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暢,余偉清,嚴 夏
?
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病人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
謝平暢,余偉清,嚴 夏
目的 觀察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病人性別、年齡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探討尿酸水平對冠脈病變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月入住廣東省中醫院心臟科且經過冠狀動脈造影術證實的180例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病人。收集冠脈造影、尿酸水平并進行描述性以及相關性統計分析。結果 在冠心病病人中,無論男女,均以三支病變和單支病變較多,男性三支病變更多,而女性單支病變更多,在Gensini評分上,男女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病變支數上,年齡分布是有差異的,60歲~69歲病變支數最多,且三支病變人數最多。冠心病三支病病人尿酸水平最高,從而病變部位來看,尿酸水平最高的是左主干,其次是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回旋支。并且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Gensini積分之間呈正相關關系(r=0.723,R2=0.522,回歸方程為Y=0.194X-71.105)。結論 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病人病變支數與性別無關,但是與年齡相關,且隨著尿酸水平的增加,冠脈病變程度呈逐漸加重的趨勢。
冠心病;高尿酸血癥;尿酸;冠脈病變;相關性;性別;年齡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管腔狹窄、痙攣或阻塞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1]。盡管臨床工作者對危險因素給予有效的控制,但仍有50%的冠心病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急性血栓事件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仍在上升[2-4]。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能與血清尿酸(UA)水平有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80例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病人,探討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2014年1月—2016年1月廣東省中醫院心臟中心住院部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并行冠脈造影病人,年齡18歲~90歲,男女不限,共計納入180例。
1.2 納入標準 年齡大于18歲,小于90歲;住院資料完整,包含尿酸水平、冠脈造影評分結果及中醫體質辨識結果,并符合冠心病、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無心、肝、腎等嚴重合并癥。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能夠正確理解、填寫或在醫務人員幫助下完成中醫體質辨識量表。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者,或合并精神心理疾病不能完成體質辨識量表者;住院信息不全或者丟失者。
1.4 診斷標準 冠心病診斷標準: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采用 Judkin’s方法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分段標準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 1975 年分段分類標準,病變至少在兩個線投影位置上均能看到冠狀動脈分支段狹窄50%,具有診斷意義。
冠狀動脈造影均采用Judkin’s法。再根據冠脈Gensini評分標準對冠脈狹窄程度進行評分。狹窄位置積分為左主干(LM)5.0,左前降支(LAD)或回旋支(LCX)近段2.5,LAD中段1.5,LCX中、遠段或LAD遠段或右冠狀動脈(RCA)近、中、遠段1.0,第1、2對角支或左室后支1.0,其余小分支0.5。按照主要冠脈狹窄大于50%的數量,分為單支、雙支、三支病變組。
高尿酸診斷標準:參照2009年《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合并心血管疾病診治建議中國專家共識》,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兩日空腹血尿酸水平:男>420 μmol/L(7 mg/dL),女>357 μmol/L(6 mg/dL)定義為高尿酸血癥。

2.1 一般資料 收集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病人180例,男性90例(50%),女性90例(50%),年齡67.40歲±11.61歲,根據年齡段進行分層,50歲以下8例,50歲~59歲36例,60歲~69歲58例,70歲~79歲46例,80歲以上32例。病程為5.10年±1.04年。
2.2 性別、年齡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
2.2.1 性別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 在冠心病病人中,無論男女,均以三支病變和單支病變較多,但是男性病人三支病變更多,而女性病人單支病變更多。經過Mann- Whitney 檢驗分析,性別間冠脈病變支數無統計學意義(Z=-1.928,P=0.054),而從冠脈病變Gensini積分來看,冠心病男性病人冠脈Gensini積分明顯高于女性,但經獨立t檢驗后,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t=1.425,P=0.131)。詳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冠脈病變支數分布比較
2.2.2 年齡分層與冠脈病變支數的相關性 在病變范圍方面:單支病變>三支病變>雙支病變,在年齡分層方面,主要以60歲~69歲病變支數最多,且三支病變人數最多。在單支病變中,主要以50歲~59歲最多,雙支病變的以70歲~79歲年齡階段最多。在年齡分層上,經過Kruskal-Wallis檢驗分析,冠脈病變支數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過兩兩比較分析后,60歲~69歲組與其他4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病變支數上,年齡分布是有差異的,主要集中在60歲~69歲年齡階段。詳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冠脈病變支數分布情況 例
2.3 尿酸與冠脈病變支數的相關性
2.3.1 不同病變支數與尿酸水平的相關性 冠心病三支病變病人尿酸水平最高,且經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后,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23.67,P<0.05),進一步兩兩分析,單支病變與雙支病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26.941,P=0.253)。而三支病變尿酸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尿酸水平對病變支數存在一定的影響。詳見表3。

表3 不同冠脈病變支數尿酸水平比較(±s)
2.3.2 不同位置冠脈病變與尿酸水平的相關性 在不同病變位置的冠脈尿酸水平中,尿酸水平最高的是左主干,其次是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回旋支;對不同病變部位尿酸水平做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后,發現各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進行LSD多重比較后發現,LAD病變組尿酸水平明顯高于LCX病變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LM與其他各組之間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 詳見表4。

