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精神生活的低谷對新寫實小說的一項考察

2016-11-25 23:56:05安斌
上海文化(新批評) 2016年2期
關鍵詞:意義小說生活

安斌

?

精神生活的低谷對新寫實小說的一項考察

安斌

1988年7月23日《文藝報》的頭版頭條刊發了評論文章,對之前近一年文壇出現的一批表現當時現實生活的小說及創作趨向作出評論。文章稱,“現實主義精神正在以一種扎實的步伐深入作家的創作之中,這首先表現為一種認識上的深化”,“現實主義精神正成為一部分作家的自覺追求”,這些小說新作“給我們揭示了更為真實的生活內涵,這是因為作家們對‘真實’有了一個新的理解,進入一個新的層次。今天我們所理解的真實與以往理解的真實是不同的”,既不同于趙樹理,也不同于柳青,“反映了作家們在創作中力圖突破過去那種機械反映論束縛”,“更加直面人生,正視社會現實,關注民族文化心態的重新塑造”,“這種深化的跡象可以追溯到去年下半年,《風景》、《煩惱人生》等一批作品就是苗頭”①。

此時,距離池莉發表其成名作《煩惱人生》②已經過去近一年,文壇在某種程度上的“沉寂”被打破,有評論者在談及這批新作家、新作品時用“幾乎使人有一種舒了一口氣般的快慰”③來形容,指涉的正是當時文學批評界“對已被過分渲染的‘先鋒小說’的某種不滿情緒”④。書寫“真實”,既使得這批新作家、新作品有別于之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而形成了某種“新”的美學風格,又使得其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對1980年代后期社會生活與文化思潮的觀照成為一種現實癥候。

《煩惱人生》是“被批評家用來闡述‘新寫實小說’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在‘新寫實’作家中,池莉是最明確自己要表現‘新’現實的一位”⑤。然而,現在再來回望已被文學史教材命名化了的“新寫實”小說與作家們,所謂的“新”和“真實”,一方面是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中的“典型化”美學原則的主動放棄,另一方面——曾讓評論界為之驚喜的——是將這種追求所謂的“零度情感”和“實錄精神”視為某種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關注小人物的吃喝拉撒與生老病死,筆下的人物不再是“英雄”、“高大全”的形象,他們沒有抱負,或者說他們原先的抱負被日常生活中物質性的一面銷蝕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瑣碎、庸常,甚至粗鄙。如果說,池莉是最早觸及了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社會變革所必然帶來的日常生活及其焦慮問題,那么這種“觸及”其實并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發現”,而是對現實生活的“重新命名”。這種“命名”暗合了彼時的社會文化思潮,并不自覺地在文本層面表現出作家的某種焦慮。

“早晨是從半夜開始的。”這是《煩惱人生》中的第一句話。隨著主人公印家厚的一天從兒子雷雷半夜掉下床開始,緊隨其后的便是一組瑣碎、庸常的生活經驗的展開:

老婆終于能流暢地說話了:“請你走出去訪一訪,看哪個工作了十七年還沒有分到房子。這是人住的地方?豬狗窩!這豬狗窩還是我給你搞來的!是男子漢,要老婆兒子,就該有個地方養老婆兒子!窩囊巴嘰的,八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算什么男人!”

