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外語,對漢學家文學翻譯界的事也知之甚少,我談幾點我的想法。
一.需要對中國文學的整體把握和梳理。
外國作品在這幾十年里大量地譯成中文,使我們了解了外國的社會形態,價值觀念,更了解了他們的文學成就,其小說寫作的無限可能性使我們倍受啟發和鼓舞。而這些年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也被以各種文字翻譯出去,漢學家翻譯家為中國作家普遍的熱衷和親近。任何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長上翅膀飛得更遠,這是中國文壇從來沒有過的熱鬧和大好之事。在盼望著更多的中國作家和作品被翻譯、被介紹的同時,我偶爾會冒出這樣的念頭:選擇翻譯的標準是什么?哪些作品應該被翻譯,哪些作品應該及時被翻譯,哪些作品應該重點的花大力氣被翻譯?對當代中國文學當然各人有各人的欣賞角度和興趣愛好,但無論自己的欣賞角度和興趣愛好如何,有一點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對當代中國文學有個整體的把握和梳理。這如同一顆豆子,單獨拿著看是一種認識,把這顆豆子放在一盤子豆子中,對這顆豆子的形狀、顏色和飽滿度或許就是另一種認識。這樣,就能在有限的資源和精力下,把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優秀和比較優秀的作品翻譯介紹出去。
二.外國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在哪兒?
中國是政治性強的國家,它的社會制度和主體的價值觀與西方不同,這是西方世界長期對中國的看法。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之后,社會又經歷著大的轉型,他的矛盾重重,問題眾多,這也是中國的現實。馬克思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又有偉人說過,文學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當中國作家幾十年來努力的還原和重塑著中國當代的歷史真相,外國讀者也在好奇地從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要了解,這也是自然的。但我要說的是,在翻譯中國當代作品時,選擇者的目光既要看到作品中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價值體系,更要看到在這種作品中的文學價值。誠然我們的文學價值還不怎么高,但它畢竟有它的色彩和聲音,有它所提供的另一份經驗。
(未完待續)
賈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