表4 不同病變位置尿酸水平比較(±s)
2.3.3 尿酸水平與冠脈Gensini積分的相關性 利用曲線擬合,分析尿酸水平與冠脈Gensini積分的相關性,并做出散點圖,發現尿酸水平徑與冠脈病變Gensini積分之間呈正相關關系,r=0.723,r=0.723,R2=0.522, F=95.034,P=0.000,自變量X(尿酸)系數為0.194,并且是在99%置信度下顯著,回歸方程為Y=0.194X-71.105。詳見圖1。

圖1 尿酸水平與冠脈Gensini積分的相關曲線
為了探究冠心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美國學者首先提出心血管危險因素存在聚集性的觀點,并認為冠心病是其中最典型的。多種危險因素同時出現時導致冠心病的易患性增加,血管病變加重。因此國外大量研究人員開展了前瞻性研究,對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暴露情況進行評估,利用數學模型計算一段時間內(一般為10年)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Framingham預測模型,歐洲的Europsocre project等模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對冠心病危險因素進行回顧分析,李振蓮等[5]研究發現,性別、年齡、血脂異常等進入回歸方程,對冠脈病變具有預測意義。
冠心病的發病年齡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進入50歲以后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會加速,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變化在兒童時期即已開始,只是在人體老年階段才出現臨床癥狀。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在發病情況、發病癥狀等方面均存在性別差異,且在發病時間上有明顯差異,男性普遍要比女性早6年~7年[6]。而對于不同性別的病人,女性在絕經前發病率較低,但是在40歲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漸增加,這是因為雌激素在人體內能夠影響脂類代謝,降低膽固醇水平,并且雌激素還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因此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女性病人冠心病患病率逐漸增加。有研究表明,男性病人在同年齡階段比女性更容易患病,也是與性激素水平相關[7]。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主要三支病變為主,而女性單支病變偏多,并且在Gensini評分方面,男性高于女性,但是兩者的差異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研究中女性年齡大部分在50歲以上,大部分處于圍絕經期,因此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明顯,減弱了對血管內皮的保護作用。另外,從本研究的結果看,在病變支數上,年齡分布是有差異的,60歲~69歲病變支數最多,且三支病變人數最多,年齡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高尿酸血癥是以嘌呤代謝障礙為主的代謝性疾病,近年來,由于人類飲食結構的改變,其患病逐漸上升。目前,學術界已經將高尿酸血癥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同時也是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高尿酸血癥與冠心病的關系較為復雜,對于高尿酸血癥是否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還存在爭議[8]。
高尿酸血癥與冠心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是冠心病血管病變程度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危險因素[9]。黎聲飛等[10]研究認為高尿酸血癥可能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并且與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癥等傳統危險因素存在密切相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能與血清尿酸水平有關,并且HUA可以促進或者加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
本研究發現,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病人中三支病變病人尿酸水平最高,并且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單支病變與雙支病變之間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而從病變位置來看,尿酸水平最高的是左主干,其次是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回旋支;前降支病變組尿酸水平明顯高于回旋支病變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與其他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還對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Gensini評分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Gensini積分之間呈正相關關系,r=0.723,R2=0.522,回歸方程為Y=0.194X-71.105。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存在正相關性,病變支數逐漸增加,Gensini評分也逐漸增加,隨著尿酸水平的增加,冠心病的病情逐漸加重。基礎實驗研究發現,由于尿酸水溶性極低,因此尿酸鹽結晶易直接沉積在血管內皮而損傷內皮細胞,進而導致內皮功能下降。此外尿酸可以激活血小板,使 ADP等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增多,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從而加速脂質沉積,在這個過程中,尿酸可以促進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脂質的過氧化,增加氧自由基,增加血小板黏附性,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尿酸結晶刺激機體,導致炎癥反應的發生,而炎癥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起重要作用。
在臨床工作中,對于冠心病合并高尿酸的病人,應積極控制尿酸水平,對于尿酸水平特別高的病人,在進行血運重建之前,應做好術前評估,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1] 李元元.試述冠心病的診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69-71.
[2] 宋巧鳳,王希柱,胡萬寧,等.控制高尿酸血癥與血管內皮功能的臨床研究[J].臨床薈萃,2006,21(9):624-627.
[3] Chandra V,Rouer M, Garg T, et al.Aortoiliac elongation after 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J].Ann Vasc Surg,2015,29(5):891-897.
[4] Dos SS,Lima GA, Volschan IC, et al.Low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romegaly[J].Endocrine,2015,50(3):749-755.
[5] 李振蓮.冠心病危險因素分布及聚集與冠脈病變關系及對冠脈阻塞積分預測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0.
[6] Shaw LJ,Bugiardini R, Merz CN.Women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evolving knowledge[J].J Am Coll Cardiol,2009,54(17):1561-1575.
[7] 寧傳藝,陳務賢,梁曉梅.不同性別冠心病患者血管病變程度的比較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3):204-206.
[8] 王彥斌,邱服斌,任素芳.高尿酸血癥與冠心病及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9-11.
[9] 劉宇欣,付研.血清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7(3):139-141.
[10] 黎聲飛.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的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2):266-267.
(本文編輯王雅潔)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GDWST2014-0023)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州 510120)
余偉清,E-mail:xiepingchang123@126.com
R541.4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5.028
1672-1349(2016)15-1780-03
2016-05-20)