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超
摘 要:供給側改革是2016年全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到目前為止,我國供給側改革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到底什么是供給側改革?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意義何在?我省在供給側改革進程中應該怎么做?文章簡明扼要的回答了上述三個問題。經濟發展是個長期的工程,只有抓住我們本省的自身特點,把握國家經濟大方向才能有利于我省經濟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需求側;市場經濟
一、供給側改革的涵義
2015年下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6年經濟工作的重點就是供給側改革。一時間供給側改革傳遍了全中國,成為了中國經濟名詞的新寵兒。到底什么是供給側,供給側改革對于我們來說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以及我省在供給側改革的進程中應該要做些什么?
什么是供給側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其實意義很簡單,供給側改革,就是國家從供給端入手,運用改革的辦法或手段,來達到國家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最終目的。那么改革,我們為什么要改?應該怎么改?具體應該怎么做?
二、我省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意義
提到經濟增長,條件反射的就會想到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投資,就是政府投資一些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這些基礎設施來拉動鋼鐵水泥建材這些行業的增長。出口就是制造的家具服裝家電小商品,出口到全世界去換取外匯,為商品尋找一個外部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就是靠內部需求來提振經濟,說到底這三架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他都是在需求端,來刺激我們的經濟增長,從1996年以后,中國經濟一直依靠這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的增長,可是目前的狀況是,從需求端發力已經不能再提振我國的經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從供給端來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后,許多人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于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
三、我省供給側改革的思路
2016年5月,黑龍江省發布《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對“三去一降一補”工作做出了布置。我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將工作重心放在經濟轉型方面,提高存在有效需求的供給,淘汰落后產能。整體上我省重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增強民營企業市場競爭意識,著力發展有需求空間的優勢供給,淘汰落后過剩產能。降成本方面,從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用工用電成本、物流成本等多方面著手,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去杠桿方面,著重防范、化解債務風險以及金融風險。由于人口流出,老齡化等原因,我省去庫存壓力較大,去庫存工作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端發力,目標是到2018年底全省商品住宅庫存達到合理水平。
在2013年以前的十年時間里,黑龍江經濟一直保持在兩位數增長的態勢,是發展歷史的“黃金”期,平均增速11.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段時間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我省的投資項目與國家政策相契合而得來的。但是好景不長,2013年發生了轉折,GDP增速從原來的兩位數一路跌到8%,2014年一季度更是跌至4.1%,創歷史新低,2015年是5.7%的經濟增速位列全國倒數第三位。面對黑龍江省經濟增速的緩慢增長的態勢,陸昊省長在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做出了這樣的回應。他說: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困境是由于傳統的結構才導致了今天經濟的畸形增長。也就是說我們的傳統結構出了問題。那么想要發展經濟,首先就要解決結構問題,換句話說,要想發展,就必須要結合我省自身的狀況利用當下供給側改革的契機,盡快找出我們的優勢和短板,從而才能做到揚長避短、揚長克短和揚長補短。
具體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提振和發展我省的經濟。
一是要借助“十三五”規劃的發展契機我省要深度開發“原字號”產品,延伸煤、木、糧、油、礦等資源加工產業鏈條,提高這些原字號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還要做好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這篇大文章,充分落實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規劃,謀劃替代產業、接續產業發展,實現多元化,進而改變我省“一柱擎天”的單一產業結構。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黑龍江是全國產糧第一大省。2014年,我省糧食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增量接近全國增量的一半。糧食產量雖高,但種植結構卻很單一,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低、生產經營分散、科技含量低等一系列問題桎梏了我省農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提出,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書記王憲魁明確表示,黑龍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再單純以增加產量論英雄,也不是農業結構上簡單地做加減法,我們的核心就是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為消費者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多樣、質量優良的產品供給。因此,要努力將我省農業向機械化、綠色化、工業化、水利化方向發展,試點輪作休耕,發展糧食深加工,提高糧食附加值。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方面取得實質性進步。
三是要從量能上優化我省的工業結構。積極實施國家工業2025規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以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升級改造。今年7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東北召開“十三五”規劃會時強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要精準發力,扎實工作,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指出東北經濟結構的調整要加減乘除一起做,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看,做加法就是要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減法是淘汰重化工業中的過剩產能;我們必須痛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一些沒有市場需求的企業和產品一定要進行市場出清,一些僵尸企業必須進行破產重組,尤其要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否則市場活力和內生發展動力無法形成。乘法中,尤其要加強科技創新,改變經濟結構中中低端產業競爭力不強、受經濟影響較大的現狀;目前我省在科技創新方面重點就是要做大做強機器人產業、核電裝備制造業,貫徹創新發展理念。除法,則是政府簡政放權,增加市場活力。
參考文獻:
[1] 《供給側改革為黑龍江省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新思路》.焦方義.黑龍江日報
[2] 《精準發力推動黑龍江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赫修貴 黑龍江日報
[3] 《國企是供給側改革的最大難點》 譚浩俊.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