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思明
有文化的相聲才有希望
文周思明
相聲是中國傳統曲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相聲人自豪無比的是曾經的輝煌。然而,世間萬物都會否極泰來、盛極而衰,相聲也莫能外。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的消費主義時代,文化發展趨于多向度、文藝種類呈現多樣化、受眾欣賞渠道多元化,使得相聲生態發展景況現狀變得不如人意,關心相聲的業內外人士均為之扼腕。究考其因,除外在因素以外,從內部考察,傳統技藝流失,原創嚴重不足,創新精神短缺,從業者知識老化,后繼人才出現斷層,更是關鍵所在。誠然,承認相聲生存諸多不利因素,意絕非在對之全盤否定,更不是給相聲宣判死刑。面對現實,找出病灶,對癥下藥,才是促其新生,甚者再度繁榮起來的根本所在。
回顧“猴年春晚”舞臺,博士相聲演員李寅飛與李丁聯袂出演相聲《我知道》,成功讓全國觀眾記住了他們的名字,肯定了新生血液的努力。最近,更有一段名為《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在相聲表演與創作中的指導及應用》的相聲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該作品作者董建春、李丁腦洞大開,利用四維空間結構設置玩了一把穿越,讓觀眾在爆笑之余驚嘆:“原來相聲還可以這樣說!”相聲藝術家劉偉欣喜之余評價:從藝四十多年,這段相聲是他聽過的最有新意又極具喜感的好相聲。喜劇演員鞏漢林也表示,通過這段相聲,看到了當代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傳承以及這門藝術的時代魅力。上述的這些80 后90后相聲演員,都來自成立于2012年,名為“大逗相聲”的新晉相聲團體。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新一代相聲逐漸崛起。“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見證了相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相聲演員的成長和變化。比賽現場,老一輩相聲藝術家在臺下點評打分,新生代們則在臺上說著屬于他們的新相聲;新老兩輩人對相聲認識和理解的合與不同,也在一個個節目和一段段點評中呈現出來。
新世紀以來,相聲界出現了一道令人驚喜的“海上奇觀”:許多有知識、高學歷的演藝人才加盟相聲演藝隊伍。比如,表演《話三國》的閆家寶、張新分別用韓語、泰語等多種語言演繹《三國演義》中精彩片段。從昨天到今日,說在相聲表演中使用外語并不少見,但老輩人說的多是“偽外語”,這兩位新生代拿出的卻是真本事。特別是捧哏演員張新,正兒八經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生,段子里的韓語、泰語,都是他們一字一句找人專門翻譯的。來自“大逗相聲”團體的李寅飛,以其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身份,刷新相聲界的學歷紀錄,讓評委和觀眾連連驚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三五年”,年輕新生代演員的高學歷,讓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杰頗為感慨。“相聲就是需要這樣高學歷有文化的人才,這樣才能讓相聲藝術更好地延續下去。”師勝杰言出時,激動得眼圈都紅了。著名的湖南相聲演員大兵,也對這些高學歷年輕相聲人由衷佩服:“他們對老段子的翻新能力非常強,我覺得我都不能改得這么好。”
著名相聲理論家薛寶琨說過,“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沒有文化的幽默是滑稽。”此言聽來,寓意很深,啟發更甚。陜西青年相聲新秀苗阜、王聲憑借一段《滿腹經綸》紅遍全國,讓相聲界開始思考這種信息量大、知識點多、有內涵的作品為何能夠受觀眾歡迎。受此的影響,來自陜西的馬騰翔、李小龍,以一段講述陜西歷史典故的《百家講壇》技驚四座,在大賽中排名位居第二。博士學歷的李寅飛和葉蓬表演的《那些年我們背過的課文》,在70后、80后觀眾中產生共鳴。他們的作品中指出,魯迅先生那句名言“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其實并不完整。事實是,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中曾校正說,這句話應該是“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新生代相聲演員整體文化結構的變化,帶來相聲眼界的開闊和思想意識的提高。
