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栗 健
淺談評書藝術納入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 栗 健
評書,一個能夠彰顯我國獨特藝術風格的曲藝形式,一個能夠體現我國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歷史性、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大眾性的傳統藝術,它的藝術價值得到了當今大學生的普遍認可,同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評書也具有學習和傳承的意義。如今的中國已經開始騰飛,隨著電子時代、科技時代的降臨,所有的文學藝術形式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這些傳統文學藝術只有漫步在大學校園,使其成為一種真正的學科被納入高等教育才能以前所未有的氣勢橫掃一切陳規陋習,打破一切陳舊觀念,使喜愛傳統藝術的青年們不光能夠學習評書表演方面的技藝,還能夠更多方面的了解、學習和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的特點、精華,促使學生們跨專業甚至跨學科的相互學習、比較、鑒別,舉一反三,取長補短。因此筆者就評書的藝術本質出發,通過對評書傳承過程中“師父帶徒弟”與高等院校系統的科研教學進行比較,凸顯出評書納入高等院校教育后的積極作用,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門藝術。
1.評書的傳承——“師父帶徒弟”
評書藝人作為一個特殊行業群體,形成了一整套適合行業發展,維護從業人員利益的習俗慣制。其中,嚴密復雜的拜師儀式是評書傳承的核心,聯結著全體的職業評書藝人。師承關系如此被重視是源于舊社會藝人的現實生存狀況。舊社會中,其作為“下九流”的行業,評書與其他民間表演形式一樣被人輕賤,評書藝人的地位也非常低,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常是“撂地”演出,生活朝不保夕。這樣惡劣的條件必然促使從業人員自覺產生維護本行業的心理傾向,既要競爭,提高技藝,又要生存,填飽肚子。這必然就產生了對沒有門戶的演員的排擠,對行內人的照顧。想要學評書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的是不被同行的承認,即使家族內有人說評書,是行內人,也必須另行拜師,成為行業內不變的規矩。傳統的拜師后學藝時間稱為“三年零一節”,在這段時間里徒弟要吃住在師父家里,給師父打掃衛生等做一些家務,在此期間師父會帶著你看他演出,這個過程叫做“熏”,徒弟必須通過看師父的演出把這段作品的臺詞記住背誦下來,這個過程完了,師父會叫你給他背誦,他再教你其中的技巧與方法,這個過程叫做“過”,這個過程完了師父會讓你去各個演出場地演出實踐叫做“溜”;在整個“三年零一節”的時間里演出所得全部歸師父所有,等過了這段時間便業滿出師。
2.師徒傳承的狹隘性和局限性
從古到今傳統藝人都非常重視自己所從事這個行業的方法和技巧,因為他們覺得這是能使自己吃上這碗“飯”的原因所在。美國經濟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把這個定義為「工作知識」,是「工作者對所從事工作的專業認知」,白話來說,就是你所知道做工作的訣竅與方式。然而這些知識最難系統化地傳承與記錄,這里面蘊含一套如何應用專業信息的工作文化與哲學。在中國,最歷久不衰的就是師徒制。師父“留一手”的心態,很容易理解。師父擔心告訴別人之后,資源會被搶走,競爭會愈來愈激烈。評書中師父帶徒弟也是一樣,擔心自己手把手地、毫無保留地把技能教給徒弟,徒弟“翅膀”硬了,不但和師父搶飯碗,有的甚至還惡言相向。藏私與教育分享天生就是對立矛盾的。聰明的師父應該相信,真正的智慧是,如何去創造新的方法與技巧,而非死守著舊的事物。另外,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演出風格會不斷滌清舊的演出技巧,所以我們應當摒棄這一錯誤的思想,把自己的經驗全不保留的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使自己的學生少走更多的彎路。同時“師父帶徒弟”的方式經常促使師父將徒弟作為自身的私有財產,甚至是自身的縮影與附庸,中國傳統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觀念更加助長了門派勢力的形成,自己的徒弟只能學習在這一領域屬于自己的評書作品,其他優秀的作品徒弟們往往不去觸碰,也不敢去觸碰,害怕因此而背上“背叛師門”的罵名。所以傳統的“師父帶徒弟”,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評書藝術的正常傳承與進步。
當然,傳統的授課方式也不是全無好處,我們不得不承認“師父帶徒弟”程式化的表演易于初學者模仿學習,盡快抓住技術技巧的精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其中的問題也在逐漸擴大和明顯。由于不同的師父擅長的不一樣,強調的技巧和風格不一樣,同時很多的技巧和風格可能僅僅適合他自己,放到別人的身上就不行了。筆者和部分評書人談話中了解到,大部分評書演員是通過在舞臺上的磨礪中自學成才,他們所謂的經驗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帶有極端的個性化色彩,單純的將這些經驗不加提煉的直接傳授給新的評書演員,并不能迅速提升評書演員的藝術水平。事實上,任何評書演員在演出技巧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而這些共同的特點多半是評書演員最基礎的技能部分,只要對這些特點進行有效的歸納總結,并應用于初學者的身上,便能使初學評書的演員,更快速,更系統的了解和學習這門藝術。
1.能夠使評書演員更好的了解評書藝術
評書傳統教育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老師在各地獻藝演出,學生貼身跟隨;老師臺上演,學生臺下學,劇場、茶館、就是最好的課堂。久而久之,熏陶漸染,勤學苦練,練就一副鐵嘴鋼牙,出徒登臺。過去那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只能是“藝人”、“藝匠”,而不是“藝術家”。為什這么說呢?因為在傳統的教育形式下,學生所學到的作品,僅僅只是通過觀看師父的表演模仿得來,至于這部藝術作品師父為什么在舞臺上那樣處理,徒弟其實是根本不明白的。這樣就出現了很多演員在舞臺上說“糊涂書”。
然而,評書本科教育與傳統的教育方式不僅僅是從師徒之間的舞臺上下點對點的教學到師生之間的講臺上下面對面的教學的一種形式上的改變,其最本質的區別乃教學理念的不同。由于觀念的改變,導致培養目標、培養要求、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等一系列的變革。在評書本科教育中,注重評書基礎課的設立,通過基礎課程為學生們講解所學作品的由來和當時的一些社會背景,使學生在接觸作品時,對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學生在學習藝術作品的時候可以通過對作品的了解進行合理的處理作品中的表情、動作及語氣、語態,從而避免“糊涂書”的產生。所以比重占到幾乎一半的基礎課的設立立即與傳統的曲藝教育方式劃清了界限,有如浴火重生,鳳凰涅槃。