一天的生活是從這樣的爭吵開始的,與這樣的爭吵緊密相關的是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柴米油鹽與衣食住行。正如與小說同期的《編者的話》所指出,印家厚并非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被現實生活拖累,“他心靈中集居著眾多的社會角色,復雜的自我表象,繁密的傳統責任與社會義務,再加上外在的不能盡如人意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池莉正是要著意表現這些“真實問題”。盡管,在池莉的筆下,與日常生活經驗緊密相關的諸多細節總是與某種“匱乏”及其焦慮聯系在一起——睡眠時間不足、公用衛生間排不上隊、公共汽車擠不上去、塞在包里的武俠小說沒有時間去看、吃早飯的時間被迫壓縮、上班遲到、月度獎金突然被扣除等——然而,池莉并沒有放棄對于現實生活的“匱乏”給予“詩意”地彌補的努力,⑥在她看來,“煩惱是體現人的自由和責任的本體意義的感情方式,當你感到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于是,煩惱也伴隨你產生”,而“印家厚的煩惱就屬于這種哲學范疇”⑦。但顯然,池莉無法從“匱乏”本身與其內部肌理中去析取關于現實生活存在的諸種問題的回答,所以,其筆下的生活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煩惱”展現,而一些觀念性的細節則作為生活之外的“詩意”對這些“煩惱”給予驅散與填補。

作為初期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確立之間的過渡時期(1985—1992)的一個典型樣本,《煩惱人生》中對日常生活的“意義”展開及其解釋是頗有意味的。在池莉的筆下,生活的“意義”可以放置在一個“時間”(temporality)的序列之中進行營造與想象。即如《編者的話》中所說,面對印家厚一類人到中年的普通人生活的沉重,“作者與主人公、與讀者一樣,寄希望于改革”。相信未來比現在要好,相信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匱乏”會隨著中國社會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而得到完滿的解決,生活的意義被賦予到了一個現代性的神話之中——這樣的話語模式明顯帶有“1980年代”中后期的思想文化的色彩。

相信未來比現在要好,相信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匱乏”會隨著中國社會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而得到完滿的解決,生活的意義被賦予到了一個現代性的神話之中

按照涂爾干說法,空間和時間都是社會的構造物,空間具有社會性。⑧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到,池莉對于“煩惱”問題給予“詩意”回答的方式是有意地割裂了私人生活領域與公共生活領域(這里所謂的“公共生活領域”特指工作環境,與哈貝馬斯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存在差異)之間本來存在著的若干聯系。因為在她看來,私人生活領域“產生”著無盡的煩惱——逼仄的空間、粗鄙的言語等;而公共生活領域在池莉的筆下與此并不產生關聯,這里既不“流血”、也不“流汗”:

他的操作臺在玻璃房間里面,漆成了奶黃色:斜面的工作臺上,布滿各式開關,指示燈和按鈕,這些機關下面的注明文字清一色是日文。一架彩色電視正向他反映著軋鋼全過程中每道程序的工作狀況。車間和大教堂一般高深幽遠,一般潔凈肅穆,整條軋制線上看不見一個忙碌的工人,鋼板乃至鋼片的質量由放射線監測并自動調節。全自動,不要你去流血流汗,這工作還有什么可挑剔的?

印家厚“不是一般廠子的操作工,而是經過了一年理論學習又一年日本專家嚴格培訓的現代化鋼板廠的現代化操作工。他操作的是日本進口的機械手”。在工作環境中得到現代性體驗暫時性地撫平了印家厚因家庭生活的瑣屑而產生的破碎感,因勞動而生發出的某種自信與作家對于現代化的遠景想象在此合流,共同完成了主人公對于生活和“面向生活本身”的一種所謂的整體性感受。在工作環境中,印家厚感受到了“高深幽遠”、感受到了“潔凈肅穆”,這種對人的主體性的崇高感的體驗是其在“狹窄擁塞”、“滿腹牢騷”、“惡聲惡氣”的家庭生活中找不到的——“如果不是工作中攙雜了其他種種煩惱,印家厚對自己的工作會保持絕對的自豪感,熱愛并十分滿足。”

與自現代以來西方文藝作品中對于因勞動分工與勞動對象專門化這一歷史發展過程而產生的人(主體)與機器(客體)之間的現代性疏離體驗及其焦慮十分不同的是,印家厚作為“工人”和“師傅”的自我身份的確認反哺著作為“丈夫”和“父親”在倫理實體性方面的角色的某種失落感,作者這種有意識的處理方式,是與其對于“物質”問題的感受密切相關,從工作中產生出來的“意義”補充了家庭生活中的“匱乏”⑨。