一批知識性人才加盟相聲演藝事業,讓姜昆、馮鞏、李金斗、師勝杰、石富寬、常貴田、鞏漢林、戴志誠、劉偉等這些在相聲表演和電視熒屏上活躍了幾十年的“權威們”既驚嘆也欣喜。這些相聲藝術家大都是40后、50后,通過電視屏幕被觀眾認識,被稱為是中國相聲的“黃金一代”。新生代相聲新秀們則多是80后、90后,新老之間代溝顯得格外分明。年輕演員章紹偉除了說相聲,平時還參加搖滾樂隊的演出,他特立獨行的發型引起石富寬的關注,直言“你這樣的發型容易讓觀眾分神,擋‘包袱’,這和你從事的工作也不相符,相聲演員上臺應該樸樸實實、干干凈凈,拒絕奇裝異服。”很多年輕觀眾卻都認為章紹偉的發型挺不錯的,根本不算“奇裝異服”,也不會影響觀眾對演員表演的理解。李寅飛和葉蓬表演的《那些年我們背過的課文》,也引起老一輩行家的質疑。其實,“那些年我們……”的流行句式,當下年輕人非常熟悉,但存在時代代溝的點評嘉賓卻認為這個節目的名稱太長,不利于觀眾理解。
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傳統與新生、老派與新晉的融合在于技法傳承、內容與形式創新,合而不同才是讓相聲藝術代代涌現的痛點。正如演員李寅飛認為,“傳統相聲”更多是個概念。雖然傳統相聲很成熟,有比較規范、便于傳承的表演系統,但很多作品題材和時代已經脫節。青年相聲演員可以學習傳統相聲中的架構、技巧、技法,以及前輩相聲藝術家的敬業精神。但不能躺在前輩人的功勞簿上人云亦云,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承傳統,另一方面大膽創新。李寅飛坦承,最開始說傳統相聲較多,但現在為了凸顯自己的品牌特色,一定要創造和推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為此李寅飛自己動手寫相聲,迄今已有《大話魯迅》《大話古文》《我愛寫作文》等“語文書系列”,還有《北京孩子北京味兒》《雜談北京話》《國安日記》《有的沒的話地鐵》等“北京系列”相聲。“大逗相聲”的觀眾也從最開始只有十幾個人,增加到現在百十來人。李寅飛深知,現在年輕觀眾多,上過學的觀眾多,很多人不愛聽老拿“爸爸兒子”說事的俗套,他們更希望聽到有內容、有思想的作品。所以,在內容上創新乃是相聲引爆市場的一個重要契機和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總結新生代相聲才俊們的成功經驗,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路,把控好自己的藝術節奏,不斷地創作新作品,是新生代相聲演員在競爭劇烈的演藝市場搶灘,取得市場份額的關鍵所在。事實也是如此。如僅僅4年歷史的“大逗相聲”,不僅穩穩地占領了京津小劇場陣地,其市場火爆程度也超出所有人的想象。透過現象觀察本質,該團體的上演內容與風格以及李寅飛的話語觀念中不難參透,創造、創意、創新是他們這撥青年相聲演員隊伍迅速崛起的制勝法寶。
相聲藝術大師馬季在其創作的相聲《友誼頌》開頭所說,“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相聲的沒落,首先是語言的沒落;相聲的復興,首當其沖也應當是語言的復興。語言是相聲的生命和靈魂。當年侯寶林病危時,給相聲的傳人侯耀文留下的遺言是:“告訴你,你一定要好好聽我的相聲,聽語言節奏。”這是大師臨終時的肺腑之言,大師留在觀眾心中的,是幽默有趣的對話和響亮的“包袱”,是美的語言。新生代青年相聲的表演之所以能留住觀眾原因在于,新生代相聲演員隊伍聚攏著一批高學歷熱愛并有志于振興相聲的青年。這些高學歷青年的突出特長,就是能夠熟練地使用迥異于前輩相聲人的具有現代人文科技知識含量的新語言,能說出繼承前輩相聲技法與精髓,但又緊跟時代的新相聲來。
高學歷并不是炒作的噱頭,豐富扎實的知識積累,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青年演員在創作時注重挖掘文化知識點,讓作品更有含金量,讓演員增添文藝范兒。高學歷還能讓演員們在創作和表演中及時有效地將時下流行熱點融入作品當中,無形之中也提高了相聲藝術的品位與層次。與尊重傳統、選擇性的繼承相比,創新更是文藝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相聲創新必須面向時代,面向觀眾,面向市場。但面向時代不能落后于時代,面向觀眾也不是迎合觀眾,面向市場更不是取悅市場;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引領時代、觀眾和市場。這就需要在傳統相聲藝術的基礎上積極大膽地創新。繼承不是把傳統說唱形式原封不動復制上演,創新也不是沒有繼承的另起爐灶。創新要在繼承傳統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根據新世紀觀眾變化了的審美需求,用現代文化科學知識進行必要的豐富與提高,給這門百年說學逗唱草根藝術插上知識的翅膀、文化的翅膀,讓它更加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寓知于樂,使之飛得更有底氣,更有力氣,從而飛得更高、行得更遠!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