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種植展開之后,有力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但此舉的目的并非停留在通過種植帶動群眾增收,而是通過規劃將果園變成美麗的風景,同時發展旅游業。
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貴州普定縣,此前因石漠化致使貧困嚴重。
幾年前,該縣開始打造沙灣農業大觀園,通過規劃種植葡萄及其他水果,打造了具現代高效農業的生態景致及布依民族風情的人文景觀,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我們稱之為農旅融合,即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爭取創造更大的價值。”7月中旬,普定縣扶貧辦主任陳勇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隴財村:從羨慕他人到推介自己
車行至普定縣沙灣農業大觀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大的葡萄花籃,格外醒目。路的兩邊,是成片掛果的葡萄園,豐收在即。再往前幾公里,車子停在了隴財村村委會的門口。
村支書王發勇介紹,隴財村曾是貴州普定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幾年前,外出打工的隴財村民,談論最多的就是外地如何如何好,大都羨慕他鄉的美麗和富庶。
改變在幾年前開始。
為了改變昔日貧窮落后的面貌,隴財村因地制宜,實行實物折租方式流轉土地、荒山一萬余畝,改變傳統的“小戶”種植業模式,采取“公司—基地—農戶”三結合模式,引進多家種植大戶。種植以紫王葡萄、軟籽石榴為主的精品水果6000余畝,實施石漠化治理優質桃種植2000余畝。
種植展開之后,有力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但此舉的目的并非停留在通過種植帶動群眾增收,而是通過規劃將果園變成美麗的風景,同時發展旅游業。
這了達到發展旅游的目的,隴財村對村莊進行整治。值得關注的是,整治規劃堅持“一保留、兩堅持、三不”的理念:“一保留”,保留村莊特色民族風俗,傳承村莊建筑文化,彰顯村莊文化底蘊。“兩堅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保護山體、河流、水塘,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堅持本土特色,依山就勢,體現鄉村特色,凸顯田園風光,避免城鄉一體化變為城鄉一樣化。“三不”,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
如今, 隴財村依托布依族銅鼓舞、竹竿舞、八大碗等民族文化特色,打出鄉村旅游牌,成立了旅游服務公司,發展了布依特色食品、布依特色釀酒、布依特色農家樂等產業,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與鄉村旅游業有機融合,實現農業“接二連三”。
7月中旬,記者一行走在隴財村,綠色的果園與洋房交相輝映。果園可供觀光、采摘;而洋房則可用于接待游客。
農旅融合 成效顯著
隴財村的美景只是普定縣沙灣農業大觀園的一部分,記者采訪獲悉,后者是貴州省“5個100工程”之一普定縣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的延伸區,坐落于省級風景名勝區夜郎湖畔。
2014年以來,園區共投入資金近3億元,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精品水果種植和鄉村旅游,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2015年,該區域脫貧人口535戶1628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1萬元,對比該區域2013年的4600元實現了翻番,比全縣2015年的6825元提升了46.5%。
受訪時,當地群眾用“小洋房寬馬路、美園區家家富”來描繪沙灣農業大觀園。
“四動”精準發力
在總結沙灣農業大觀園的做法時,陳勇用“四動”來概括,即產業帶動,促農增收致富;金融撬動,破解發展難題;整體推動,強化基礎建設;科技驅動,提升發展效益。
陳勇表示,在扶貧實踐過程中,普定把產業扶貧放在第一位。“只有發展了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面貌。”
基于此,園區培養致富帶頭人72人,引進培育貴州興茂祥生態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10家、長順三和水果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5個,組建了“沙灣農業大觀園種植協會”,采取“公司+協會+農民”的模式,帶動群眾參與結構調整。
目前,園區已解決1500個勞動力特別是流轉土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其中貧困人口920人,占比達到61%),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和務工薪金雙重收入,實現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華麗轉身”。
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資金瓶頸。為解決好農業經營主體資金緊缺、融資困難等問題,普定縣引導縣農業局、縣信用聯社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確權頒證及抵押貸款工作,共為該園區6家企業發放土地經營權證,發放經營權抵押貸款1600萬元。
同時,為破解農業產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的問題,縣政府制定出臺《普定縣規范推進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方案》,以中國財保公司普定支公司作為特色農業保險經辦機構,將該園區葡萄等特色優勢農業品種納入地方政策性保險新險種范圍,特色農業保險費由投保人交納50%,財政補貼50%,建立了有效的農業風險轉移分散和保障機制。
因為從一開始就將園區定義為“農旅結合”,在夯實產業基礎的過程中,亦強化基礎建設,為旅游做好鋪墊。
陳勇表示,普定縣整合扶貧、農業、林業、發改、水利、財政等多個部門的項目資金,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建設,在園區內實施了退耕還林、植被恢復、山體綠化等工程7382畝、河道整治工程5公里,建成沙灣物聯網工程、提灌站等項目,建成70余畝的濕地公園一座,自然生態得到系統性修復。
尤為難得的是,該縣在農旅融合上重視科技驅動,提升發展效益。
據介紹,普定縣先后與貴州大學農學院、貴州師范大學、安順學院等開展戰略合作,在園區建立科技示范園。
據陳勇介紹,通過“四動”精準發力,如今的沙灣,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今年,普定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在貴州省326個省級園區績效考評中進入前10位。
“沙灣,逐漸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精準扶貧的發展新路,成為人們記住鄉愁的夢里故鄉。”陳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