”,成立識字班,消滅文盲,進行時事教育,提高相聲演員的文化和政治水平,改造相聲,以達到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作用。“相聲改進小組”不但受到相聲演員們的擁護,也得到包括老舍先生,語言學家吳小玲、羅常培等人的支持和幫助。那一時期文藝創作也很興旺,配合形勢創作出大量的新文藝作品。這一時期的學“唱”巧妙地融入了學“唱”的表演技巧,豐富了整部作品內容。如馬季先生的《勞動號子》、姜昆先生的《錯走了這一步》、笑林先生的《學電臺》等,深受觀眾喜愛。后來,東北相聲名家楊振華先生更是大膽地進行了嘗試,把吉他帶進了相聲舞臺,這種對于藝術的大膽追求與探索確實值得現在很多年輕的相聲演員學習。
在新相聲中,由廉春明先生創作,李金斗和陳涌泉兩位老師演出的《武松打虎》可算得上是經典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以武松打虎這個故事為背景,加上了許多京劇中唱的元素,配合演員深厚的演出功底獲得了行內行外的一致贊賞;再有,王謙祥、李增瑞這對相聲界的黃金搭檔創作演出的《戲曲漫談》唱腔美,配合手眼身法步,讓人陶醉,耐人回味。
在表演方面,
演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
適合演什么樣的段子就多演什么樣的,
作為一個演員應該對觀眾負責,
自己不適合演的作品不能強求,
否則絕不會取得很好的口碑。
在新相聲的作品中,有學“唱”內容的作品比傳統段子明顯少了很多,而能成為經典的就更是鳳毛麟角,這不禁讓人思考——學“唱”類的作品既然這樣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為什么好的作品卻如此之少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其他藝術形式的沖擊,觀眾的審美需求有所改變。
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有所提高,精神生活也大有改善,各種文化活動日益多元化,話劇、小品、情景劇乃至歌星演唱會都深受大家喜愛,很多觀眾喜愛相聲卻又缺乏對相聲的足夠認識,很多觀眾單純的認為相聲就只是一種逗樂的藝術形式,而以學“唱”為主的作品往往笑料不足,這樣就難以滿足觀眾的需要,這樣就使得以學“唱”為主的作品陷入到創作和演出的困境。
(二)市場經濟的影響,創作人才缺失。
相聲的創作是一個非常辛苦而又吃功夫的工作,不但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還需對其他姊妹藝術要有相當深y刻的見解。但創作人員費勁心思創作出來一個作品得到的報酬卻是極低的,很難用以維持生計。很多好的創作人才,不得不放棄這門工作而轉做收入高的工作,這也導致了大量創作人員的缺失。另外,創作版權沒有受到應有的保障。通常好的作品一經問世,就會被其他同行剽竊。
(三)以學“唱”為主的作品內容空洞,成了“快餐”。
近幾年,相聲界的同仁也一直在試著嘗試將學“唱”類的相聲發揚光大,但通常是剛剛萌芽就被扼殺,很多的學“唱”作品,只能演一次,演第二次觀眾就不愛看了,演三遍觀眾就煩了。筆者認為主要是作品內容結構不夠巧妙,情節太過空洞,缺少回味和筋勁,有的相聲聽著挺可樂,可等聽完了,根本就不知道演員所要表達的意圖是什么,一個沒有主題的相聲或者是多個笑話的羅列,不能稱為相聲。另外,在演出的時候,演員一味的賣弄演出技巧,而忽略了相聲本身的結構要求。很多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模仿秀,模仿的也確實十分逼真,但是結構卻是相當的不合理,不符合相聲所要求的鋪平墊穩、三翻四抖,這樣就使得作品耐不住推敲缺少回味。
(四)有的相聲演員不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
目前,很多相聲演員,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業務上不思進取,在演出的時候投機取巧,如同楊儀、楊進明和楊少華表演過得《獲獎以后》中說“——有這么一種人剛剛在自己的業務上取得一點小成績,就不務正業、見異思遷……”。
筆者認為,相聲表演藝術要想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最關鍵的問題是相聲藝術要與時俱進,因此,相聲藝術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繼承傳統,與時俱進。
繼承傳統相聲里的精髓和表演技巧,同時拓寬思路,在內容上多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形式上立足傳統的同時,可以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改革方式,來豐富學“唱”類相聲的藝術形式,使學“唱”類的相聲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
相聲,說到底還是一門以說為主的藝術,猶如一盆可觀賞的植物,“說”就如同這個植物的花,而學“唱”則是這個植物的綠葉,紅花需要綠葉襯托,但如果一個植物滿是綠葉而沒有紅花,則很難讓人喜愛。因此,無論是在演出還是在創作的時候,絕不能刻意的去添加,應該做到水到而渠成,自然而不做作,這樣才能讓觀眾感覺到可樂而有意思。比如楊振華先生與金炳昶先生的作品《下象棋》,將高倉健主演的《追捕》中的臺詞和音樂與下象棋的事情做巧妙的融合,其中的“啦呀啦,車沒了,吃了車我再吃你馬”讓人每每想起,都忍俊不禁。
(二)保護和發展相聲藝術,必須要重視創作人員的待遇和對作品版權的保護。
有關監管部門出臺一些保護人才,鼓勵創作的政策,對做出貢獻的人才進行相應的獎勵。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加強宣傳力度,對有剽竊行為的人應加大懲罰力度,以此來提高創作者的積極性。
(三)加強相聲演員自身的文化修養、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培訓工作。
演員是表現作品的載體,演員的表演關系到作品質量的好壞。因此,加強相聲演員的文化修養和基本功訓練事關重要。
相聲具有包容性,其他藝術門類的技巧和表演手法都能運用到相聲中來,這就要求相聲演員要掌握一定“說”、“學”、“逗”、“唱”的技能,才能駕馭相聲作品。因此,一名優秀的相聲演員,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又要掌握很多藝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例如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沒有正式進入相聲這個行業之前是學習京劇藝術的,而當他踏入相聲領域以后,再去表演那些與京劇有關的相聲作品時,他之前學習京劇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還有像《文章會》、《批三國》這樣的文哏段子,如果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演員就無法演繹成經典,就無法達到蘇文茂先生那樣的高度。
學“唱“類的相聲,要求演員要有很好的演唱基礎。相聲界流傳著一句俏皮話叫“一柳三火”,這里的柳就是指學“唱”。把學“唱”很好的融入到相聲作品中,一定會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筆者在進入相聲行業之前是專門學習聲樂的,在進入相聲行業以后,通過老師和朋友的指點,將之前學到的本領融入到了相聲這門藝術里,先后和搭檔創作并改編了一些學唱類作品,如《樓內情歌》、《歌曲達人》、《天仙配》等作品,在很多相聲演出場所演出時,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另外,在表演方面,演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適合演什么樣的段子就多演什么樣的,作為一個演員應該對觀眾負責,自己不適合演的作品不能強求,否則絕不會取得很好的口碑。相傳相聲泰斗馬三立先生早年在聽了侯寶林先生的相聲之后就決定以后少演有唱的段子,而主攻以說為主的相聲,把自己擅長的“貫口”展現給觀眾,演出了如《十點鐘開始》、《開粥廠》、《夸住宅》等經典作品。
總之,相聲是一門綜合藝術,特別是學“唱”類的相聲,更要求相聲演員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