印家厚瞅著自己白襯衣的袖口,暗暗擺著自己這份工作的優越性,盡量對大家的發言充耳不聞。

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這些多重身份讓人到中年的主人公背負著日常生活之“累”,然而,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印家厚在現代性體驗中的自我形塑的過程其實并沒有立足于日常生活本身。與日常生活理論將“日常生活”這一事物本身視為價值和意義的源泉的觀點所不同,池莉面對私人生活領域與公共生活領域所做的頗為生硬的切割,讓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產生的意義戛然而終,僅僅止步于“煩惱”本身,而文本中呈現出來的意義及其展開方式均來自日常生活之外。這些單薄而空洞的細節僅僅起到了增加或填充“煩惱”本身的作用,而未對這種生活細節做出任何檢視。對于這一問題,有研究者認為,“池莉書寫煩惱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展露煩惱,而在于為現實、為不甚完美的婚姻、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復權正名’。池莉之為新寫實主義的新意在于,她不拔高、不放大、不矯飾:她充分深入了解現實人生、日常生活及婚姻關系中的瑣屑、辛酸與艱辛”,作家的書寫行為本身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帶著一種從碎屑的倫常生活經驗中尋找生活的“真諦”的意味(企圖),她自信這些煩惱與困惑正是“一個普通人的全部擁有與財富”⑩。那么,在此不禁要對這一判斷提出質疑:這一所“正”之“名”所為何物,所謂的“不拔高”、“不放大”與“不矯飾”的書寫姿態本身與作家所面對的日常生活及其感覺經驗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聯,作家筆下的普通人的“全部擁有與財富”是否就涵蓋了他們的現實人生、日常生活與婚姻經驗,而這些作家沒有給予回答,論者亦無相應檢視。而在我看來,池莉簡單地相信與工作——現代化的工作——伴生的浮光掠影般的現代性體驗正是其對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做出了“詩意”而有效的回答。

所以,對以《煩惱人生》為代表的“新寫實”小說的闡釋空間,開掘的一個有效方式恰恰是歷史化地理解“1980年代”與其日常生活經驗,將印家厚的家庭生活與工作放回“1980年代”中后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轉折”背景中去考量。從這一角度出發,作家將對日常生活的“意義”的追尋與對于現代性或者說現代化的生活圖景的想象勾連在一起的書寫方式,才是《煩惱人生》的價值所在——盡管它未必是一個成功的文本。

然而,這樣的“意義”及其展開方式到了劉震云的筆下,則被徹底地消解殆盡。

將《煩惱人生》和《一地雞毛》視為初期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確立之間的過渡時期的兩篇代表性文本進行解讀,其用意即在于這兩個文本連結起了一段較為真誠的歷史。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取信于作家都具備敏銳的生活感受這樣一個命題,但是,專注于對日常瑣事的描寫的池莉還是有意與無意之間“嗅”到了某種新的氣息與舊的氣息交互交雜的混合狀態。“文革”之后,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匱乏”通過初期的改革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與改革伴生的新的“煩惱”隨即侵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池莉筆下的印家厚一家人,為了諸多生活瑣事“煩惱”不已,但是在碎片化的感覺經驗之外,池莉仍舊給予這樣的“人生”以一個充滿希望的追求目標與遠景想象,即作為普通人的印家厚(當然也包括我們)對于未來生活的想象的行為是實實在在的。這個貌似實實在在的目標是與1980年代開始的“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社會目標緊密相連,也即是說,個人的生活想象與國家想象在此并行不悖且相互構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同時,無疑就填補了印家厚一家的日常生活的“匱乏”——這樣的描寫明顯帶有1980年代后期的社會文化的話語模式。而將這一套話語模式,放到1990年代劉震云筆下的人物及其生活經驗之中,顯然不再適用。在劉震云的《一地雞毛》?里,日常生活依然逼仄、依然窘迫、依然“匱乏”,但是解決這一現狀的現實途徑不再由對于現代化國家和未來生活的想象去完成了,小林和妻子小李在線性時間之下的“消耗”行為即說明了他們放棄了對于所謂的生活的“意義”的追尋。所以,可以說,在計劃經濟將破未破、市場經濟將立未立的時期,中國社會底層人民在舊的生活經驗與新的生活經驗中展現出來的矛盾在這兩部小說中有了一種流變的意味。

