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巨野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謝霞 陳素英
新時期提高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的對策
文/巨野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謝霞陳素英
新時期,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為法律意識不強、敬業精神缺乏、服務意識不足、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缺乏。為彌補這些不足,應該采取改進和完善措施,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法律意識、培養敬業精神、增強服務意識,讓他們樹立嚴謹的態度和作風,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工作需要,促進檔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新時期;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敬業精神;服務意識
新時期和新形勢下,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檔案管理電子化趨勢日益明顯,基層檔案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同時對檔案管理人員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應該采取相應的管理對策,加強培訓工作,有效提升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
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必備條件,也是工作單位必須注重培養的。但一些單位的培訓制度不完善,經費投入不足,制約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存在的不足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意識不強。一些檔案管理人員對檔案法的相關知識不熟悉,保密工作不到位,未能嚴格履行職責,難以有效遵循法律法規的各項規定。例如,忽視保密工作,將檔案信息泄露出去,導致個人隱私泄露,甚至給相關個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難以提高檔案管理水平。
(二)敬業精神缺乏。為促進檔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強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的敬業精神是必要的,他們應該熱愛工作崗位,恪盡職守,樂于奉獻。但調查發現,當前,一些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偏低,缺乏敬業精神,奉獻精神不足。管理過程中未能嚴格做好檔案收集、整理、編目、保管等各項工作。日常工作中也沒有全身心投入,缺乏應有的敬業精神,制約檔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服務意識不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檔案管理中提高服務意識是必要的。但目前一些檔案管理人員服務意識不強,工作能力欠缺。例如,缺乏主動服務意識,服務態度不好,未能全面認識自己的工作崗位和性質,甚至對服務對象不友好,制約基層檔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新時期和新形勢下,基層檔案管理人員更應該全心全意為工作對象服務,創新工作方法,努力解決遇到的困難,為提高檔案管理水平貢獻力量。
(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缺乏。在檔案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提高管理人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必要的。但一些管理人員年齡較大,忽視加強自身學習,難以全面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未能有效利用計算機開展檔案管理各項工作,制約檔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為彌補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培養的不足,讓他們有效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提高檔案管理水平,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一)提高法律意識。管理人員要增強法律意識,嚴格遵守檔案管理的法律法規,自覺規范自身行為,推動基層檔案管理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嚴格執行法律要求,維護法律權威。增強紀律觀念,遵紀守法,確保檔案信息資料安全,避免檔案信息泄露的情況發生。
(二)培養敬業精神。加強自身學習,培養愛崗敬業精神,增強檔案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檔案管理工作者要認真履行職責,樂于奉獻,耐心處理檔案管理繁瑣、復雜的工作,具備無私奉獻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獻自己,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努力為檔案管理貢獻力量。
(三)增強服務意識。檔案管理是一項服務型工作,要為檔案使用者提供良好服務。因此,必須增強服務意識,樹立“工作就是服務”的理念,提高主動服務意識。明確工作崗位職責,嚴格落實責任制,既要遵循管理規章制度,也要努力改進服務態度,提升檔案管理工作的服務效率。進而提高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落實全心全意為人們服務的理念。并結合新情況和新形勢,注重工作方法創新,進而為檔案管理作出貢獻。
(四)樹立嚴謹的態度和作風。檔案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嚴謹的態度和作風,遵循工作流程和工作標準,按規律辦事,不得馬虎。管理人員應該高度負責,認真對待每個細節問題,一絲不茍,樹立求真務實精神,養成嚴謹的作風和態度,有效提升檔案管理水平。
(五)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可以熟練應用計算機、復印機、數字攝像機、信息管理軟件等,推動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標準化進程。同時,檔案管理人員應該加強學習,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檔案管理的各項工作,提升檔案管理現代化水平。
總之,新形勢下,提高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滿足檔案管理工作需要,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促進該目標實現,應該提高管理人員素質,綜合采取有效對策,加強培訓工作,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讓工作人員有效適應基層檔案管理需要,為基層檔案管理作出更大貢獻。
[1]李小瑩.如何提高基層檔案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J].現代交際,2016(2):132.
[2]吳熱.論提高高校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 2009(1): 115-119.
[3]陸曉惠.淺談如何提高基層單位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J].中國水運,2007(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