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安,張志武,侯海鵬,陶鳳嶺
(1.天津市玉米良種場,天津 301508;2.天津市植保植檢站,天津 300061;3.天津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天津 300061)
綠色防控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示范初報
楊永安1,張志武2,侯海鵬3,陶鳳嶺1
(1.天津市玉米良種場,天津 301508;2.天津市植保植檢站,天津 300061;3.天津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天津 300061)
采用清水和常規化學藥劑為對照,研究4種綠色防控措施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香根草、稻螟赤眼蜂、性誘劑和BT四項集成技術對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最好,枯鞘率最低,為0.11%,其次為稻螟赤眼蜂、性誘劑和BT三項集成技術的處理,香根草誘集殺滅二化螟幼蟲效果顯著,稻螟赤眼蜂無明顯防治效果。
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枯心率;枯鞘率
天津市水稻種植面積2 萬 hm2,雖然種植規模較小,但品牌效應突出,天津小站稻享譽海內外。水稻生產中,二化螟是危害水稻最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蛀食水稻莖部,為害水稻分蘗,造成枯鞘、枯心、白穗,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加大了防控成本。綠色防控水稻二化螟有助于提高天津市水稻的食品安全,改善農產品品質,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的優質稻米。試驗研究4種綠色防控措施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為生產應用提供技術依據。
1.1試驗地點
試驗在天津市玉米良種場水稻種植區進行,土壤質地粘重,肥力中等。
1.2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津原89。
供試材料:香根草、性誘劑、稻螟赤眼蜂、BT(蘇云金桿菌)。
1.3試驗設計
試驗綠色防控措施設8個處理,每個處理6.67 hm2,2個對照處理(空白對照、化防對照)。
對照1:不噴施任何藥劑,以清水代替,空白對照;
對照2:使用常規化學農藥高效氯氰菊酯、吡蟲啉(化防對照);
處理1:香根草、性誘劑、稻螟赤眼蜂、BT菌劑集成防治技術;
處理2:性誘劑、稻螟赤眼蜂、BT菌劑集成防治技術;
處理3:性誘劑、稻螟赤眼蜂集成防治技術;
處理4:性誘劑、BT菌劑集成防治技術;
處理5:赤眼蜂、BT菌劑技術集成防治技術;
處理6:性誘劑防治技術;
處理7:赤眼蜂防治技術;
處理8:BT菌劑防治技術。
1.4防控時間與方法
香根草于5月上旬種植在水稻田埂或周邊;處理4和處理6性誘劑于5月15日放置,其他處理性誘劑于7月初放置,1~2個·(667 m2)-1;稻螟赤眼蜂6月初放蜂,10 000頭·(667 m2)-1;蘇云金桿菌BT噴施時間分別在6、7、8月上旬,50 g·(667 m2)-1,兌水噴霧防治。空白對照(清水)與化防對照按藥劑使用說明應用。
1.4田間管理
2015年4月10日水稻種子用咪鮮胺浸種,4月15日基質播種育秧,5月4日撒施磷酸二銨15 kg·(667 m2)-1、尿素15 kg·(667 m2)-1,5月5—9日泡田整地,5月12日機械插秧,5月17日追施返青肥7.5 kg·(667 m2)-1,5月30日追施分蘗肥7.5 kg·(667 m2)-1,7月15日追施孕穗肥7.5 kg·(667 m2)-1,淺—濕灌溉。10月中旬成熟測產。
1.4調查方法
香根草防效:主要調查香根草、水稻枯鞘率與枯心率,5點取樣,每點調查50穴;性誘劑防效:每個處理每次隨時調查10個誘捕器,調查記錄誘捕器誘蛾數量;稻螟赤眼蜂防效:放蜂5 d后,各處理分別取5點,每點隨機采集害蟲卵200粒左右,帶回室內培養觀察,記載卵粒總數、被寄生卵粒數,孵化幼蟲數(卵殼數);BT(蘇云金桿菌)防效:噴藥10 d后調查水稻枯鞘率、枯心率,每個處理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穴。
2.1不同防控措施對水稻枯心、枯鞘率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處理1的水稻枯心、枯鞘率最低,為0.11%,比對照1的水稻枯心、枯鞘率低3.09%;其次是處里2,為0.16%;枯心、枯鞘率最高的是空白對照1,高達3.2%。處理3、處理6、處理7的水稻病株率比生物農藥BT菌劑和常規化防農藥處理(對照2)的病株率高,對照2的水稻枯心、枯鞘率為1.7%,相比其他處理病株率也較低。可以看出,生物農藥BT菌劑、香根草、性誘劑、赤眼蜂四項技術集成防治效果最好,各個單項處理的防治效果要低于常規化學農藥防治,赤眼蜂防治效果不明顯。