“小林家一斤豆腐變餿了”——這個《一地雞毛》的開篇即有很重要的指涉,它與日常生活的“腐壞”緊密相關,而這個“腐壞”又與日常生活意義的展開方式緊密相關。有研究者認為,現實主義不會寫一斤餿豆腐,只有新寫實主義才會“拾你所遺,敬你所蔑,重你所輕”?地去掂量一斤餿豆腐之于一個家庭的分量。然而,在我看來——恰恰相反——對生活中所謂的“重”與“輕”的簡單區分,并不是“新寫實”小說的一個標準。在這里,我們需要考量的是《一地雞毛》是如何展開它的日常生活的話語,而這樣的展開方式又意味著什么?的確,在劉震云的筆下,私人生活領域與公共生活領域的區隔被徹底打破了,這一破除的過程正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的發生、延展與作用共同完成的。與池莉的《煩惱人生》明顯不同,諸如“豆腐”這樣的“物質”以及由此延展開的生活細節,在于將私人生活領域與公共生活領域(工作環境)、將家庭生活的意義展開與工作的意義展開進行有效連結并試圖劃上等號:

排隊也不一定每天都能買到豆腐,要么排隊的人多,趕排到了,豆腐也賣完了;要么還沒排到,已經七點了,小林得離開豆腐隊去趕單位的班車。最近單位辦公室新到一個處長老關,新官上任三把火,對遲到早退抓得挺緊。最使人感到喪氣的是,隊眼看排到了,上班的時間也到了。

不過他今天排到七點十五,把單位的班車給誤了。不過,今天誤了也就誤了,辦公室處長老關今天到部里聽會,副處長老何到外地出差去了,辦公室管考勤的臨時變成了一個新來的大學生,這就不怕了,于是放心排隊買豆腐。

如果簡單地將《一地雞毛》中類似的日常生活的細節與《煩惱人生》中的描寫都視為“匱乏”的展示的話,可能會忽略二者之間存在的一種流變關系。在《煩惱人生》中,池莉在物質生活的“匱乏”之外設定了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工作(勞動),和相信通過“未來”這樣一個遙遠的夢想。通過對勞動本身的彰顯以及為美好生活的想象(這個想象是與國家想象同構的),當下的“匱乏”是能夠得到滿足的——“他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他將竭力去做!”“你現在所經歷的這一切都是夢,你在做一個很長的夢,醒來之后其實一切都不是這樣的。他非常相信自己的話,于是就安心入睡了。”而到了劉震云這里,“工作”和“豆腐”對于小林一家而言并無本質上的差異,“豆腐”也會引發他們心中的生活大義,而“工作”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拋棄了意義本身。所以,《一地雞毛》中的工作的本質、內容、使命感與崇高感早已經不構成對眼前生活的匱乏現實的一個有效補充:

兩人都是大學生,誰也不是沒有事業心,大家都奮斗過,發憤過,挑燈夜讀過,有過一番宏偉的理想,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的大大小小機關,都不在眼里,哪里會想到幾年之后,他們也跟大家一樣,很快淹沒到黑鴉鴉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之中呢?……有時小林想想又感到心滿意足,雖然在單位經過幾番折騰,但折騰之后就是成熟,現在不就對各種事情應付自如了?只要有耐心,能等,不急躁,不反常,別人能得到的東西,你最終也能得到。譬如房子,幾年下來,通過與人合居,搬到牛街貧民窟;貧民窟要拆遷,搬到周轉房;幾經折騰,現在不也終于混上了一個一居室的單元?別人家一開始有冰箱彩電,小林家沒有,讓小林感到慚愧,后來省著攢著,現在不也買了?當然現在還沒有組合家具和音響,但物質追求哪里有個完。一切不要著急,耐心就能等到共產主義。

