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瑜
前言和后記
陶文瑜
《桐橋倚棹錄》說的是一百多年前蘇州山塘街一帶的風土人情和衣食住行,按照魯迅先生各看各說的說法,我關注多一點的是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他們聚成一堆,喝喝茶喝喝酒,寫寫詩畫畫圖,一兩年進京城博一回功名,金榜題名當然皆大歡喜,名落孫山回到蘇州依舊過著閑云野鶴的日子,也沒有單位也不用工作,也沒有家務操心,難得動手做一次勞動,媳婦會很生氣地說,你怎么干家務呢,這不是叫我難堪嗎?
當然那是封建時代,有許多沒落保守的地方,同樣是這一冊書,我的老恩師華永根先生,就做到了棄之糟粕取其精華。
華先生是蘇州烹飪學會的會長,按照江湖上的意思就是盟主吧,這個盟主不是世襲的,也不是大家抬轎子的,華先生自飯店學徒做起,從一個飯店的經營,到幾十家飯店的管理,這個盟主啊,真可謂是雪山草地一刀一槍打出來的。


俗話說吃啥飯當啥心,《桐橋倚棹錄》里記載,當時的虎丘山塘地區,一共有三家有模有樣的飯店,這三家飯店里經營了兩、三百道特色菜肴。我的老恩師華永根先生,依照書上的記載,再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見招拆招地將這些菜肴的來龍去脈橫平豎直地一一記錄說明,寫作了一部別具一格的菜譜。這一本菜譜,相當于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追本窮源是順流而下的王羲之王字,定神再看卻是王字基因而生發出來的面目。舊時月色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成為明日黃花,相反有了我的老恩師華永根先生的努力,這一些老式家當時過境遷之后,竟然煥發出了神采奕奕的光芒。
俗話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在菜譜的基礎上,華先生選出十幾道適合時令而且和那年那月又幾乎沒有差別的食材,再組織起目前在烹飪行業獨擋一面的師傅,在得月樓做了一桌《桐橋倚棹錄》宴席。
從前歲月仿佛一座廳堂,而《桐橋倚棹錄》似乎就是廳堂門前的長窗,我們本來只是扒在長窗上朝里面張望,現在竟登堂入室,和古人一起吃吃喝喝,這一種穿越恍若隔世。
古人留下來的衣食住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在心里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和情愫,前世今生,好象似曾相識,又好像陌路相逢。打個比方,古人留下來的住宅,是我們的旅游景點,大家要花錢買門票去參觀游覽。現代人造得再好的別墅,也沒有聽說過買門票參觀,可能再過去幾百年,我們的后人會去考證,但是以后的事情誰能說得好呢。
得月樓的《桐橋倚棹錄》宴席中,有一道炒三鮮,使我眼前一亮,以前我們家里,逢年過節的時候,我的母親經常燒這道菜,她喜歡起鍋前淋一些麻油,華先生說,蘇幫菜中,也有這樣的手段。
我的母親燒一手好菜,卻過著省吃儉用的日子,平常的一日三餐也不怎么顯山露水,我只記得我到了談戀愛的年紀,有女孩子隨我回家,我的母親就會變戲法似地燒出來幾道登堂入室的小菜,我掌握了母親這個特點,就經常帶著相識的女孩子回家去。現在母親已經去世好多年了,那些隨我回家的女孩,也為人妻為人母了,她們還記得從前平常日子里的一次家常便飯嗎?
我是要為我的老恩師華永根的新作寫個序言,還是言歸正傳,年輕的時候,我讀到過一首古詩:“家在閩山東復東,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我想用這首詩結尾,按照俗套的寫作方法,也是點題。

我從事文字工作大半輩子,遇上自己出版和別人出版的事情不少,也寫了好多序言,寫序言相當于劇場里的報幕員,臺下面三三兩兩嘰嘰喳喳,你一開口,大家漸漸安靜了,自然而然就言歸正傳了。這一回寫后記,好像是第一次。我以為后記有一點多此一舉,已經散場了,你立出來說,下面我再說幾句,多沒趣的事情啊。我現在的感覺是大家嘩啦啦出門回家去了,我在空蕩蕩的劇場里自說自話。
好多年前了,我為電視片《蘇州老宅》寫串連詞,之后就將這一些文字投稿《尋根》雜志,當時肖紅正好是這家刊物的編輯,也可能正好看到了這些文字,具體我記不得了,雜七雜八的人生,好多是沒有下文的。

鑼鼓聽聲講話聽音,我這樣寫就說明這事還有下文。前年秋天,肖紅來到青石弄,說是要選編《蘇州雜志》上的一些文章,出版一本書,然后就有了現在的《江南心影》。
肖紅在蘇州待了一個多星期,我只在雜志社找了一位同志,做好她的后勤工作,而自己沒有太多的涉及。肖紅是知性和不茍言笑的女性,我行事說話一向隨便,很容易在這樣的女性面前造成欠教養的印象,這也太自找沒趣了,故而我幾乎沒有怎么過問。現在《江南心影》要出版了,人家替你打理家務,又不是鐘點工,純粹是盡義務搞好你的家庭建設,所以現在肖紅提出來要我寫個后記,就不好意思推托了。
即時即食,這句話是說蘇州飲食的,就是說蘇州四季分明物產豐富,一個時間有一個時間的飲食,其實這話用來形容《蘇州雜志》也行,《蘇州雜志》無論內容和表現方式,也是豐富多彩的。而《江南心影》是從蘇州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人情世故這方面著手,摘取了一部分文字的一葉知秋吧。
現在是2016年了,少年成長了,我們老人也更老了。上了歲數之后覺得當下似乎稍縱即逝,有一點不知所措,也是力不從心,說到從前卻是輕車熟路地頭頭是道。
《江南心影》應該是和從前舊事很會心很知己的朋友,大街小巷家長里短在《江南心影》里就是特殊和別致的風景。這些風景使作家創作而創造出時光傳奇,《江南心影》所選的作品,記錄的全是好多年前蘇州的小街小巷,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男女老少正在經歷著他們一天一天日子的時候,我在另一個地方做著和他們差不多的事情,過著和他們一樣的生活。我們的過去和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面對每一篇文章,我都可以婆婆媽媽嘮嘮叨叨說上好多話,記憶總是和往事連在一起的,它們是一輛車子的前輪后輪,而往事又和一些具體的東西分不開的,親戚朋友,鄰居同事,就像是車輪上的鋼絲,將一些往事很真切地撐起來了。
當一個社會健步如飛往前走的時候,《江南心影》就是讓大家停下來看一眼我們走過的路,那些永不再現的過去。而我們在一路走來的時候,時不時地重復一些從前的段落,像是今年的春天去了,明年的春天又來了,多好啊。
我好久不寫文字,行文有點雜亂,另一點也沒寫過后記,不知如何下手,我想后記基本上是一個讀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