2.2香根草與性誘劑對二化螟誘集效果分析
香根草又稱巖 蘭草,是一種高大、簇生成叢的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龐大而發達,抗逆性強,有殺蟲活性成分,可自行殺死水稻螟蟲幼蟲。試驗顯示,栽植香根草的處理1,水稻枯心、枯鞘率最低,香根草誘集二化螟效果較顯著,香根草的枯心率達到5.6﹪。調查發現,香根草枯心、枯鞘中的4齡螟蟲基本死亡,只有1~3齡螟蟲還有成活。這說明香根草具有誘集和殺死螟蟲的效果。
二化螟性誘劑誘芯及誘捕器均由浙江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誘芯為毛細管狀。通過大量誘殺雄蛾,使田間雌雄比例失調,降低雌蛾交配率,從而抑制害蟲種群數量增長。由圖2可以看出,5個含有性誘劑處理的水稻,誘集螟蟲的效果均較顯著,單個誘集器誘集蟲量最高的為處理3,每器為25頭,平均誘集螟蟲最多的為處理2。這可能是由于處理2的水稻田沒有使用化學農藥滅蟲,所以蟲量相對較多,但其他處理之間相差不顯著。在田間調查時發現,田間地頭的螟蟲數量遠遠多于稻田中間的螟蟲數量,圖2中最高的螟蟲多為地頭捕捉。此外,還發現捕捉器中蜘蛛的數量也較多,說明實施綠色防控有利于增加害蟲天敵。

2.3不同防治措施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之間水稻產量差異較顯著,處理1產量最高,比對照1增產22.02%,比對照2增產11%,并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次是處理2,比對照1增產17.87%,比對照2增產7.22%;對照1產量最低,比對照2減產9.03%。
2.4不同防治措施的效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防治水稻蟲害(施用2次)的價格,綠色防控各項措施均高于常規化學防治措施。處理1總價比常規化學防治措施增加92.4元·(667 m2)-1,處理2比對照2增加52.4元·(667 m2)-1。但從產量結果分析,只有處理1和處理2比常規化學防治(對照2)增產顯著,分別增產67 kg·(667 m2)-1和44 kg·(667 m2)-1。按水稻價格2.8元·kg-1計算,分別新增效益95.2元·(667 m2)-1和70.8元·(667 m2)-1,其他處理效益不顯著或負效益較重。

表1 不同處理措施對產量的影響
(1)試驗表明,處理1(各種綠控措施集成技術)對水稻螟蟲防治效果最好,產量也最高,增產顯著,其次是處理2(無香根草的綠控措施集成)。效益分析得出,處理1和處理2的增產效益最顯著,而稻螟赤眼蜂效果不明顯,說明香根草、性誘劑、BT菌劑技術集成防效最好、效益最高。

表2 綠色防控與常規化學防治價格比較
(2)由效益分析看出,處理1的產量效益最高,但其投入價格也最高。因此,今后應降低綠色防控成本,提高產量,使綠色防控真正成為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的首選技術。
(3)實施水稻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高了稻米食用安全性,符合市場對稻米優質、健康、口感好的要求,具有廣泛的市場潛力,應在今后的生產中加大推廣力度,促進水稻高產優質安全生產。
[1]黃京華,黎華壽,楊軍,等.香根草揮發物化學成分的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1):170-173.
[2]盛承發,王文鐸,焦曉國,等.應用性信息素誘殺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5):58-61.
S435.112+.1
A
1002-0659(2016)05-0016-03
2016-08-08
主要作者簡介:楊永安(1983-),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試驗、示范、推廣工作。E-mail:muyi13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