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聲
評彈閑話
弦聲

早年的評彈劇本
七十年前的四十年代,在那時住洋房(別墅)、開摩托馭轎車對于一般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可是在燈紅酒綠的上海灘,評彈界的薛筱卿、蔣月泉、張鑒庭等一批名家響檔就是過著那樣的生活,拿今天人們的思維來判斷難以置信,其實那時的評彈名家就猶如今天的電影明星歌壇大腕。
三十年代,上海書場遍滿大小馬路城鄉(xiāng)書碼頭,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隨著唱片的誕生和電臺的興起,上海灘大街乃至里弄都能隨意聽到弦索叮咚,特別是商業(yè)中心商家紛紛打開收音機或唱機播放評彈,人們往往駐足聆聽,引來人氣,招來生意。于是上海商業(yè)電臺紛紛出手抓住商機開辦空中書場,邀請評彈明星上電臺彈唱,亦可點唱,成了評彈藝人施展才能的一個好地方。當時上海有幾十家電臺都在搞“空中書場”評彈節(jié)目,成為那時強勢媒體。特別像東方、國華、上海、明遠、東陸這幾家電臺實力影響最大,把評彈演員包裝成如同電影演員和戲劇名優(yōu)一樣的娛樂明星。例如當時請彈詞皇后范雪君出場費即每天45分鐘為250大洋(銀元),其中蔣月泉在電臺演唱的頻率最高影響最大,一曲《離恨天》纏綿悱惻迷倒了收音機前的廣大聽眾,他彈唱節(jié)目又多,個性風格明顯,韻味醇厚動人動心,名聲大振,獲得了“電臺狀元”美稱,當然收入也成正比。
當時這些評彈明星說書趕場子特別忙,如評彈皇帝嚴雪亭他的藝術受眾面最廣,既雅氣又通俗,到東到西書場高掛“客滿牌”。曾有一家書場一年來生意慘淡,臨近破產,邀請嚴雪亭救場,豈知大師一到,原來入座清清的書場頓時變成天天暴滿的熱場子,就這樣救了場,轉危為興。像這樣一位說書先生他的收入不僅是養(yǎng)活一家,而是七大姑八大舅一大幫親戚都要資助,蘇滬兩地都有像樣的居住寓所。
當時說《描金鳳》的被稱之為“描王”夏荷生,月收入1000多大洋,說《珍珠塔》被稱之為“塔王”沈儉安、薛筱卿每人月收入也都要500多大洋。除了書場演出、電臺演唱外,這些評彈明星還應邀去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家中唱堂會,如哈同花園、盛公館(盛杏蓀之府邸)出資高達一兩黃金一場。這些評彈明星中蔣月泉、朱介生、邢瑞庭等都是唱堂會的常客。上海灘當時的評彈名家響檔名聲影響極大,一天出門趕場子唱堂會上電臺要達七八次乃至十多次,出門包車光鮮靚麗,招搖過市,還有摩托飛馳快捷,更有自備轎車作為說書先生的交通工具,風頭出足。其中蔣月泉開過“哈雷”摩托,擁有過“奧斯汀”小轎車,住過市中心的小洋房,風頭最健。又如“彈詞皇帝”嚴雪亭在滬蘇兩地都有較好的住宅。比他們年輕一點在蘇州的評彈名家金聲伯、胡天如在市中心都擁有中西式洋房一幢。聽說金聲伯先生買這幢洋房只花了幾個月酬金。可想他們當年的收入,好一比如今的歌星。

評彈演員以前稱之為說書先生,他們的演出服飾男演員通常穿長衫,女演員則穿旗袍,一般看來十分素雅,旗袍還講究點色彩繡花點綴。不過相當考究十分耐看,體現(xiàn)了一種典雅特色。別說現(xiàn)在經濟條件好了,女演員特別愛打扮講氣度,她們演出服少則幾十件,多達上百件,可謂色彩繽紛,異彩迭出。別說是現(xiàn)在,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說書先生特別是響檔名家不但注重書藝,也相當注重服飾,色藝并重,提升自身氣質。

張鑒國演出照
那個時代的名藝人,男先生如:周玉泉、徐云志、夏荷生、沈儉安、薛筱卿,蔣月泉、張鑒庭等,外出時,絲絨銅盆帽一戴,皮鞋锃亮,外頭狐肷大衣,里廂狐肷袍子,扎腳管褲子,全是像織錦緞那樣的,包車赤刮辣新,兩盞燈,夜里廂叮當叮當,嘩……到書場去。

曹嘯君
“塔王”沈儉安所備服裝不但名貴而且時令分明,光皮袍子就有好幾件,如天稍微熱一點點,灰鼠,如很冷很冷,狐肷,外面是狐肷大衣、皮領頭、絲絨帽子。聽眾看見,全覺著說書先生“吃介”,有風頭。
“翡翠玉蜻蜓”周玉泉對外表更是一絲不茍,風度翩翩,日必一襲。其學生“電臺狀元”蔣月泉追求藝術唯美至上,也追求服飾美,他的行頭非同一般。先從衣服面料開始,夏天用夏云紗、凡立丁、雙縐、薄花呢之類;冬天用英國的嗶嘰毛料,穿在里面的中式短衫和長褲則用進口的“維愛納”料子。手帕認定“塔牌”,襪子要用頂級品牌“英特沃文”;演出鞋子一定要到永安大公司買麂皮“鴨舌頭”軟底鞋。最講究的是,把長衫的領圈改低一些,露出一點點內衣領圈顏色;袖管放大縮短,顯出利索雍容大氣的美感。加之蔣月泉當時年輕帥氣,衣著時髦挺括,氣度非凡。這一代說書藝人的服飾引領上海灘潮流。
彈詞女藝人醉迎仙是三十年代風靡江浙滬的女說書先生,書藝平平,但天生麗質,十分講究行頭,如演一個月,一天日夜兩場,旗袍展示,場場各不相同,好不養(yǎng)眼。據(jù)聞她有200多款旗袍,在式樣上做足功夫。
藝人講究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凸現(xiàn)其與眾不同的氣質。四十年代享譽書臺的“彈詞皇后”范雪君,其貌端莊大氣,服飾得體,藝術風格個性張揚,其說書吸收話劇及京劇、流行歌曲的營養(yǎng),會運用普通話,吸引眾多青年學生,緊扣時代脈搏,贏得知識層面聽眾濃厚的興趣,上檔次,被譽為氣質非凡的“彈詞皇后”。
彈詞大家楊振雄先生酷愛文學,熟讀歷史,欣賞昆曲,學習書畫,將知識養(yǎng)料融化到自身的藝術中。他的說唱藝術處處追求和營造高雅的情趣與品位,形成楊振雄獨特的儒雅氣質,無人可比。楊振雄的表演,如夏日穿夏布長衫,手執(zhí)白象牙骨折扇;冬天,身穿寶藍綢長袍,手持棗紅漆折扇。彈唱時,或執(zhí)紫檀柄三弦,或抱醬紅色琵琶。楊振雄對于折扇的運用十分恰當并多變,當起西門慶時以折扇擋臉,突然,兩手托住兩根扇柱將扇面往下一翻,露出一副猙獰面目,文化流氓;當武松殺慶時運用將扇子拋起、旋轉等動作,渲染了武松舉刀與西門慶搏斗的動作,英雄氣概。如此之舉與楊振雄的修養(yǎng)、氣質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
藝術家與一般演員的區(qū)別在于藝術水準高低之外,還有就是看其的氣質、氣度、氣場,沒有修養(yǎng),沒有磨煉是難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