“耐心”、“能等”、“不急躁”和“不反常”,這些均與工作本身無關,對日常生活中的“匱乏”的補充不是經由工作或者個人奮斗完成的,而是通過對線性的時間的“消耗”與拉伸來達到目的。

如果我們將作者先期發表的《單位》視為主人公小林“成長”的前史的話,那么,其與《一地雞毛》一起將“單位”——這一社會組織結構及其運作機制對個人及其生活所產生的規約和銷蝕的力量就被劉震云有效地展示了出來。從這個意義來說,劉震云筆下的生活是一幅“完整的”無意義圖景。與印家厚擔心送兒子上幼兒園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看兒子得抽出吃中飯的時間不同,小林、小李、老何、老張、女老喬等人并不視工作本身有怎樣的意義,上班可以聊天、可以分梨、可以打毛衣、可以去買冬儲大白菜等。對比池莉筆下的單位——“車間和大教堂一般高深幽遠,一般潔凈肅穆”——在劉震云筆下,單位不再是“意義”產生的場所,它既不承擔個人對于自身及未來生活的想象的任務,更不會對于個人主體性及其塑造起到作用。

在《一地雞毛》中有兩個事件占據了小說的主要篇幅。一是小林的妻子小李調動工作的事情,二是他們的女兒入托的事情。在對這兩件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的敘述中,劉震云充分展示了生活“意義”的封閉性。從送禮的幾經波折,到單位突然有了班車,再到最后知道單位設置班車竟然只是領導為了方便其小姨子上下班,小李不過是幸運地搭了趟順風車而已;女兒想要入托到那個外單位的幼兒園,因為園長開出了基建項目指標的條件而嚇退了小林夫婦,最后事情發生轉機,憑借對門“印度家庭”的幫助,女兒順利進入那個外單位的幼兒園,最終夫妻倆才了解到自己的女兒不過是對門那家孩子的“陪讀”。

聽了老婆的話,小林也感到后背冷颼颼的。媽的,原來印度家庭沒安好心。可這事又擺不上桌面,不好找人理論。但小林心里像吃了馬糞一樣感到齷齪。事情齷齪在于:老婆哭后,小林安慰一番,第二天孩子照樣得去給人家當“陪讀”;在好的幼兒園當陪讀,也比在差的幼兒園胡混強啊!就像蹭人家小姨子的班車,也比擠公共汽車強一樣。當天夜里,老婆孩子入睡,小林第一次流下了淚,還在漆黑的夜里扇了自己一耳光:

“你怎么這么沒本事,你怎么這么不會混!”

但他扇的聲音不大,怕把老婆弄醒。

這些情節在我看來直接回答了小說中并不曾涉及的關于生活“意義”的另一種理解。貫穿全篇的這兩件家庭生活中“大事”都是以這樣一種輕佻的方式“解決”掉了。至此,生活的“意義”完全被消解殆盡,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與可能性被作者有意識地封閉了起來。池莉筆下的“1980年代”那些曾經想象過的生活遠景與現代化幻夢,到了1990年代初期的文學和思想文化轉型階段則變成了對生活的“苦熬”與意義的消耗,于是,小林和妻子小李這樣的“1980年代”大學生在幾經波折之后,終于意識到了所謂的生活其實并不具備一個線性的、時間性的目標和途徑,更不消說追尋生活的“意義”了,因為,個人生活中的“大事”會隨著單位或家庭生活之外的“小事”而產生重要的轉變,正是這種不確定感,構建起了劉震云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的特殊景象。