2.能夠擴大評書演員的就業范圍。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近十年來我國文化事業也同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民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明顯提高,一些相關的藝術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特別是國民經濟的發展促使一些新興的藝術企業營運而生。如廣告傳播公司、文化發展公司、演出公司、展覽公司等,他們在發展中不斷壯大,已逐步適應了文化與經濟的綜合環境,并在市場上占領了一席之地。藝術企業的形成也促使了藝術人才市場的需要量,他們大量需求口舌流利,聲音動聽,說話簡潔明了且反應能力迅速的一線從業人員,對于這些從業人員苛刻的要求卻恰恰是評書演員所具備的基本藝術素養。因此評書專業用人的崗位越來越多,但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用人質量問題,注重員工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法紀修養等,即用人單位越來越提升員工的學歷。經筆者了解,一些公司普遍認為學歷越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法紀修養相對越高。但是如今經常參與演出的評書演員恰恰學歷普遍較低,致使一些公司缺少這樣的人才,卻又不敢去聘用沒有文憑的評書演員。因為沒有文憑,公司就對應聘者的專業技能、文化修養、道德法紀修養無所了解,對于公司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評書藝術納入高等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大評書演員的就業范圍。
3.大學曲藝類專業學科較少,仍需建設
曲藝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又傳統深厚的表演藝術門類,品種數量相當豐富,據不完全的統計,至今活躍在各民族各地區的曲種,至少在五百種以上,作為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舞臺表演藝術,他同時擁有諸如表演、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等的藝術構成要素,但是大學中曲藝藝術類學科仍需建設。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的曲藝類學科的教育及學術研究還遠遠不能提供并滿足有關學科的人才培養,藝術傳承,知識傳播和經營管理等全面發展的需求。究其原因,除了自身行業無法較好的直接轉型成相應的現代教育以外,國家有關方面特別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于曲藝教育及學科建制不夠了解和關注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97年頒布的“學科目錄”即《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包括曲藝和雜技等一些傳統藝術門類未被列入“文學”學科門類(05)中“藝術學”一級學科(0504)屬下的二級學科序列。相應的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也沒有將曲藝等相關專業列入“文學”學科門類(05)中“藝術類”(0504)屬下的二級專業目錄。”[1]使得有關曲藝類的學術研究和高等教育不能在相關層面得到制度性的關注和認可。
4.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保護好他可以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與作用,促進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然而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長的農耕文化歷史,以及56個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態,顯現了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豐碩成果,許多種類或世界獨有,或世界第一。評書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藝術彰顯了我國獨特的藝術風格,評書作品體現了歷史的、科學的、文化的價值,它的藝術價值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歷史性、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大眾性,是寓教于樂的百科全書。評書藝術帥美精奇,傳神擬物聲情并茂,繪色模聲引人入勝。評書藝術既有相聲難以達到的風趣,又有漫畫似的夸張;既有戲劇似的情節,又有電影似的逼真。使聽眾如醉如癡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然而如今的中國已經開始騰飛,電子時代、科技時代的降臨,所有的文學藝術形式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評書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國家有關方面特別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于此方面教育的了解和關注。使我國的非文化遺產得到切實的保護與傳承。
通過筆者的調查、對比和了解,筆者認為目前高校在開設評書專業教學有利于評書文化的傳承,有利于評書事業的健康發展,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我們不得不承認高校在開設評書藝術課程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大學生對評書藝術的了解甚少,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趨重視,現在的大學生普遍認可評書高度的藝術價值,同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評書也具有學習和傳承的意義。如今的中國即將進入工業5.0時代,所有的文學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均會受到極大的沖擊。中國的傳統文學只有步入大學校園,成為一種真正的學科被納入高等教育才能打破一切陳舊觀念,也只有這樣評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才能在學習評書表演方面技巧的同時更多方面的了解、學習和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的特點、精華,跨專業相互學習、比較、鑒別,舉一反三,取長補短,真正的保護和傳承好這門藝術。
早在1942年5月,毛主席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文藝的重要性。進入新時期以來,鄧小平同志又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上進一步強調文藝的健康發展。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更加說明了國家以及社會對藝術發展和傳承的重視程度,所以像評書這種能夠彰顯我國獨特藝術風格,體現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歷史性、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大眾性的傳統藝術被納入高等教育已是一種趨勢。
[1]摘自《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月3日第006版《用什么來保障曲藝傳承》---吳文科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