按照陳曉明的解讀,“權力”對于社會生活,特別是對于日常生活經驗的感受的巨大沖撞是這部小說最為震撼人心的力量。輥輱訛無疑,這樣的論述的確切中了該小說意欲批判的一部分現象,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提出問題——這種“權力結構”的賦予方式和產生效用的環境是怎樣的,無疑會打開這部小說中展現的日常生活與當時的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的空間。“單位”這一社會組織形式與“家庭”這一社會組織形式一起,從內到外共同宰制著主人公小林的生活經驗及其感受。與池莉筆下對于“何謂生活”、“何謂生活的本質”這樣的對本質化的宏義尚有追問的沖動非常不同,在劉震云這里,“生活”的意義與“生活”本身之間并未建立起一種有效的聯系,先前寫實主義文學中那種歷史化與本質化的命題,被一種“應該重新定義寫作、定義生活”的書寫方式消解了。這一消解,從表面上看可以認為是作家有意和之前的文學著力去展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書寫方式在姿態上加以區分,然而更為直接的原因是,這種書寫方式表征了1990年代開始在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鋪陳開來的某種思潮。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從池莉到劉震云,“新寫實”小說的另一重意義正在于首次公開而集中地展示了中國社會精神生活的低谷狀態。

從池莉到劉震云,“新寫實”小說的另一重意義正在于首次公開而集中地展示了中國社會精神生活的低谷狀態

?曉苞:《“面向生活本身”,可望推出佳作》,《文藝報》1988年7月23日。

?《煩惱人生》發表于《上海文學》1987年第8期,《小說選刊》在1987年第11期轉載。

?吳秉杰:《面向生活的一種調整——評若干新近作家的創作》,《文藝報》1988年7月23日。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339頁;345頁。

?《編者的話》中這樣寫道:“我們已很久沒有讀到這一類堅持從普通公民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平凡且又顯得瑣碎的家庭生活、班組生活、社交生活中去發現‘問題’與‘詩意’的現實主義力作了。”“現實生活的不能盡如人意既限制人們的眼界,又常常促發人們去超越這種限制。于是,在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搖擺、選擇構成了人的日常煩惱的主要內容。”

?許志平:《“我想探尋自己的路”——訪池莉》,《文藝報》1988年11月26日。

?具體表述詳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法]愛彌爾·涂爾干著,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莫里斯·梅斯納(Maurice Meisner)對這一時期中國經濟與社會狀況的描述似乎可以作為一種認識的補充,“物質進步是真實的,而且當然地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衷心歡迎,但是,伴隨著這種進步的,還有反復出現的社會和心理震蕩。繁榮和蕭條(官方術語是“過熱”和“緊縮”)的交替出現,頻率加快而程度加深,給城市居民帶來困苦和恐慌。特別是自從1985年實行“價格改革”后,在繁榮階段后繼之而來的通貨膨脹造成的蕭條周期性地出現。到1989年上半年,官方承認的通貨膨脹率每年高達25%,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通貨膨脹率還要更高”。參見《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后》,[美]莫里斯·梅斯納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439頁。

?戴錦華:《涉渡之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344頁。

?《一地雞毛》發表于《小說家》1991年第1期。

?具體論述參見曹文軒《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119頁。

?近年來,對于“新寫實”小說進行重新考察的成果,可以參見上海大學陳小碧的博士學位論文《回到“事物”本身——論“新寫實”小說兼及1990年代文學轉型》(2009年)。比如從“微觀權力”的角度對寫實主義的重識,亦有一定啟發。

編輯/黃德海

猜你喜歡
意義小說生活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有意義的一天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资源|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资源站|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成人日韩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日本黄色a视频|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久久a毛片|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h视频在线| 成色7777精品在线|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色有码无码视频|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91毛片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天天色综网|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a|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色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成人在线欧美| 亚洲精品动漫| 狠狠操夜夜爽| 97se亚洲|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八区|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www.youjizz.com久久|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久久无码av三级| 午夜国产小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